天氣與皮膚健康的關聯性獲得研究論證,指引市民科學防護

2020-11-10 話匣子FM

皮膚作為人類接觸外界的第一道屏障,對天氣狀況十分敏感,但氣象條件與皮膚病的關係一直缺乏嚴謹論證。復旦大學皮膚病研究所、上海市氣象與健康重點實驗室今天聯合舉辦氣象與皮膚健康研究成果發布會。研究團隊對「氣象大氣環境和皮膚學關聯度」進行全病種研究,選取了溼疹、皮膚癬、銀屑病、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痤瘡、黃褐斑、蕁麻疹、疣等多類皮膚疾病診斷量和氣象、環境要素開展流行病學研究,獲取了可用於指導市民防護的分析結論,為預防疾病、市民健康管理提供理論支撐。

此項研究具有國內迄今為止病種最全、時間跨度最長的皮膚科診斷數據源——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這是全國領先的重點科室,每年門診量約達160萬人次,擁有時間跨度長達幾十年,精確到日的門診急診就診數據。上海徐家匯觀象臺擁有世界氣象史上屈指可數的保存最完整的百年氣象觀測數據,除記錄氣溫、氣壓、風、溼度、日照等常規要素外,近年來也開展針對環境的大氣成分全套觀測。基於以上的豐富數據,研究取得了以下幾個結論。

溼疹真的因溼而起?

溼疹是最常見皮膚疾病之一,近年來華山醫院皮膚科就診患者中60%診斷為溼疹,就診高峰在5~9月,年均診斷量在90萬人次左右。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復旦大學皮膚病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項蕾紅教授指出,人們通常會「顧名思義」,認為空氣潮溼會引發溼疹。但實際恰恰相反,溼疹很可能是由於環境乾燥所引起的。此外,溼疹就診人數與日平均氣溫有顯著的正相關,在28~31℃時溼疹就診人數呈現峰值。

溼疹的發病還與環境汙染物相關,隨著汙染物PM2.5和PM10濃度升高,就診人數隨之增加。PM2.5和PM10每升高10微克/米3,溼疹的就診人次分別增加0.21%和0.25%。

含「日光」的皮膚疾病與紫外線有關?

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等皮膚疾病均含「日光」二字,項蕾紅教授公布研究結論:它們確實與紫外線有關係。分析結果顯示,這兩種疾病均和紫外線強度呈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隨著紫外線強度的增加,就診量增多。

哪些皮膚疾病與季節相關?

通常情況下,氣溫高、溼度大、紫外線強的夏季是許多皮膚疾病的高發期。皮膚癬就診人數集中在5~8月,與氣溫及相對溼度顯著正相關。日平均氣溫在29~30℃時,皮膚癬就診人數達到最大;日相對溼度在60%~80%時就診人數也比低溼度區間顯著增多。這一結果與最適合真菌生長的環境是匹配的。除去皮膚癬,黃褐斑、痤瘡、白癜風等常見皮膚病都與氣溫和日照有顯著正相關,高發期也都在7~9月。

項蕾紅教授特別強調,銀屑病恰好相反,多發於冬季。它與氣溫、溼度呈顯著的負相關,氣溫低、較乾燥的冬季病情往往容易加重,該病高發期在秋冬季(10月到次年1月),但由於發病的繼發性和發病基數大,統計發現,秋冬過後次年3~5月還有另一就診高峰。

通過本次研究,還發現了一些大家不太熟知的皮膚疾病的季節性發病特徵。比如:帶狀皰疹,春秋季多發,就診量上看全年有兩個高峰(3~6月,10~12月)。這可能與春季和秋冬季的病毒傳播高發有關。

大醫治未病開展皮膚疾病風險健康提醒

項蕾紅教授和彭麗博士帶領的聯合研究團隊選擇人群中最常見的三類皮膚問題——溼疹、黃褐斑、痤瘡作為研究對象進行預報建模。通過衛生統計學、機器學習等方法分析氣溫、相對溼度、降水量、日照時數、紫外線等氣象因子對溼疹、黃褐斑、痤瘡就診人次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建立皮膚病預報模型,根據不同要素的影響程度,劃分預報等級,嘗試建立氣象要素高關聯皮膚疾病的預報。疾病風險處於較高等級時可向公眾開展針對某種皮膚疾病的健康提醒。

預防大於治療,兩家單位的深度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真正能給百姓帶來預防價值的健康服務。醫療資源更合理安排,民眾就診科學規劃,將健康中國「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戰略落到實處。

