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鄰星b星球有液態水? 七種方式或實現星際旅行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刊登的一篇論文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震動。該論文稱,天文學家發現,有類地行星圍繞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的軌道運行,且根據這顆行星所處的位置推測,該星球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科學家們將地球的這個「堂兄弟」稱作「比鄰星b」。

  儘管該恆星系統與我們堪稱宇宙間的近鄰,但它仍然遠在4.2光年(大約40萬億公裡)之外,如此遙遠的距離,我們有可能拜訪這個新「現身」的行星嗎?

  現有的太空飛行器由化學火箭、低推力離子推進器,以及包括利用行星重力場給太空探測船加速的所謂「引力彈弓效應」在內的引力輔助軌道等共同推動。如果使用傳統太空飛行器,比如現在用於探測太陽系的機器人探測器等,要花數萬年才能到達比鄰星。

  如果我們想前往太陽系之外的地方,則需要速度更快的設備,比如像「代達羅斯計劃」(Project Daedalus)中提到的核聚變火箭等。在最近的報導中,美國趣味科學網站為我們列出了未來有可能幫助人類拜訪比鄰星或其他宇宙鄰居的7種方式。

  電子束引爆核動力火箭

  「代達羅斯計劃」是英國星際學會在1973年至1978年間倡導的研究計劃,該計劃考慮使用無人太空船對另一個恆星系統進行快速探測,其名稱源自希臘神話中修建米諾斯迷宮的工匠代達羅斯。

  該計劃希望設計出「代達羅斯」太空飛行器——一種重達54000噸的二級核動力火箭,能將一個400噸的機器人探測器提升到光速的12%。如此一來,探測器能在50年內,也就是在一個人的有生之年,到達距離地球6光年遠的紅矮星巴納德星(Barnard's Star)。

  巴納德星在很多方面與科學家們最新發現的比鄰星類似:它距離地球非常近,正在向太陽系的方向運行,預估公元11800年時,會距地球僅3.85光年,那時它將成為除太陽以外離地球最近的恆星。

  「代達羅斯」太空飛行器的火箭將由核聚變提供燃料,使用電子束引爆燃料,例如氦-3,科學家們未來或許可以從月球表面開採氦-3。即便如此,發動機仍然需要消耗數萬噸燃料,才能在大約4年內達到其頂級速度(光速的12%)。然後發動機會關閉,「代達羅斯」太空飛行器將在茫茫太空中航行46年,最後到達目的地。因為沒有留下任何可供減速的燃料,長達50年的漫長旅行之後,太空飛行器將對目的地系統進行70小時的飛掠,然後加速進入星際空間。

  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行星科學教授兼太空生物學專家伊恩·克羅弗德稱,「代達羅斯」太空飛行器太大了,或許無法從地球表面起飛,因此不得不在軌道上建造,但目前我們還不具備在太空製造太空飛行器的能力。

  克羅弗德認為,儘管與「代達羅斯計劃」提出之時相比,科學家們現在對該項目背後的科學原理理解得更為透徹,但他認為,巨額的成本以及巨大的技術挑戰很可能意味著,要想讓類似「代達羅斯」太空飛行器這樣的設備朝恆星進發,至少需要100年。

  雷射點火核聚變火箭

  「代達羅斯」項目已成「昨日黃花」,取而代之的是「伊卡洛斯計劃」(Project Icarus)。該計劃目前正由英國星際協會和伊卡洛斯星際組織攜手進行,參與這一項目的工程師們希望能在2100年之前實現星際飛行。

  「伊卡洛斯計劃」的使命是研製出能到達距地球22光年範圍內恆星的太空飛行器,此處的恆星可能擁有宜居的系外行星。這意味著,如果某個行星被證實位於比鄰星周圍,將成為這一項目的目標星球。

  克羅弗德表示,「伊卡洛斯計劃」會用新技術、新想法對「代達羅斯計劃」的設計方案進行升級。科學家們提議,讓核聚變火箭使用另一種不同的核燃料,能被雷射而非電子束引爆,美國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國家點火裝置(NIF)的科學家們在雷射點火核聚變領域取得的進步,或許有助於實現這一想法。

