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作為人類接觸外界的第一道屏障,對天氣狀況十分敏感,但氣象條件與皮膚病的關係一直缺乏嚴謹論證。復旦大學皮膚病研究所、上海市氣象與健康重點實驗室今天聯合舉辦氣象與皮膚健康研究成果發布會。研究團隊對「氣象大氣環境和皮膚學關聯度」進行全病種研究,選取了溼疹、皮膚癬、銀屑病、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痤瘡、黃褐斑、蕁麻疹、疣等多類皮膚疾病診斷量和氣象、環境要素開展流行病學研究,獲取了可用於指導市民防護的分析結論,為預防疾病、市民健康管理提供理論支撐。
此項研究具有國內迄今為止病種最全、時間跨度最長的皮膚科診斷數據源——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這是全國領先的重點科室,每年門診量約達160萬人次,擁有時間跨度長達幾十年,精確到日的門診急診就診數據。上海徐家匯觀象臺擁有世界氣象史上屈指可數的保存最完整的百年氣象觀測數據,除記錄氣溫、氣壓、風、溼度、日照等常規要素外,近年來也開展針對環境的大氣成分全套觀測。基於以上的豐富數據,研究取得了以下幾個結論。
溼疹真的因溼而起?
溼疹是最常見皮膚疾病之一,近年來華山醫院皮膚科就診患者中60%診斷為溼疹,就診高峰在5~9月,年均診斷量在90萬人次左右。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復旦大學皮膚病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項蕾紅教授指出,人們通常會「顧名思義」,認為空氣潮溼會引發溼疹。但實際恰恰相反,溼疹很可能是由於環境乾燥所引起的。此外,溼疹就診人數與日平均氣溫有顯著的正相關,在28~31℃時溼疹就診人數呈現峰值。
溼疹的發病還與環境汙染物相關,隨著汙染物PM2.5和PM10濃度升高,就診人數隨之增加。PM2.5和PM10每升高10微克/米3,溼疹的就診人次分別增加0.21%和0.25%。
含「日光」的皮膚疾病與紫外線有關?
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等皮膚疾病均含「日光」二字,項蕾紅教授公布研究結論:它們確實與紫外線有關係。分析結果顯示,這兩種疾病均和紫外線強度呈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隨著紫外線強度的增加,就診量增多。
哪些皮膚疾病與季節相關?
通常情況下,氣溫高、溼度大、紫外線強的夏季是許多皮膚疾病的高發期。皮膚癬就診人數集中在5~8月,與氣溫及相對溼度顯著正相關。日平均氣溫在29~30℃時,皮膚癬就診人數達到最大;日相對溼度在60%~80%時就診人數也比低溼度區間顯著增多。這一結果與最適合真菌生長的環境是匹配的。除去皮膚癬,黃褐斑、痤瘡、白癜風等常見皮膚病都與氣溫和日照有顯著正相關,高發期也都在7~9月。
項蕾紅教授特別強調,銀屑病恰好相反,多發於冬季。它與氣溫、溼度呈顯著的負相關,氣溫低、較乾燥的冬季病情往往容易加重,該病高發期在秋冬季(10月到次年1月),但由於發病的繼發性和發病基數大,統計發現,秋冬過後次年3~5月還有另一就診高峰。
通過本次研究,還發現了一些大家不太熟知的皮膚疾病的季節性發病特徵。比如:帶狀皰疹,春秋季多發,就診量上看全年有兩個高峰(3~6月,10~12月)。這可能與春季和秋冬季的病毒傳播高發有關。
大醫治未病開展皮膚疾病風險健康提醒
項蕾紅教授和彭麗博士帶領的聯合研究團隊選擇人群中最常見的三類皮膚問題——溼疹、黃褐斑、痤瘡作為研究對象進行預報建模。通過衛生統計學、機器學習等方法分析氣溫、相對溼度、降水量、日照時數、紫外線等氣象因子對溼疹、黃褐斑、痤瘡就診人次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建立皮膚病預報模型,根據不同要素的影響程度,劃分預報等級,嘗試建立氣象要素高關聯皮膚疾病的預報。疾病風險處於較高等級時可向公眾開展針對某種皮膚疾病的健康提醒。
預防大於治療,兩家單位的深度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真正能給百姓帶來預防價值的健康服務。醫療資源更合理安排,民眾就診科學規劃,將健康中國「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戰略落到實處。
作者:上海電臺記者顧赬琳
通訊員:謝麗萍
編輯:王俊特
責任編輯: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