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脫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教學的有效嘗試

2021-02-13 囡波灣生物

核酸是細胞中一類重要的化合物,最初是從細胞核中提取出來的,且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由C、H、O、N、P 5種元素組成。

核酸是生物大分子,由許多基本單位——核苷酸組成,每個核苷酸又包括一分子含氮鹼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其結構見圖1。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圖1所示結構,然後請一名學生上講臺和教師合作做-個這樣的姿勢:用一隻手代表磷酸,另-只手代表含氮鹼基,學生的身體代表五碳糖。再要求全班學生做出這個姿勢,並說出左右手代表的是什麼,達到每個學生都學會的目的。接著分別學習三種組分:

首先,教師介紹高中階段常見的五碳糖:脫氧核糖核糖和在光合作用中暗反應階段固定CO2的五碳糖,重點介紹前兩種。脫氧核糖和核糖分別是組成DNA和RNA的五碳糖,用圖形表示為

其次,教師在這個五碳糖上的右面加上含氮鹼基圖形,表示為,這樣的結構在DNA中稱為脫氧核糖核苷,在RNA中稱為核糖核苷。教師再提示學生比較該結構與之前演示的結構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找出差異。學生觀察後發現,如果在該結構的左邊畫出磷酸就與之前演示的結構相同了。這個新的結構在DNA中叫做脫氧核糖核苷酸,簡稱脫氧核苷酸,在RNA中稱為核糖核苷酸。

在DNA分子中,含氮鹼基有4種,分別是A、T、G、C;在RNA分子中,含氮鹼基也有4種,分別是A、U、G、C。記憶方法歸納為:C像細胞的英語單詞cell的首字母,記憶為胞嘧啶;G像一隻鳥,記憶為鳥嘌呤;T像一個人站立時兩手分開的胸廓,記憶為胸腺嘧啶,剩下A的名稱為腺嘌呤,U的名稱是尿嘧啶。最後,在黑板上分別畫出這些結構的示意圖(圖2 A-H)。

經過這樣的講解,可以為學生今後學習有關遺傳物質的相關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陝西省榆林市定邊實驗中學白旭東