  再加上電子設備微型化、機器人技術以及納米技術等領域取得的進步,「伊卡洛斯」太空飛行器可能比預計重達400噸的「代達羅斯」小很多,這意味著可以攜帶更少的燃料。

  用雷射驅動光帆行進

  不過,克羅弗德表示,我們最好還是將實現星際旅行的賭注壓在根本不使用火箭上。科學家們現在正在考慮使用光帆(使用光產生的壓力推動負載)來推動星際太空探測器行進。例如,2010年12月8日,日本依靠太陽輻射加速的星際風箏「伊卡洛斯(IKAROS)」飛船,在長達6個月的金星之旅中成功地使用其20米寬的光帆來推動飛船前進。「伊卡洛斯」是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開發的試驗性太空探測器,也是世界第一個成功在星際空間運行的太陽帆,該太陽帆的名字由日本工程師森治取名自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伊卡洛斯。

  儘管由太陽光碟機動的光帆已成為一種高效探測太陽系的方式,但還不夠快,無法在合理的時間內跨越漫長的星際距離。

  克羅弗德說,解決辦法可能是,在旅行開始,使用功能強大的雷射推動光帆以極高的速度行進,直到太空飛行器距離雷射源太遠而無法從雷射束那兒獲得更多推動力。

  由於驅動雷射器將在地球或軌道上建造,星際光帆太空飛行器將不需要在旅程中攜帶燃料,因此太空飛行器的質量會比較小。

  雷射驅動的光帆太空飛行器也是「突破攝星(Breakthrough Starshot)」計劃的基礎,這一計劃由俄羅斯知名技術投資人尤裡·米勒和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於今年4月份攜手宣布,旨在於2036年前製造出一款工作模型,整個項目計劃耗資100億美元。

  「突破攝星」計劃的目標是開發數千個配備太陽帆的納米太空飛船「恆星晶片(StarChip)」,飛往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系,並發回照片。每個「恆星晶片」的重量僅為幾克,依附到一個約4米寬的光帆上。光帆會從一艘位於軌道的「母船」那兒延伸開來,藉助地面雷射器發射出來的雷射,「恆星晶片」和光帆會被加速到光速的15%到20%,這將使太空飛行器能在20年到39年間抵達距離地球4光年的比鄰星系統。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宇宙學教授菲利普·魯賓對「突破攝星」計劃背後的概念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認為,這一計劃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製造出足夠強大的雷射器來驅動光帆太空飛行器。

  巴薩德星際衝壓發動機

  除使用光帆外,任何飛船都需要攜帶大量燃料,並耗費很多能量來運送這些燃料。光帆雖然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卻缺乏靈活性,難以進行隨意的加速減速和軌道調整。而使用星際衝壓發動機的飛船,可以不犧牲靈活性而解決燃料攜帶方面的問題,因為核聚變的燃料氫在星際空間中到處都是,只要在飛行途中把它們搜集起來,送進反應爐中就可以了。

  巴薩德星際衝壓發動機這一概念由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巴薩德於上世紀60年代提出,兼具核聚變燃料的大推力以及光帆的低燃料需求這兩方面。

  巴薩德衝壓發動機自身並不攜帶任何燃料,它會使用位於太空艙前面的一個延伸數千公裡的漏鬥形電磁場,「舀起」星際空間內極其纖細的氣體和灰塵——所謂的星際介質。這些星際介質中的氫氣會被壓縮並被用作位於太空艙後部的核聚變火箭的燃料,驅動太空艙前進。

  從理論上說,只要旅行中的星際空間內存在足夠多的星際氣體,由巴薩德衝壓發動機驅動的太空飛行器就能持續不斷地加速前進,其行進速度可能非常接近光速。由此,這種巴薩德衝壓發動機成為很多科幻小說中的「常用道具」。例如,在美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拉裡·尼文的《已知空間》系列小說和包括《環形世界》在內的短篇小說中,都可見這種發動機的「倩影」;另外,波爾·安德森於1970年發表的小說《T-零度》對一個失控後高速飛行的星際衝壓飛船上所發生的事情進行了描寫。

  但不足之處在於,太陽系和附近恆星周圍的星際介質非常少,而且科學家們已經估算出,那裡沒有足夠的氫氣來給巴薩德發動機提供燃料。

  不過,克羅弗德解釋稱,科學家們已經提出了幾個方案來解決這一問題,其中包括一種所謂的「衝壓增強恆星火箭」,這種火箭使用收集到的物質作為反應物驅動太空艙向前。

  反物質火箭和黑洞驅動

  除了上面提到的光帆、大型雷射器和核聚變火箭,科學家們還提出了其他更新奇的實現星際旅行的方案。例如,由物質和反物質相互湮滅而驅動的火箭,這一方法儘管暴力,但非常有效。

