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個地球「變」成太空望遠鏡,真的可行嗎?

2020-11-27 騰訊網

在天文學家大衛·基平眼裡,地球就是一個直徑1.3萬千米的超大號透鏡,能幫助我們看見更遠的太空和更暗淡的星體。

「地球望遠鏡」示意圖,左側為被觀測星體,右側太空飛行器為觀測設備。

觀看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我們會看到一個斑駁的深藍色球體,外層包裹的雲層如同流動的白色大理石斑紋。然而在天文學家大衛·基平(David Kipping)的眼中,這是一個直徑1.3萬千米的超大號透鏡,用它「做」成的望遠鏡將把更遠的太空、更暗淡的星體帶到我們眼前。

基平是哥倫比亞大學天文學助理教授,主要從事太陽系外行星研究,曾經參與過第一顆地外行星的衛星的發現。在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基平介紹了這個聽起來有點瘋狂的想法,引起了學界和媒體的關注。同行們表示這個計劃的細節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但是它已經有了一個好的開始。

來自「綠光」的啟示

這個想法背後的原理並不複雜。中學物理告訴我們,光線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會發生折射,這就是透鏡的工作原理。同樣,當光線從太空進入大氣層,然後再離開大氣層進入太空,這個過程中也會發生折射。所以,如果在太空中觀測,大氣層就構成了一個透鏡,我們可以透過它看到遠處的物體。

基平的這個想法源於13年前對「綠閃」現象的研究。綠閃(green flash)是指在日出日落的過程中,太陽幾乎完全隱沒在地平線之下時出現的一道短暫而罕見的綠光。以往的研究證明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因為大氣折射。光的折射率和波長有關,當太陽剛好處在地平線下面某個位置的時候,其他波長的光在折射和散射過程中損失了,只有綠色的光能夠傳播出來,並且能被人眼感知,在合適的條件下就形成了綠閃現象。

基平還推測,這時候如果在太空中合適的位置進行觀測,就能看到整整一圈綠光包裹著地球

圖註:綠閃現象。圖片來源:Wikipedia

綠閃現象說明,大氣折射雖然微弱,卻足以對天文觀測造成影響。舉例來說,來自某顆遙遠星球的光,一部分從北極上方經過,離開大氣層時向下發生彎折;另一部分從南極下方經過,離開大氣層時向上發生彎折。這些光線將在「大氣層透鏡」的焦點位置再次匯聚,形成一個像。

基平將這個設想命名為「地球鏡」(Terrascope)。根據他的計算,這面「地球鏡」相當於一臺等效(有效通光)口徑150米的望遠鏡,能夠將物體的亮度放大22500倍,從而捕獲極其微弱的光線;只要將一面直徑1米的鏡面發射到月球附近的位置,就能接收到由地球大氣形成的像,找到遙遠的行星甚至小行星。

圖註:「地球鏡」示意圖,被觀測星體(左)在「地球鏡」的焦點處(右)成像,並被太空飛行器接收。圖片來源:James Tuttle Keane/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愛因斯坦的遺產

「地球鏡」的設想還受到了另一個更大膽的計劃的啟發,那就是「巨大天文望遠鏡」(Fast Outgoing Cyclopean Astronomical Lens),簡稱FOCAL計劃,要把太陽當成透鏡進行天文觀測。

太陽沒有地球那樣透明而平靜的大氣層,但它有另一個讓光線彎曲的法寶,那就是巨大的引力。廣義相對論認為引力場會使光線發生彎曲,後來愛丁頓的日食觀測實驗驗證了這一預言。愛因斯坦還指出,由於光線的彎折,我們可以看見那些位於大型天體後方的物體,這就是所謂的引力透鏡

圖註: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引力透鏡現象,在聚集的多個星系(圖片中央)的作用下,同一顆類星體產生了5個不同的像(周圍白色亮點)。圖片來源:NASA, ESA, K. Sharon (Tel Aviv University) and E. Ofek (Caltech)

後來的物理學家們也對這個想法進行了一些研究。到1993年,義大利天文學家克勞迪奧·馬可尼(Claudio Maccone)向歐洲航天局(ESA)提交了一份詳盡的FOCAL計劃。但是就目前的技術而言,這個計劃(用太陽當透鏡)實在不太可行——要想接收太陽引力透鏡形成的像,需要把探測器架在離太陽550個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等於1.5億千米)之外的地方,比太陽到冥王星的距離還要遠。

