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勸學》中有一句經典語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比喻生活在好的環境裡,也能成為好人,而好的人或物處在汙穢環境裡,也會隨著汙穢環境而變壞。
誠然,每個人都渴望工作生活在好的環境中,這既是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內生動力,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期許嚮往。古有「孟母三遷」為子女擇選良好學習環境,今有「抓教育從娃娃抓起」不惜注入全家心血拔高娃娃人生起點;古有美女爭搶入駐紫禁城改變人生,今有「名媛拼單朋友圈」包裝人設。無疑,這些事件的本質都離不開對追求更好環境的執著與嚮往。
然而,一朝進入好環境,就一直能成為「常駐嘉賓」嗎?答案是否定的。當下不乏年輕基層幹部渴望擁有好的提升鍛鍊平臺,渴望通過上掛借調到上級部門單位工作,憑藉上掛鍛鍊的「砝碼」,實現仕途上的「飛越」。但是,僅僅因為上掛了、鍛鍊了,沒有學到真強實幹本領,沒有實現成果轉化,仍然是得不到「入場券」的。正如年輕幹部青睞好環境,好環境也會擇選優秀的年輕人。
對於年輕幹部而言,如何才能獲得選擇好環境的主動權?筆者認為:繡花要得手綿巧,打鐵還需自身硬。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不恥最後,即使慢,馳而不息,縱會落後,縱令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嚮往的目標。」老子告誡後人,「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對於自我塑造亦應「吾日三省吾身」「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如此,年輕幹部有了初心不改的信仰、虛懷若谷的胸懷、自我革新的勇氣、馳而不息的奮進,便也擁有了主動權。
而面對「差」環境的幹擾,年輕幹部又如何做到安之若素?曾有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于謙粉骨碎身渾不怕;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苔花生白日不到處也學牡丹開。縱然外界因素一時幹擾,即使身處劣勢環境之中,也不是隨波逐流、放任自我的藉口。年輕幹部應當有明辨是非的決斷能力,「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忠誠乾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
指出:「黨員幹部要對黨忠誠、個人乾淨、敢於擔當。」忠誠、乾淨、擔當是年輕幹部應當擁有的優秀品質,亦是年輕幹部為之奮鬥的目標。年輕幹部,不僅要做好環境的「常駐嘉賓」,更要不負寄予的厚望,做到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來源:先鋒文匯作者: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鶴齡鎮人民政府 幾雲君
#選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