  不過,克羅弗德說:「反物質可能是一種非常好的火箭燃料,因為其能量密度極高。然而,反物質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我們必須製造出來。但是製造反物質難度極大、成本極高,一旦製造出來也極其危險。因此,誰知道反物質是否能被用作火箭燃料呢?」

  另一個異想天開的想法是「史瓦西球形閃電(Schwarzschild Kugelblitz)」驅動。這一驅動方式主要是在太空飛行器發動機內使用一個微型人造黑洞作為能量來源。配備了所謂的「史瓦西球形閃電」驅動的飛船將捕獲微型黑洞極快且極暴力的衰變釋放的霍金輻射,並將其轉變成可以推動太空飛行器前行的能量。每個人造黑洞僅存活幾年,因此新黑洞要按需製造,科學家們或許可以用伽馬雷射器壓縮物質球來製造這種微型黑洞。

  2009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一個由微型黑洞(質量與一艘現代的超級郵輪相當)提供能量的「史瓦西球形閃電」驅動的恆星飛船,有望在20天內加速到光速的10%。這一黑洞將持續大約3.5年,隨後完全衰變,其一生中將輸出160千兆(quadrillion)的能量。

  「慢船」也可用於星際旅行

  即使利用超快火箭,以光速的十分之一或更快速度行進,人類也需要幾輩子才能到達最近的恆星。儘管克羅弗德支持人類探索太陽系,但他也表示,星際距離太遙遠,在數百年內,人類或許都無法實現星際旅行。

  他說:「我認為,人類能比機器人更高效地探測行星,將人送往太空能擴展我們的經驗範圍並豐富人類的文化,這一切也適用於星際尺度,只是星際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且技術困難太大,因此我們現階段很難實現。」

  儘管如此,科學家們也提出了所謂的「慢船」概念,這些想法未來某一天或能將人類送往其他星系。

  其一是「睡船」。在這種船上,人類太空人在漫長的星際旅途中,處於「深度睡眠」或「假死」狀態。這一想法已在多部科幻小說中出現,其中包括1969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1979年上映的《異形》以及2009年上映的《阿凡達》等。

  其二是世界船舶,也稱為是下一代船舶或者星際方舟,它將是巨大的能自給自足的太空棲息地,船上載有很多來自地球的人和物種,會在一個相對來說比較舒服愜意的旅程中前往系外行星。這段旅程可能需要數個世紀才能完成,最初的一代或幾代人可能「出師未捷身先死」,只有其後代才能到達目的地。

  第三種方案是胚胎飛船,它會將低溫冰凍的人類胚胎而非活人送往遙遠的殖民星球,一旦到達目的地,這些人將「破殼而出」,並且由機器人「保鏢」對其進行教育。

  曲速引擎助力超光速飛行

  愛因斯坦的時空理論認為,有質量物體的運行速度不可能超過光速。但墨西哥理論物理學家米給爾·阿庫別瑞在1994年提出了通過「曲速驅動(Alcubierre drive)」原理打造的阿庫別瑞引擎,裝有該動力系統的宇宙飛船可利用愛因斯坦方程中特殊的時空「漏洞」形成展延空間,從而避開宇宙中任何物體的運動速度都不可能比光速快的定律。

  阿庫別瑞設想的「曲速驅動」方式是在一艘形狀似足球的宇宙飛船外形成一圈巨大的環,該環需要特殊的技術製造,其功能是使飛船外部的時空彎曲,並圍繞著飛船形成一個曲速泡。

  去年曾有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名研究人員稱,他們已經成功地在高真空中進行了電磁驅動實驗,實現曲速引擎的使用,這意味著有朝一日能讓人類以超光速的速度遨遊太空。

  另一個「超光速」概念是利用跨維度的蟲洞,這一概念從理論上來說也是可行的,但目前還不存在。在2014年上映的電影《星際穿越》中,土星附近神秘地出現了一個蟲洞,這條穿越時空的隧道通向一個遙遠的星系,人類可以穿過這條隧道,找尋一個可以殖民的星球,以延續我們的文明。

  儘管如此,克羅弗德強調稱,這一超光速旅行的概念充斥著未知但明顯的悖論,例如違背了因果律等。因果律稱,事件由發生在此前的其他事件所造成,而不是相反。因此,儘管從技術上來說,這一概念可以實現,但結果可能證明,其根本不可行。

  雖然以上諸多想法有些已經夭折,有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有些令人覺得匪夷所思,完全還在孵化階段,但不管怎樣,人類集多年知識和智力積累的「洪荒之力」,未來終有一天會實現這個偉大的夢想:前往其他星球,找尋地球失散多年的「兄弟」或在此創建新的美麗家園。