陝西省榆林市定邊職教中心方瑾

相關焦點

  • 脫氧核糖核酸 DNA 生命的基石
    請聽寫音頻的最後一句話請在留言中寫下您的聽寫【脫氧核糖核酸DNA生命的基石】【譯文】這是你的脫氧核糖核酸或
  • 基因檢測套用脫氧核糖核酸(DNA)測序收費?只是還沒有查到你而已!
    二、調研發現問題(一)有收費標準卻套用脫氧核糖核酸(DNA)測序進行收費1、組織/細胞螢光定量脫氧核糖核酸聚合酶鏈反應檢測診斷套用脫氧核糖核酸(DNA)測序費用。2、各類病原體DNA測定(螢光定量PCR法)套用脫氧核糖核酸(DNA)測序費用。
  • 脫氧核糖核酸,載體在細胞中的遺傳信息
    每個核苷酸都是由一個含氮鹼基,一個磷酸分子和2-脫氧-β-D-核糖構建而成。DNA的含氮鹼基有腺嘌呤、胸腺嘧啶、鳥嘌呤和胞嘧啶。螺旋中的鹼基對覆蓋著由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的糖-磷酸骨架。在RNA分子的媒介下,DNA上的每個基因在生物蛋白質合成的過程中都定義了一個蛋白質。存在形式細胞中的DNA攜帶著遺傳信息。在真核生物中,它集中在細胞核裡。用途脫氧核糖核酸主要用在遺傳工程中,例如修飾某些細菌細胞以產生重要的物質,例如胰島素。
  • 1990年11月25日 我科學家直接發現脫氧核糖核酸新結構
    1990年11月25日 我科學家直接發現脫氧核糖核酸新結構1990年11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直接觀察到辮子般的三鏈狀脫氧核糖核酸新結構,有關專家評價這是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又一重大發現。脫氧核糖核酸是生物儲藏、複製和傳遞遺傳信息的主要物質基礎,因此科學家在探索生命科學奧秘時,把它作為主攻目標之一。1989年,美國科學家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先後直接觀察到雙螺旋脫氧核糖核酸,證實了用X光衍射方法間接觀察到的雙螺旋脫氧核糖核酸的存在。三鏈狀脫氧核糖核酸的新結構,是由三十七歲的白春禮研究員領導的實驗室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發現的。
  • 歷史上的今天1953年4月25日科學家指出脫氧核糖核酸是雙螺旋結構
    歷史上的今天1953年4月25日科學家指出脫氧核糖核酸是雙螺旋結構 2013-09-04 14:43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化學」脫氧核糖核酸,載體在細胞中的遺傳信息
    沃森和克裡克於1953年發現了DNA。-脫氧-β-D-核糖構建而成。DNA的含氮鹼基有腺嘌呤、胸腺嘧啶、鳥嘌呤和胞嘧啶螺旋中的鹼基對覆蓋著由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的糖-磷酸骨架。在RNA分子的媒介下,DNA上的每個基因在生物蛋白質合成的過程中都定義了一個蛋白質。
  • 《蛋白酶K\核糖核酸酶活力》等六項國家標準徵求意見稿
    各有關單位及專家:   根據2015年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歸口的《蛋白酶K》(計劃編號:20154062-T-424)、《蛋白酶K酶活力及雜質檢測方法》(計劃編號:20154061-T-424)、《核糖核酸酶和脫氧核糖核酸酶純度檢測方法
  • 這麼重要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到底是什麼?
    DNA(脫氧核糖核酸)的構造是英國年輕的物理學家克裡克(FancisCrick)和美國年輕的生化學家沃森(James D·Watson)合作於1945年在英國劍橋卡文迪許研究所提示出來的,之後約半個世紀在這個領域的研究飛速發展,直至克降的出現。        生物體是由細胞構成的,我們人當然也是由無數的細胞構成的。
  • DNA:脫氧核糖核酸的力量(圖)
    (原標題:DNA:脫氧核糖核酸的力量(圖))
  • 核糖核酸幹擾技術(RNAi技術)介紹
    10多年前,Rich Jorgensan和他的同事在矮牽牛花中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他們嘗試把由一強有力啟動子控制的基因pigment-produing導入矮牽牛花以加深花的紫色,結果不但顏色未加深,許多花呈現雜色甚至白色。Rich Jorgensan把這種現象稱為"共抑制",因為外源性導入基因和內源性具有相似功能基因的表達都被抑制了。當時人們不知道這是一種轉錄後基因沉默。
  • 年輕蛋白質讓核糖核酸展現活力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4日(北京時間)報導,耶魯大學和韋恩州立大學的科學研究顯示,一種複雜的RNA(核糖核酸)與蛋白質共同作用,在蛋白質的幫助下能經過整形,重新塑造成合適的形狀。這些存在已久的古老RNA通過不斷進化,在年輕的蛋白質中尋找合適的搭檔,輔助自己完成功能使命。這項研究發表在10月13日的《自然》雜誌網絡版上。
  • 蛋白質可幫助核糖核酸調控活性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4日(北京時間)報導,耶魯大學和韋恩州立大學的科學研究顯示,一種複雜的RNA(核糖核酸
  • 我科學家研究環形核糖核酸取得新進展
    人民網上海9月19日電(記者姜泓冰)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在線9月18日發表中國科學家在環形核糖核酸(RNA)研究方面的創新性成果。 這一最新成果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楊力課題組和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課題組合作取得。
  • 新一代雜交測序:原位雜交螢光染色脫氧核糖核酸測序(DNA)技術全攻略
    通過螢光標記的核酸探針與機體細胞內的有特異突變的核酸序列雜交,採用螢光檢測設備捕捉信號(機體細胞和(或)組織內雜交於具有特異SNP位點的靶序列的彩色螢光信號)以獲得基因特定序列信息。具體原理如下圖:①確定有特異突變(A>G)的目標序列,②根據目標序列設計特異寡核苷酸探針,探針成發卡結構(在5』端連接淬滅基團。
  • 轉移核糖核酸結構含有重要進化信息
    本報華盛頓3月7日電(記者 毛黎)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農作物科學教授古斯塔沃·埃塔諾-阿諾裡斯和博士後研究員孫峰傑(音譯)稱,他們發現,在細胞內轉移核糖核酸(tRNA)分子的結構中保存有進化史上某些早期和最重要的信息。相關論文發表在了新一期《公共科學圖書館·計算生物學》雜誌上。
  • 醫學史上的4月25日:科學家指出脫氧核糖核酸是雙螺旋結構
    當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中,沃森博士(轉行兩次的前物理學博士、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分子生物學家德爾布呂克的學生)和克裡克博士指出脫氧核糖核酸(DNA)的新結構。從而否定了林納斯·泡令的DNA是α螺旋結構說。
  • 大腦記憶組織核糖核酸位置圖首次繪出,有望治療老年痴呆症
    科技日報特拉維夫1月31日電 據當地媒體報導,一個由以色列科學家領導的以美研究小組,成功繪製出大腦記憶組織中的核糖核酸(RNA)的位置圖,讓人們能以納米級解析度觀察核糖核酸分子
  • 信使核糖核酸:兩大新冠疫苗背後的技術
    疫苗生產需要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測試。但是科學家們希望在今年年底前,一種名為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技術可以生產出安全有效的新冠肺炎疫苗。在最有前途的候選疫苗中,有兩種採用了信使核糖核酸技術。這些實驗性疫苗來自美國製藥商莫德納公司和輝瑞公司。輝瑞跟德國BioNTech公司合作進行了這個項目。
  • 核糖核酸酶H在病毒基因組轉錄成DNA的多個階段中執行重要功能
    據報導,核糖核酸酶H可顯著地增強反義寡脫氧核苷酸對基因表達的抑制作用,這些寡核苷酸和mRNA中的特定序列雜合子對此酶的降解敏感。核糖核酸酶H在體外啟動對在Colicin E1( pColE1)型質粒的原始部位(Ori) 的複製是必需的。此酶似乎也抑制啟動非Ori部位的DNA合成。
  • 可愛的中國,奮進的上海 | 「三葉草」的詩篇:人工合成核糖核酸背後...
    本篇圍繞「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展開,生動記述了那個年代上海科學家勇攀科學高峰的頑強精神和聰明才智。這一串數字,在現代科學史上留下可資紀念的歷史鏡頭——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測得了全部生物活力。核酸是生命的奧秘所在。生命體遺傳信息的儲存、複製和表達,都由核酸控制。婀娜多姿的核酸長鏈,宛如繚繞在巍峨的科學峰巒上的玉帶,召喚著有志者去攀登、去摘取。十餘年來,至少有十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同研究核酸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