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整個地球大氣層做鏡片聚焦,造個地球大的望遠鏡,功能該有多強

2020-12-03 科普大世界

要觀測宇宙太空,就需要功能強大的望遠鏡,著名的哈勃望遠鏡物鏡直徑4.3米,近30年來已經給人類提供了大量宇宙深空的壯觀景象。

哈勃望遠鏡的繼任者詹姆斯.韋伯望遠鏡未來2~3年也將會升空,其解析度口徑可達到8米,被認為將會比哈勃望遠鏡的觀測能力提升100倍。

但是計劃中的歐洲特大望遠鏡更為巨大,其主鏡直徑約為40米,在未來十年的某個時刻,這個簡稱為ELT升空後將在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的觀測解析度基礎上再提升100倍。

不過相對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天文學家大衛.基平(David Kipping)的設想來說,上面的望遠鏡就都是小兒科了,有美媒報導,這位天文學家設計了一種以地球整個大氣層為聚焦鏡的望遠鏡,至少可以將遙遠深空的天體放大22500倍,而且可以將極其黯淡的天體變亮數萬倍,觀測條件好的情況下成像將會非常清晰,具有其他類型望遠鏡不可比擬的觀測優勢。大衛.基平將他設想中的這個望遠鏡稱之為「地球鏡」。

對於傳統意義上的望遠鏡來說,望遠鏡的物鏡口徑規模越大,意味著望遠鏡具有越強大的集光能力, 但自然也意味著越來越昂貴的造價。據說美國直徑約8米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造價已經接近200億美元,其觀測能力雖強,但其造價卻讓人嘆為觀止。而且無論人類再怎麼製造望遠鏡的物鏡,也不可能使得這個物鏡超過地球的大小,所以大衛.基平的這個想法被認為非常的前衛、新穎、大膽,而且很多人認為具有較大的可行性。

地球大氣層是透明的,用整個地球大氣層當作這架望遠鏡的物鏡,它的聚焦能力超過了地球上任何的望遠鏡,但是如何把地球大氣層這個物鏡裝到這架望遠鏡上呢?可能很多朋友都覺得有點懵圈,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其實也很簡單,我們只需要在地球的大氣層外可以聚焦光源之處放著一架類似望遠鏡中目鏡的光源接收裝置,並讓其通過目鏡後成像就可以了。也就是說只要在合適的位置發射一個類似人造衛星的太空飛行器,接收到大氣層聚焦的光源就可以了。

大衛.基平認為這個裝置要放到比月球還遠的地方,很多科學家驚嘆於他的這一宏大構想,並且認為有很大的實現可能性,人類現有的技術就可以完成這一構想。在這一構想之外,大衛.基平還認為可以利用太陽引力對其它天體光線的幹擾作用而將太陽作為一個物鏡,從而製作出一個以太陽為物鏡的更大的望遠鏡,只是其聚焦光線接收裝置需要放置的距離非常遠,大約相當於日地距的550倍,如果人類發射太空飛行器的話,這架太空飛行器需要飛奔100年才能到達。

據說已有不少科學家對其地球鏡設想頗有興趣,只是需要想辦法摒除來自地球上人類活動、閃電以及太陽和月亮等的光線幹擾,不過這些也都是可以解決的問題,地球大氣層是透明的,越高處空氣越稀薄,越低處空氣越濃厚,有很好的使光線發生彎曲的物鏡作用,理論上可以作為望遠鏡的物鏡鏡片,將來科學家們或許真能造出地球鏡,用它來觀測宇宙太空定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相關焦點