相關焦點

  • 比鄰星軌道上的行星:該行星存在液態水?公轉周期短!
    ,繞著比鄰星公轉。由於其與母星的距離十分合適,所以該行星上很可能存在液態水。科學家近期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這一發現,實現了科幻小說作家長久以來的夢想:這是一個潛在的可居住的世界,與地球的距離也很近,足以讓人類發送他們的第一個星際太空飛行器。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的天文學家艾斯庫德主持了這項研究,他表示:「尋找外星生命從現在真正開始了。」
  • 人類到達比鄰星需要多久?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實現星際航行?
    本期節目我們來討論一下人類什麼時候才能實現星際旅行宇宙中有數以千億的恆星,具有類地環境的星球也不在少數,只要行星位於宜居帶,那麼它就有被改造的潛力。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是比鄰星,它具有兩顆行星。但即使是比鄰星
  • 你覺得人類還要經過多少年,才有可能實現「星際旅行」?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目前人類對於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的地球,已經非常了解了,進行全球旅行也不是一件難事了,至此,人類把目前望向了廣闊的太空,希望能夠實現「星際旅行」。那麼,怎樣的旅行算是「星際旅行」呢?
  • 歐南臺證實,比鄰星發現宜居類地行星!
    在這幅藝術家繪製的想像圖中,比鄰星這顆紅矮星出現在這顆行星的地平線上方,而在比鄰星這顆「太陽」的右上方還能看到另外兩顆亮星,它們是半人馬座α(南門二)雙星。這顆行星比地球略大一些,處在比鄰星的宜居帶內,溫度適宜讓液態水存在於行星的表面。圖片來源:ESO/M.
  • 歐南臺證實,比鄰星發現宜居類地行星!| 果殼 科技有意思
    這顆行星比地球略大一些,處在比鄰星的宜居帶內,溫度適宜讓液態水存在於行星的表面。圖片來源:ESO/M. Kornmesser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望遠鏡,以及其他天文觀測設施,已經找到了確鑿的證據,表明有一顆行星正圍繞著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運轉。
  • 有了它就可突破光速的極限,開啟星際旅行
    此外宇宙飛船本身還得考慮能量限制的問題,因此要實現星際旅行就得突破光速極限,才有可能有。兩種方案可以實現超越光速。 第一種大家應該都有聽過,就是利用蟲洞,當你通過奇異物質將時空撕裂在粘結在一起,你就擁有了一個蟲洞,它就像是通往異世界的大門,穿越它,就能身處百萬光年之外。
  • K2-18b行星被發現有水汽存在,溫度適宜有液態水,或能存在生命
    尋找宜居星球是近代科學界的重要研究方向,所謂的宜居星球不僅僅可以幫助人類了解宇宙中是否有外星文明的存在提供證據,同時,這些宜居星球也有機會成為未來人類的「第二家園」。隨著現在的地球出現諸多災難,說不定我們真會像霍金預言的那樣,在未來離開地球,到其餘星球上生活。
  • 到達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比鄰星需要多久
    研究人員表示,自從5年前發現這顆星球,它已成為無數科學研究項目的主要目標,但是如果我們希望未來有一天抵達這顆星球,將需要比當前宇宙飛船更快的飛行速度。即便如此,穿越太空的旅程也需要數千年時間。 飛往比鄰星b聽起來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一項新研究表明,要實現這一計劃需要的人不像我們想像得那麼多。
  • 地球去流浪 比鄰星是個好歸宿嗎
    宜居帶指一顆恆星周圍有更大機會存在生命或生命生存環境的區域。如何界定這一範圍?「液態水通常被認為是生命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在恆星周圍,水能夠以液態形式存在的區域往往被認為是宜居帶。」因此當恆星質量較小、發出的光較弱時,宜居帶便會與恆星近一些,反之亦然。 「宜居帶的計算模型有很多種,地球必然處於地球宜居帶之中,火星則在一些模型中處於『邊緣地帶』。
  • 地球去流浪,比鄰星是個好歸宿嗎
    宜居帶指一顆恆星周圍有更大機會存在生命或生命生存環境的區域。如何界定這一範圍?「液態水通常被認為是生命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在恆星周圍,水能夠以液態形式存在的區域往往被認為是宜居帶。」因此當恆星質量較小、發出的光較弱時,宜居帶便會與恆星近一些,反之亦然。        「宜居帶的計算模型有很多種,地球必然處於地球宜居帶之中,火星則在一些模型中處於『邊緣地帶』。