作者:上海電臺記者顧赬琳

通訊員:謝麗萍

編輯:王俊特

責任編輯:程晨

相關焦點

  • 玫琳凱助力氣象與皮膚健康管理研究啟動全年護膚指引計劃
    為科學論證皮膚和氣象、大氣環境要素的關聯,復旦大學皮膚病研究所、上海市氣象與健康重點實驗室開展聯合分析研究,獲取氣象、環境要素與皮膚疾病發病的相關性規律,從而對公眾皮膚疾病的預防與日常皮膚健康管理進行科普教育。由上海市氣象與健康重點實驗室和復旦大學皮膚病研究所主辦、玫琳凱(中國)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氣象與皮膚健康研究成果發布會暨玫琳凱《全年護膚指引》啟動儀式」日前在上海氣象博物館圓滿落幕。
  • 天氣是如何影響皮膚的?讓科研證據來告訴你
    高溫、多雨、低溫、颳風、可吸入顆粒物PM10升高……天氣和環境變化會對人體各系統造成傷害,甚至影響當天醫院門急診就診量。這一觀點早已形成,卻是來源於人們的主觀感受,一直缺乏有力的科研論證,繼而無法深入轉化為臨床運用。日前「氣象與皮膚健康研究成果」由上海市氣象與健康重點實驗室和復旦大學皮膚病研究所共同推出。
  • 北京更新健康防護指引:室外環境原則上可以不戴口罩
    北京市疾控中心今日在微信公眾號更新14個健康防護指引。根據指引內容,公眾在室外環境下,原則上可以不佩戴口罩。多團隊在大開間、大進深場所共同辦公時,工作人員需佩戴口罩。公眾前往商場、超市等公共場所(區域)時,工作人員在提供服務時應佩戴口罩。
  • 隨州積極應對冬季汙染天氣 提醒市民做好健康防護
    自冬季和次年春季北方進入全面採暖季,化工能源的大量消耗導致顆粒物排放量劇增,冬季綠色植被減少導致北方沙塵天氣多發。冬季以來北方冷空氣頻繁過境,隨州又處於汙染帶傳輸通道,對我市空氣環境質量的影響首當其衝。此次隨州的空氣汙染過程,也與冷空氣過境有關;不過,隨著後期冷空氣進一步南下,整個擴散條件會比較有利,短時間內我市出現重汙染天氣的概率將比較低。
  • 霧霾天氣應做好自身防護
    根據最新預報,受低層偏南風影響,未來兩天我省以多雲到晴為主,關中地區仍然有輕到中度霾,提醒廣大市民外出時需做好適當防護。 根據西安市「一市一策」駐點跟蹤工作組會商研判:因地面氣壓場較弱,溼度較大,擴散條件較差,空氣品質開始變差。11月25日,西安發布首個重汙染預警,25日至30日,汙染物持續累積,局部空氣品質可達到中到重度汙染。
  • 讓蟑螂當「清道夫」之前應科學論證
    不過,用蟑螂來消化垃圾首先需要科學論證,其中首要的論證是考慮蟑螂清除垃圾的效果和效率。  養殖蟑螂來消化垃圾只是針對廚餘垃圾,後者只佔人們生活垃圾的一部分,而且蟑螂也並非能完全吃掉廚餘垃圾,因此,後期的清掃同樣是一大問題。經過科學論證,國際上對於廚餘垃圾早就有較為一致的意見,最好的方法是將廚餘垃圾發酵成甲烷,作為有機能源來重新使用。
  •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印發空氣汙染(霾)人群健康防護指南的通知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2019年12月4日(信息公開形式:主動公開)空氣汙染(霾)人群健康防護指南為保護公眾健康,針對我國當前空氣霾汙染的問題,提出人群健康防護措施和建議,指導公眾進行科學防護,特制定《空氣汙染(霾)人群健康防護指南》。
  • 全球首款基礎健康防護品牌Ceres Times基礎健康防護露將迎來首發!
    健康也是一樣,就算很注重對自己的健康保養,如果沒有養成基礎健康防護的習慣,那麼風險同樣會隨之而來。然而基礎的健康卻往往最容易被人們疏忽,正是這些不小心的疏忽日積月累就很大程度上會導致無可挽回的後果。因此,養成基礎健康防護的良好習慣,一定會成為人們每天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Ceres Times品牌是由伊玖時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全力打造的基礎健康防護品牌與平臺。
  • 霧霾天氣如何守護健康?
    那麼,在霧霾天氣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一、以PM2.5為首要汙染物的重汙染天氣危害健康。  釋義:汙染天氣是指在無風、逆溫和高溼等不利氣象條件下,汙染物在空氣中堆積導致的空氣汙染現象。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實施方案接受專家論證
    12月8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實施方案接受專家論證,16位兩院院士聽取了方案報告並逐項進行了論證。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鄧向陽出席會議並致辭。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天培、總工程師笪藝武參加會議。