  • 美國天文學家設計了全世界最大的望遠鏡,利用地球進行聚焦、成像
    因為David Kipping想要利用地球的聚焦功能構建天文望遠鏡,也就是說David Kipping設計的這種天文望遠鏡的透鏡是整個地球,如此大的透鏡,這在整個天文觀測史,乃至人類歷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利用地球作為天文望遠鏡的透鏡,這是如何實現的呢?
  •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26000光年相當於是250億億千米,這麼遠的距離想拍到一個直徑7000多萬千米的環有多困難呢?我們小時候都用過量角器,滿月時從地球上觀測月亮的大小,大約是量角器上的0.5度那麼大。如果從地球去觀測這個黑洞的話,它的光環大小,大概只有量角器上的一億分之一度那麼大。
  • 把整個地球「變」成太空望遠鏡,真的可行嗎?
    觀看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我們會看到一個斑駁的深藍色球體,外層包裹的雲層如同流動的白色大理石斑紋。然而在天文學家大衛·基平(David Kipping)的眼中,這是一個直徑1.3萬千米的超大號透鏡,用它「做」成的望遠鏡將把更遠的太空、更暗淡的星體帶到我們眼前。
  • 為什麼不造一個沒有鏡片的望遠鏡?這樣觀測宇宙該多好啊
    【博科園-科學科普】數百年來望遠鏡的原理是一個簡單的事情:造一個透鏡或鏡子收集大量的光到探測器上(像眼睛、照相底片或電子設備)並遠遠超出人眼視力的功能。隨著時間推移科技的進步,透鏡和鏡子的直徑變得越來越大,並被精心設計成更高的精度,而探測器已經達到了可以收集和充分利用每一個入射光子的程度。探測器的質量可能會讓你納悶,為什麼我們要用鏡子?
  • 拼裝中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鏡片
    這意味著,我國深空探測、天文觀測系統以及空間對地觀測未來有可能用上更大口徑的國產核心元件——光學反射鏡。        那麼,對天文觀測而言,更大的口徑天文望遠鏡意味著什麼?反射鏡晶體有不同的材料可供選擇,它們各有什麼優缺點?鍍膜技術對於提高觀測效率有什麼幫助?不同的觀測需求對反射鏡製造提出了哪些要求?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世界功能最強的5大天文望遠鏡:全部屬於美國
    5大天文望遠鏡。   1、凱克望遠鏡   凱克望遠鏡於1993年投入運行,位於夏威夷莫納克亞山山頂上,是當時世界上口徑最大的望遠鏡。它是雙子望遠鏡,分別為凱克Ⅰ和凱克Ⅱ。每個望遠鏡口徑為10米。凱克望遠鏡先進的適應性光學鏡頭為後來的計算機驅動鏡頭的出現打下了基礎。由於望遠鏡的口徑不可能無限擴大,最切實可行的辦法就是用一些小鏡片組合成一臺大口徑的望遠鏡。
  • 天文學如何最終擊敗最大的敵人:地球大氣層
    如果我們想看它,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用合適的工具去看。但我們對地球上存在的事物的看法是有限的。即使在無雲的夜晚,任何來自太空的光線都必須穿過100公裡(60多英裡)以上的大氣層,而大氣層本身在密度、溫度和分子組成上都有連續的變化。任何進來的光線都必須與大氣相抗衡,即使大氣是透明的,光也不可避免地會被扭曲。天文學家第一次終於有能力克服地球的大氣層,看到「真實」的 太空。
  • 利用大氣彎曲聚焦光線 地球可變身「望遠鏡鏡頭」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 (記者劉霞)望遠鏡越來越大,越來越昂貴,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呢?據美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近日報導,美國一名天文學家提出,可利用地球大氣彎曲和聚焦光線,把整個地球變成一個「望遠鏡鏡頭」。這種「地球望遠鏡」可以利用太空中的一種探測器來收集折射光。
  • 成都造望遠鏡 將精準連接量子衛星「墨子號」(圖)
    在成都,中科院成都分院光電所的科研團隊,用兩年時間攻克了關鍵技術。依靠這些技術,4個量子通信地面站將與「墨子號」實現天地對接。4個重達十餘噸、科技水平國際領先的量子雷射通信望遠鏡,從設計、研發到製造,全部在成都完成,是不折不扣的「成都造」。
  • 擁有地球直徑大小的視界望遠鏡是如何工作的?
    艾倫望遠鏡陣列有可能檢測到來自Proxima b的強無線電信號,或具有足夠強無線電傳輸的任何其他星系統。它已經成功地與其他射電望遠鏡一起在極長的基線上協同工作,以解決黑洞的事件視界:可以說是它的最高成就。如果你想以比以往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解析度觀察宇宙,那麼每個人都同意的一種策略是理想的:建造儘可能大的望遠鏡。
  • 看見宇宙,在地球的大氣層之上