「巨型」望遠鏡大家族

縱觀歷史,光學望遠鏡總在追求更大的口徑,以實現更高質量的成像。但是製造大口徑光學望遠鏡非常困難。建造中的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它的口徑也「僅有」40米。

為了保證成像質量,光學望遠鏡對鏡面的平滑和清潔程度要求極高,大型望遠鏡通常由多個鏡片拼接而成。基平在論文中指出,隨著口徑的增加,光學望遠鏡的建造成本以平方的幅度增長。例如計劃在夏威夷群島建造的三十米望遠鏡(TMT),它的預算達到20億美元;如果用同樣的技術建一臺口徑100米的望遠鏡,預算將達到350億美元,那是個真正的天文數字。

圖註:TMT藝術效果圖。圖片來源:Wikipedia

而且,如果要把望遠鏡發射到太空,那麼「運費」又是一筆開支。計劃2021年發射升空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被視為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繼任者,它口徑6.5米,預算已經達到88億美元。高昂的預算導致JWST項目被一再推遲,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同時期的其他項目也受到波及,面臨資金短缺、項目推遲甚至被取消的風險。

基平認為自己的計劃在成本上有著巨大的優勢,他只需要造一臺直徑1米的探測器,然後把它送上太空中離地球約36萬千米的地方,比月球還要近一些。在開展計劃之前,他還可以通過「立方星」(CubeSat)初步檢驗一下這個想法,那是一種模塊化的微型衛星,人一隻手就能託住,成本也非常低廉。

光學望遠鏡主要觀測宇宙中的可見光,如果安裝相應的傳感器,也能觀測紅外線、紫外線。著名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已經工作了近三十年,拍攝了大量遙遠的星系。而我國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巡天七年,發布了上千萬條光譜信息,為銀河系的結構和演化、恆星的物理性質等方向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數據。

圖註:郭守敬望遠鏡的鏡面。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

除此之外,天文學家還藉助射電望遠鏡,收集光學望遠鏡「看」不到的電磁波。射電望遠鏡不需要那樣極度平滑的鏡面,它們可以使用像衛星信號接收器那樣的「大鍋」,也可以利用天線陣列採集信號。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口徑達到500米。FAST能夠觀測宇宙中的中性氫(即電中性的氫原子)分布,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它還能觀測脈衝星,研究極端狀態下的物質結構與物理規律。

各種功能的望遠鏡各司其職,幫助我們揭開宇宙的奧秘。不知道基平的「地球鏡」,何時能加入這個大家族呢?

圖註:FAST主體工程。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 | 戚譯引

審校 | 李會超 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

責編 | 高佩雯

文章由騰訊科普「科普中國頭條創作與推送項目」團隊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參考來源

Clery.D, 2019, Space telescope would turn Earth into a giant magnifying lens, 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z0283

Kipping.D, 2019, The "Terrascope": On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the Earth as an Atmospheric Lens

Witze.A, 2018, Delays mount for NASA’s $8-billion Hubble successor, Nature, doi: 10.1038/d41586-018-05567-2