  • 廣州PM2.5有望納入天氣預報
    有網友提出,對公布數據看不懂,楊柳回應廣州後續將增加針對PM2.5的空氣品質描述和健康指引;另有人詢問廣州公布的PM2.5數據能否借鑑香港納入每日天氣預報,對此楊柳表示將立即讓環保人員開發專門軟體,並相信一段時間後,「香港能做的,廣州也能做到」。廣州公布PM2.5後,各界人士都非常關注,但同時也有很多市民抱怨廣州市環保局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根本看不懂。
  • 健康防護,這份文明小貼士請收好
    健康防護,這份文明小貼士請收好 2021-01-08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炎值」逐漸上升 防曬衣大行其道 市民購買時注意查看防護係數
    -標價相差幾十甚至百倍,市民購買時注意查看防護係數  -有些不透氣的產品會影響皮膚代謝功能,可能導致過敏  -防曬衣須明確標註防曬防護係數。  消費者  愛在網上購買「爆款」  今年,市民汪小姐在朋友的介紹下,代購了優衣庫品牌的防曬衣。衣服標籤上清楚標明了紫外線防護係數UPF(以下簡稱「防護係數」)。前兩年,她買了其他品牌的防曬衣,並沒有標示防護係數,夏天時她被曬黑了。這次有了防護係數,她放心多了。
  • 健康度寒潮 | 專家提醒戴好口罩,做好「三暖」 科學運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妍明 通訊員 宋蓉 朝霞 正毅 煙臺報導  1月6日晚,煙臺市迎來2021年第一波寒潮,暴雪來襲,氣溫驟降至零下十幾度,給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帶來諸多不便。寒潮期間如何預防疾病發生,如何科學養生保健?
  • 香港寒冷天氣警告生效 特區政府籲市民注意禦寒
    中新社香港12月30日電 香港寒冷天氣警告現正生效。香港天文臺30日早上表示,香港各區氣溫較29日低約4至5度(攝氏度,下同),預計晚上市區氣溫進一步降至最低約10度。香港特區政府提醒市民特別是長者和長期病患者應採取適當措施,保障健康。
  • 淮安發布置換N95等醫用防護口罩的倡議書
    廣大市民朋友們: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進入關鍵時期。我市廣大醫護人員日夜奮戰在醫療救治和檢驗檢測一線,盡心盡責守護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但是,一線醫護人員專業防護所必需的N95等醫用防護口罩已嚴重告急,給醫護人員帶來較大的安全風險。
  • 【健康知識】極端天氣如何做好自我防護?這份手冊請收好!
    【健康知識】極端天氣如何做好自我防護?這份手冊請收好!先後出現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冰雹等極端天氣如何加強防範進行自我保護?如何應對雷雨天氣?雷電交加時,勿打手機或有線電話,應在雷電過後再撥打,以防雷電波沿通信信號入侵,造成人員傷亡。發生雷電時,應關閉電視機、電腦,更不能使用電視機的室外天線。如果在野外遇到雷電,千萬別站在孤立的高樓、電桿、煙囪、房角房簷、大樹、高塔、廣告牌下躲雨。
  • HELIOCARE荷麗可品牌攜世界級皮膚學專家亮相2020全國皮膚科醫師大會
    西班牙光免疫保護專家HELIOCARE荷麗可品牌所屬的西班牙Cantabria Labs集團,邀請了五位世界級皮膚科學領域的權威專家,面向中國公立醫院的皮膚科醫師們,進行了光老化和抗衰老領域最新的科研臨床分享。
  •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系統論的關聯性研究
    其次,從構成和指導作用的關聯性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科學、人類社會、以及思維規律的理論性學科,它的主要理論基礎是費馬爾唯物主義哲學以及德國古典式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在發展的過程中主要是以自然界的一些自然科學作為主要的依據,其中涵蓋了轉化定律以及能量守恆、生物進化論以及細胞學說等體現了哲學思想的自然科學理論。
  • 高溫天氣謹防季節性傳染病 江津做了這些事為市民健康保駕護航
    在此,江津區疾控中心專家呼籲廣大市民,一定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嚴防死守病毒入侵身體。因夏天多數人有生食和冷食的習慣,江津區各大醫院在5-11月也專門設立了腸道門診,身體如有不適的市民,請記得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