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準備把宇宙飛船送到4光年外的另一個恆星系統。
如果你這一刻離開地球,以光速飛行,你會在讀到這句話結尾之前到達月球;到太陽,則需要8分鐘。
要抵達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系——比鄰星(或叫半人馬座),以光速飛行,需要4年3個月左右時間;乘最快的火箭,也至少需要8萬年。
但是,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打算在未來10年到20年內,把人類的宇宙飛船發射到比鄰星;它們將以接近光速飛行,20年內抵達目的地。該計劃由美國矽谷億萬富翁尤裡·米爾納資助,是在2016年4月的一次有已故物理學家霍金出席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的。
這個「突破攝星」計劃曾引起國際上廣泛的關注。如果成功了,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的計劃。不過很多人打賭,這只是一些人心血來潮罷了,很快就會偃旗息鼓的。現在3年過去了,該計劃到底怎麼樣了呢?
「突破攝星」計劃的設想
在宇宙中,恆星之間的距離動輒是以光年計的,要想在人類的有生之年到達另一個恆星系,需要以接近光速飛行才成。但能把太空飛行器推進到接近光速,現有的技術非常有限。
雖然技術有限,但科學家並沒有放棄。事實上,幾十年來對太空飛行器的動力只有一個選擇——光帆。正如迎面吹來的風可以對帆施加壓力,從而推動船隻,光束也可以驅動物體運動。把太空飛行器製造得足夠輕,上面綁一塊帆,用強大的光源對著它照射,在幾乎沒有任何阻力的太空,就能將它加速到相當大的速度。
藝術家想像中的「突破攝星」計劃。
太陽帆就是為了利用太陽光而設計的,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在給伽利略的信中最先提到過這一想法。但是,要想將物體加速到接近光速,太陽光還是太弱了,我們需要用能量比它強數百萬倍的雷射。
「突破攝星」計劃的設想是:在圍繞地球的軌道上部署數百艘小型宇宙飛船,每艘都配備有一個光帆以及記錄、傳輸信息所需的最少硬體。在地面則布置一個巨大的雷射陣列。雷射束將聚焦於太空飛行器的光帆上,將它們加速到光速的五分之一(大約每秒6萬千米)——這個速度是傳統太空飛行器的數千倍。20年後,這些飛船將到達比鄰星,屆時向我們發回有關該恆星系統中可能適宜居住的行星的圖像。
要實現這個計劃,在技術上面臨許多挑戰:必須發明一種能接收千兆瓦雷射而不自燃的材料;必須製造出足夠輕但又足夠精密的電子設備,能將圖像發射回4光年外的地球;還要確保地球上的雷射精確擊中小光帆,讓它們以極快的速度從地球加速離開,飛往目的地;最後,還必須建造一個巨大的電源,為雷射發射器提供電力。
下面來看看參加該計劃的科學家團隊將如何克服這些技術障礙。
技術上巨大的挑戰
團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製造一種輕質的光帆。「突破攝星」計劃要求光帆的覆蓋面積大約10平方米,但重量不超過1克。這意味著它的厚度小於100納米,只及蜘蛛絲直徑的幾十分之一。生產這種薄紗狀的膜在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但要確保它在強雷射的照射下不被燒掉,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關鍵是,材料幾乎不能吸收任何入射光,而是像鏡子一樣把光反射掉。目前最亮的金屬能將99%的入射光反射掉,而「突破攝星」計劃中使用的光帆需要反射超過99.999%的入射光。製造光帆的材料要同時滿足低密度、高反射率和低吸收率。目前滿足這些條件的有三個候選者:一個是二氧化矽(也就是石英);第二個是二硫化鉬;第三個是金剛石。當然,這些材料都要切割成薄膜狀。假如選用金剛石材料做光帆,想像一下,天空中飄著一顆顆大「鑽石」,那將是非常壯觀的。