    ,比如大氣層中的大氣湍流與散射,以及會吸收紫外線的臭氧層,這些因素都影響地面上望遠鏡做進一步的觀測。但哈勃太空望遠鏡的位置在地球的大氣層之上,因此影像不會受到大氣湍流的擾動,視相度絕佳又沒有大氣散射造成的背景光,還能觀測會被臭氧層吸收的紫外線,是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之一。讓我們利用天文望遠鏡在地球的大氣層之上看看浩淼美麗的宇宙。
  • 發現距離地球只有49光年,地球大小的類地行星,但沒有大氣層!
    以前在比我們地球大得多的行星上發現過大氣層,包括一些熱木星和亞海王星,它們主要由冰和氣體構成。但這是科學家第一次能夠確定太陽系外地球大小的類地行星是否有大氣層。這顆被質疑的行星,LHS 3844b,是由美國宇航局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發現的,據測量其體積約為地球的1.3倍。這顆行星圍繞它的恆星運行僅需要11個小時,這使它成為已知速度最快的系外行星之一。
  • 因為一個小誤差導致的大問題,看哈勃望遠鏡的修復歷程
    哈勃太空望遠鏡是基於鏡面光學系統,收集並聚焦來自宇宙的光,以供科學儀和制導儀器進行分析。這種光學系統稱為光學望遠鏡組件(OTA),通過收集紅外,可見光和紫外光,為哈勃望遠鏡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宇宙視角。
  • 美國計劃在月球上造一臺120個足球場大的望遠鏡,因為位置太好了
    ↑月球環形山射電望遠鏡模擬圖↑星球大戰中的死星,上面有一個類似射電望遠鏡的巨型超級雷射炮中國「天眼」是500米口徑,已經足夠大了,球形電波接收面積相當於30個足球場之和,現在它的面前,那感覺只能用震撼來形容!
  • 新一代天文望遠鏡鏡片磨製成功 令人嘆為觀止
    磨製成功的詹姆斯·韋伯天文望遠鏡第一組鏡片遠觀照片研究人員正在對詹姆斯·韋伯天文望遠鏡第一組鏡片進行測試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下一代天文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天文望遠鏡的重要組成部分—天文望遠鏡鏡片第一組已經磨製成功。按照計劃,詹姆斯·韋伯天文望遠鏡將於2014年研發完畢。
  • 太空望遠鏡是怎麼應對鏡片劃傷的?
    by NASA/JSC藉助1993年的SM-1任務和2002年的SM-3B任務,哈勃團隊從哈勃望遠鏡拆回了一部分太陽能電池板返回地球以供研究。SM-1的太陽電池共有162處從3μm到3800μm(即3.8mm)大小的撞擊坑,其中有61處確認是由微流星體產生的。而SM-3B的111處損壞中,有45處確認是由微流星體產生的。
  • 走近天文之三:天文望遠鏡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天文望遠鏡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天文望遠鏡口徑的大小決定瞭望遠鏡收集光線的能力,進而決定瞭望遠鏡的解析度與觀察暗弱目標的能力。口徑越大,獲取的天體光線越多,觀測暗弱天體的能力越強。光學望遠鏡的口徑越來越大,天文望遠鏡的觀測波段已經從光學拓展到多波段。
  • NASA發現地球「近親」 可能有大氣層和流動水
    這顆行星由美國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命名為克卜勒—452b,距離地球1400光年。它的體積比地球大60%,「年齡」60億歲,甚至比太陽還大15億年。克卜勒—452b圍繞一顆恆星旋轉,距離剛好處於「宜居帶」中,即表面溫度允許液態水存在。它的公轉周期為385天,接近地球的公轉周期。科學家們還發現,克卜勒—452b圍繞的那顆恆星也與太陽相似。
  • 美斥100億美元巨資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有多厲害?可看到什麼
    美斥100億美元巨資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有多厲害?可看到什麼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哈勃太空望遠鏡升空之後,人類探索太空就又多了一隻有力的眼睛。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哈勃望遠鏡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任務,為人類拍到了更多的宇宙圖像,而作為哈勃望遠鏡的繼承者韋伯望遠鏡,它將能看到更遠的宇宙。
  • 俄專家發現:地球大氣層範圍驚人,月球從地球的大氣層中穿越
    作為這份研究報告結果的第一作者,俄羅斯空間研究所的伊戈爾·巴留金(Igor Baliukin)表示:「月球從地球的大氣層中穿越。我們重新梳理了SOHO 約20年前的觀測數據,才發現這一點。」在地球的大氣層與外層空間融合的地方,有一片氫原子云,叫做地冕。太陽和太陽風層天文衛星上的SWAN儀器可以利用它的靈敏傳感器來追蹤氫的特徵,並精確地探測到日冕的外圍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