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麥耶和奎洛茲發現了人類史上的第一顆系外行星—飛馬座51b,他兩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從此,人類開始迎來了系外行星發現的爆發期,20多年來,數千顆系外行星被我們發現,這其中更是有一部分類地行星,超級地球,這意味著宇宙中類似地球一樣的生命星球是很常見的。
2016年,一顆比較特殊的系外行星被歐洲南方天文臺宣布發現,這是一顆「宜居行星」,這極有可能是距離人類最近的一顆系外行星,因為它距離我們只有4.22光年,這顆行星就是比鄰星b。
比鄰星比較特殊,它是距離太陽最近的一顆恆星,電影《流浪地球》人類文明的目的地就是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比鄰星並不是一顆單獨的恆星,它和另外兩顆恆星組成了大名鼎鼎的「半人馬座三星系統」。這個三星系統是《三體》裡三體人的母星系統,但是現實中的這個三體系統並不是一個混沌系統,所以比鄰星b的環境並沒有那麼惡劣。
根據觀測計算,科學家們認為比鄰星b的質量下限是1.27倍的地球質量,其表面溫度約為-39攝氏度,其軌道的半長軸約為0.05個天文單位,這意味著它已經被它的母恆星潮汐鎖定了。從被潮汐鎖定的月球我們就能知道,比鄰星b一定是處於極冷和極熱之間的狀態,在這兩種狀態之間的區域內,必然會擁有一個溫度適宜的「晨昏線」,這個區域將極有可能是宜居的。
除此以外,假如比鄰星b要是有足夠的濃厚的大氣層,那麼行星上就會發生明顯的熱量傳導效應,這就會導致其宜居範圍的進一步擴大。但是NASA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比鄰星b極大概率不會存在濃厚大氣,因為它距離恆星太近了,近到它的大氣流失速度超過地球流失速度的萬倍以上。這意味著,比鄰星b極有可能是一顆光禿禿的裸體行星。
在我們人類隔著無盡空間對著比鄰星b「評頭論足」時,有些人正在為前往比鄰星做著最大努力。2016年4月12號,當時還健在的史蒂芬霍金和超級富豪米爾納宣布了振奮人心的「突破攝星」計劃。
這個計劃希望發明一種名為「星片」的光帆驅動探測器,人類可以利用地球上的雷射陣列對其進行加速。在理想狀態下,光帆探測器的速度將達到0.2倍的光速,約60000千米/秒。在這樣的速度下,只需要大約20年,探測器就能夠從地球衝出太陽繫到達比鄰星系統收集數據。在達到後,光帆探測器將會用4年的時間將其所探測到的數據傳回地球。
假如計劃成功,這些0.2倍光速前進的探測器,將會在短時間內超過人類目前最遠的探測器旅行者一號,成為人類文明第一批衝出太陽系的人造物。不僅如此,假如人類在這20年內不發生技術爆炸,這批光帆探測器將成為第一批達到其他恆星系的人造物體。
如今是2020年,「突破攝星」計劃的發起人霍金已經離開了我們兩年多了,但是令人興奮的是,這個計劃依舊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中。
據估測,整個「突破攝星」計劃將會花費上百億美元,不算前期準備,任務周期將會長達25年以上。更加重要的是,這個不會產生一分錢經濟回報的賠本計劃並沒有因為霍金的離開而停止腳步,並且有越來越多的富豪和機構正在加入這個計劃,其中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也將有可能參與這個計劃。
科學家預計,最早在2050年之前,這批承載著霍金遺志的光帆探測器,將攜帶著人類對星辰大海最美好的祝願飛往比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