相關焦點

  • 哈勃太空望遠鏡真的看到了上帝之城嗎?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以天文學家愛德溫·哈勃的名義發射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成為人類進一步了解宇宙的重要利器。隨著太空梭的發射進入空間站,其一出世就承擔了改變人類命運的重大使命。在拍攝照片時,科學家們偶然發現,浩瀚的宇宙中有一座山,多虧瞭望遠鏡的超高倍率,我們的視野非常清晰,可以看到山在太空中靜靜地綻放。在靜默的太空中,那燦爛的光芒讓人嚮往這散發著神秘感的上帝之城。這個城市長達數幾十億公裡,科學家們通過對來自望遠鏡的數據進行仔細分析和對比,發現上帝城不受宇宙中任何行星或其他物體的約束,這一發現與萬有引力理論相悖,令人難以置信。
  • 太空移民,真的靠譜嗎
    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都在不斷消耗資源,如果我們想要儘可能延續下去,那麼將人類文明不斷進行移民擴張或許是最好的辦法。要想真的像太空移民形成太空移民村,真的靠譜嗎,能可行嗎?目前航空航天發展的條件已經向我們表明,載人飛船是離開地球最安全的方式。雖然這樣做仍然有成本上的問題,但是相對於一些科學家提出的離心機等設想,載人航天技術相對成熟,風險最低。與此同時,人類建設成功的多個太空空間站也給相關設想帶來更大的支持。除了運送貨物之外,未來很有可能通過可循環利用的航天飛船進行太空移民,並且發展成為普遍化的太空交通工具。
  • 人造月亮真的可行嗎?本該在2020發射「月亮」,為何沒下文了?
    不出意外的話,我們每天晚上都能看到月亮身影,2018年的時候提出了「人造月球」計劃,預計在2020年向太空發射第1顆人造月亮,人造月亮能夠為人類提出源源不斷亮光,原本在2020年發射的人造月亮,為什麼在今年沒有任何消息呢?
  • 參宿四為何離奇變暗?哈勃太空望遠鏡給出一種新解釋!
    以至於不少人想入非非,這是參宿四爆炸的前奏嗎? 只不過,參宿四亮度隨後又開始回升,到2020年4月恢復至正常水平,打消了吃瓜群眾觀賞宇宙大煙火的念想。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望遠鏡(JCMT)的觀測數據發現,參宿四離奇變暗的原因很可能是出現巨型黑子,這些黑子至少覆蓋了恆星可見表面一半的面積。
  • 參宿四為何離奇變暗?哈勃太空望遠鏡給出一種新解釋
    以至於不少人想入非非,這是參宿四爆炸的前奏嗎?只不過,參宿四亮度隨後又開始回升,到2020年4月恢復至正常水平,打消了吃瓜群眾觀賞宇宙大煙火的念想。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望遠鏡(JCMT)的觀測數據發現,參宿四離奇變暗的原因很可能是出現巨型黑子,這些黑子至少覆蓋了恆星可見表面一半的面積。
  • 用整個地球大氣層做鏡片聚焦,造個地球大的望遠鏡,功能該有多強
    要觀測宇宙太空,就需要功能強大的望遠鏡,著名的哈勃望遠鏡物鏡直徑4.3米,近30年來已經給人類提供了大量宇宙深空的壯觀景象。不過相對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天文學家大衛.基平(David Kipping)的設想來說,上面的望遠鏡就都是小兒科了,有美媒報導,這位天文學家設計了一種以地球整個大氣層為聚焦鏡的望遠鏡,至少可以將遙遠深空的天體放大22500倍,而且可以將極其黯淡的天體變亮數萬倍,觀測條件好的情況下成像將會非常清晰,具有其他類型望遠鏡不可比擬的觀測優勢。
  • 星際太空旅行是可行的!只不過還要等很久很久……
    星際太空旅行是可行的!那麼問題來了:隨著我們的火箭和太空探測器越來越先進,我們能指望殖民其他星球嗎?如果說這個夢想太遙遠的話,我們能不能至少向外星球發射太空探測器,讓它們告訴我們它們看到了什麼?星際旅行和探索在技術上其實是可能的,它並沒有違反任何物理定律,但這不代表它很容易,也不意味著我們在有生之年能夠實現星際旅行,更別說在這個世紀了。星際旅行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 繼哈勃太空望遠鏡之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究竟有多牛?
    天文學的未來:美國宇航局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每增加一英寸的光圈,每增加一秒鐘的觀察時間,每減少一個望遠鏡的視野中的大氣幹擾原子,你就能更好、更深入、更清晰地看到宇宙。當哈勃太空望遠鏡在1990年開始運行時,它開啟了天文學的一個新時代:太空天文學的時代。
  • 廉價氣球望遠鏡欲「挑戰」太空望遠鏡
    圖片來源:SUPERBIT COLLABORATION沒有什麼儀器比美國宇航局(NASA)耗資50億美元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更能揭示太空的奧秘了,但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只要花費200萬美元,用氣球將望遠鏡吊到太空邊緣,它就能實現哈勃望遠鏡的某些功能。
  • 馬斯克說,整個銀河系沒有外星人?真的嗎?
    馬斯克作為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公司的創始人,在人類太空探索的進程中,挑戰和嘗試做過很多偉大的實踐,當人類有一天真的能進行星際航行時候,一定會再想起他的。首先,必須說明的是,整個銀河繫到底有沒有外星人,是沒有人知道的,科學家也不知道。銀河系是一個直徑10萬光年的棒旋星系,人類對它的認知,受限於望遠鏡和地球自身的位置,是很局限的。
  • 《流浪地球》帶動「蚯蚓幹」熱銷,榴槤味蚯蚓幹真的「可行」嗎?
    《流浪地球》帶動「蚯蚓幹」熱銷,榴槤味蚯蚓幹真的「可行」嗎?電影播出之後,朱永幹也成為了熱銷產品,而很多廠家稱榴槤味蚯蚓幹「可行」!老中醫認為,蚯蚓幹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材,而且在中國史料上早有記載,隨著《流浪地球》這部科幻劇的火熱播出,不少售賣蚯蚓幹的商家表示,蚯蚓幹的銷量也在與日俱增,而且還有很多售賣蚯蚓幹的廠家聲稱,公司也在極力實驗出,西瓜味,和各種水果口味的蚯蚓幹,而榴槤味的蚯蚓幹也非常」可行「這對於愛吃榴槤的吃貨們來說也是一種福利了。