科學家們正在緊鑼密鼓地對這些材料進行研究,估計明年左右會有結果。
與此同時,雷射陣列的建造也取得了進展。「突破攝星」計劃需要一個功率約60千兆瓦的電力系統,相當於20個核電站,相比之下,一支普通雷射筆功率大約是5毫瓦,而一束足以讓飛行員晃眼的雷射只需要幾瓦的功率。
雷射照射部署在地球軌道上的小型宇宙飛船,將其推離軌道,在10分鐘內使其加速到光速的五分之一,之後就不需要雷射推動了。以這個速度,飛船將在20分鐘後飛越火星,7小時內通過冥王星,20年後到達比鄰星。
科學家最初的設想是製造一臺巨大的雷射器,但後來發現製造一組較小的雷射器陣列似乎更可行。其原理是,將每個雷射器製造的「小」雷射經過多次反射、折射後,合併成一束「大」的雷射束,再發射出去。製造雷射器的技術是成熟的,現在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將一束束雷射精確合併的問題。
接下去就將建造宇宙飛船。這些微型飛行器上要求裝一個電源、一個用於航向修正的微型推進器、一架相機以及一個將這些圖像傳回地球的強大發射器,但每個飛行器的總質量不能超過1克。
要實現這一點絕非易事。不過,好在我們已經有能力製造質量為克量級的微型人造衛星。目前的主要障礙是如何讓信號發射回地球,這可能需要在地球上建立一個巨大的信號接收站,另外還要在微型宇宙飛船上安裝一個高功率的信號發射器。
克服這些困難可能需要10到20年左右的時間。
打響星際戰爭的第一槍?
這些小飛船在太空中要漫遊20多年,途中要經過許多小星系,可能會遇到許多未知的危險,加上小飛船速度又快,很難避免一些想不到的險情,其最大的危險是撞上小行星。在太陽系內,這還好辦,一方面這些小飛船自身攜帶有微型推進器,可以及時改變航向;另一方面還可以用地面的強雷射轟擊小行星,將其推開。但要是太遠了,就沒轍了。地球上的雷射夠不著,飛船又不能跟地面進行實時通訊(因為信號來回說不定就要好幾個月),所以航向也不能及時糾正。在這種情況下,它們就只能聽天由命了。好在小飛船一次發射數百艘,只要最後有一艘順利到達即可,所以即便中途大多數「遇難」,也沒關係。
「突破攝星」計劃的一項重要使命是實地考察另一個恆星系統以及那裡適宜居住的行星世界。2016年,天文學家發現了環繞恆星半人馬座運行的一顆系外行星——比鄰星b,它是離地球最近的系外行星。這一發現一度讓參與該計劃的科學家大為振奮,但後來的研究表明,恆星半人馬座很容易發生強烈的X射線爆和紫外線爆,所以其行星比鄰星b不太可能適宜居住。
儘管如此,一些人認為,人類的飛行器一旦進入星際空間,將更容易發現和接收外星人的信號,所以將大大增加與外星生命接觸的機會。
但要不要跟外星人接觸,這本身又是有爭議的問題。包括霍金、馬斯克(美國私人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CEO)和科幻作家劉欣慈在內的許多名人都警告說,跟外星人接觸有很大的危險性。因為從宇宙範圍來看,人類文明不一定是最高級的;萬一外星文明比我們更強大,外星人發現我們之後,把我們當作低等物種來看待(就像歐洲殖民者當年把美洲印第安人當作野蠻人),地球上的人類也許面臨著被奴役甚至種族滅絕的危險。
而人類在星際空間的活動恰恰可能會提醒不友好的外星人注意到我們的存在,並洩露了我們的藏身之處——地球——的位置。「突破攝星」計劃的反對者甚至認為,該計劃本身即可被視為一種戰爭行為:一個微型艦隊穿越星際空間,試圖尋找未來的殖民地。
但支持者卻認為這種想法是荒謬的。他們說,任何先進的外星人可能早就從我們數十年來散播到太空的廣播、電視等無線電波中了解到我們的存在,我們的藏身之地早已洩露出去。再說,我們的宇航飛船做得那麼小,飛得又那麼快,即使存在技術先進的外星人,也很難被他們發現。
撇開跟外星人接觸是禍是福的爭論,「突破攝星」計劃的意義在於,它是繼阿波羅探月計劃以來人類最雄心勃勃的太空探險計劃,如果獲得成功,那將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