  • 太空望遠鏡用特殊金屬片聚光 不再需要透鏡
    8釐米寬的不鏽鋼雕刻樣板證實菲涅爾成像儀可行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科學家提議建造的一架太空望遠鏡將利用帶圖案的金屬片來聚光,而不需鏡子或透鏡。而且,此望遠鏡將具有令人驚訝的犀利視力,能發現其它恆星周圍的地球大的行星。天文望遠鏡通常是用彎曲的鏡子來聚光,但向太空發射時對鏡子的大小就有限制,因為發射大型的物體到太空會增加成本,況且發射火箭的威力也是有限的。而這種新型望遠鏡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來聚光,不需較大的主鏡或透鏡,而只需採用一面較小的次要鏡子或透鏡。
  • 哈勃太空望遠鏡生日快樂:令人瞠目結舌的太空圖像
    30年前的今天,哈勃太空望遠鏡(HST)在「發現號」太空梭運載發射升空,在所有科學、自然和探索愛好者的心中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利基。它會很快被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所替代嗎?從技術上講,也許是這樣,如果「韋伯」要想成功,它必須製作出像哈勃太空望遠鏡一樣精彩和令人敬畏的圖像。
  • 科幻變現實!地球資源充分利用後,該去太空「淘金」了
    比如哈勃望遠鏡的下一代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在上天之前大概耗資了 100 億美金,我們花了將近 700 億人民幣來試圖發射一個望遠鏡,使得它能夠採集一些信號,回答一些最基本的科學問題。而且文明發展的速度是難以置信的,過去的 10 年、20 年我們能想像今天的生活嗎?未來的 10 年、20 年、50 年也將完全超出我們的想像,因為科技的發展非常迅速,某種程度上是爆炸式的發展。就在兩年前,夏威夷的一個望遠鏡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天體,用夏威夷語來說叫 Oumuamua,翻譯過來是「遠方的使者」。
  •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退役 未來或多次與地球「相遇」
    在迄今為止被證實的約3800顆系外行星中,70%是由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它已經閉上了「眼睛」。NASA官員當地時間10月30日表示,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將在未來1或2周退役。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不會像NASA圍繞土星運行的卡西尼號太空飛行器那樣壯烈。當燃料耗盡時,NASA指揮卡西尼號太空飛行器在2017年9月撞向土星厚厚的大氣層。
  • 玩科學「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結構特點1、克卜勒望遠鏡是世界是第一個真正能發現類地行星的太空任務,它將發現宜居住區圍繞像我們太陽似的恆星運轉的行星。水是生命之本,此宜居住區得是恆星周圍適合於水存在的一片溫度適宜的區域,在這種溫度下的行星表面可能會有水池存在。
  • 這十幅太空奇觀是真的嗎
    浩瀚太空無比壯麗,人類也越來越深入地探索其中。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十幅傳播甚廣的圖片,是真的嗎啊?查證者:丁陽想了解更多有關鑑定圖片的知識?1、月亮、金星、木星擺出一個笑臉【傳聞】這張充分表現出太空神奇美妙的笑臉,據稱是2010年5月16日在菲律賓拍攝的。此圖在社交媒體上傳播極廣,但這張圖是真的嗎?
  • 克卜勒望遠鏡以「批發」速度尋找地球「表親」(高清)
    這張美國航天局5月10日公布的概念圖顯示的是,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確認的部分行星。美國航天局10日召開電話記者會宣布,其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一口氣確認了1284顆行星的存在,這使太陽系外已知行星的總數翻了約一番。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發射又要延期了?
    距離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發射日期——2021年3月30日(或者也許是2021年7月)越來越近。我們從沒想過會如此接近這一時間,離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發射只有一年的時間了。這架強大的太空望遠鏡正在前進。現在,望遠鏡已進入其發射配置。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發射又要延期了?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已完全裝入其發射配置距離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發射日期——2021年3月30日(或者也許是2021年7月)越來越近。我們從沒想過會如此接近這一時間,離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發射只有一年的時間了。這架強大的太空望遠鏡正在前進。現在,望遠鏡已進入其發射配置。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過於龐大,以至於它無法以其完整的運行配置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