  • 半人馬座比鄰星!我們來了!
    大家湊在一起興致勃勃地討論如何在100年內建造一艘星際飛船,實現人類太空飛行器飛出太陽系,探索另一顆恆星的夢想。為什麼達成這一目標的時間要定在100年內?原因很簡單——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著作《登月第一人》於1901年出版,阿波羅11號飛船1969年成功登月,相隔還不到100年。隨著航天科技的加速發展,人類沒有理由不對未來報以更高的期望。
  • 這麼近又那麼遠的比鄰星
    哈勃望遠鏡看到的比鄰星有一顆星星,明明離我們很近,卻在夜空中難尋它的身影。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中,它屬於一個三體家園,也是流浪地球的終點站。它與太陽比鄰而居,距離太陽只有4.2光年。或許你聽說過它美麗的名字——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
  • 另一個地球實現!科學家詳解比鄰星附近的宜居星球
    歐洲南方天文臺公布了一項重要發現,科學家們在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除太陽外)比鄰星的周圍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引發廣泛關注。比鄰星位於半人馬座,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最新研究確認其周圍存在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並且由於到恆星的距離適中,這顆行星的表面溫度很有可能較為溫和,從而能夠允許水體以液態形式在其地表存在。
  • 揭「星際迷航式」飛船:星際旅行走出「第一步」
    原標題:揭「星際迷航式」飛船:星際旅行走出「第一步」 飛船各部分,包括兩個圍繞中央飛船的巨環。  今日視點  記者張夢然綜合外電  「宇宙,人類最後的邊疆。這是星艦企業號的航程。當我們被《星際迷航》(Star Trek)中的經典臺詞鼓舞得情緒激昂時,心裡深刻的明白這只是科幻——現在絕不可能兼未來一定有可能的技術。  不過,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們,正在努力證明即使在今天,某些理念也並不只存在於科幻題材作品中,可以照進現實——他們日前揭示了一艘「星際迷航式」的飛船概念圖,理論上講,它能允許利用時空彎曲進行的遙遠星際旅行。
  • 若達到光速,到4.22光年的比鄰星需要多長時間?理論上,瞬間到達
    在浩瀚的宇宙中,星羅棋布,無數的恆星,離太陽最近的一顆恆星人們稱之為比鄰星,也是《流浪地球》的目的地三體星系。它位於半人馬座,離太陽4.22 光年,相當於399233億公裡,由此可見,宇宙之大,雖若比鄰也遠似天涯。
  • 若達到光速,到4.22光年的比鄰星需要多長時間?理論上,瞬間到達
    在浩瀚的宇宙中,星羅棋布,無數的恆星,離太陽最近的一顆恆星人們稱之為比鄰星,也是《流浪地球》的目的地三體星系。它位於半人馬座,離太陽4.22 光年,相當於399233億公裡,由此可見,宇宙之大,雖若比鄰也遠似天涯。就按要擺脫太陽引力需要的火箭速度每秒16.7公裡計算,人類要到達比鄰星至少要用7萬年時間。
  • 比鄰星向地球發出神秘無線電信號,科學家:可能是外星生命發出
    比鄰星是哪裡呢?就在距離地球僅4.22光年的地方,這裡是半人馬座,在半人馬座中有三顆恆星在相互繞轉。其中一顆恆星的名字,就叫做「比鄰星」,這顆恆星是除了太陽之外,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這顆溫度較低的恆星因太過黯淡而無法用肉眼看見,附近兩顆恆星則比它明亮得多,它們分別是半人馬座α(南門二)A和B。
  • 比鄰星b附近可能有「超級地球」作伴
    繼2016年在比鄰星附近發現比鄰星b之後,天文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這顆恆星附近可能還存在另一顆行星——比鄰星c。相關研究日前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比鄰星是太陽最近的鄰居,離我們只有大約4.2光年。自從在比鄰星旁邊發現第一顆行星後,研究人員就在疑惑:會不會還有第二顆?
  • 星際太空旅行是可行的!只不過還要等很久很久……
    星際旅行和探索在技術上其實是可能的,它並沒有違反任何物理定律,但這不代表它很容易,也不意味著我們在有生之年能夠實現星際旅行,更別說在這個世紀了。星際旅行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向外旅行如果你很有耐心的話,那麼其實我們已經達到了星際探索的狀態。我們有幾個太空飛行器已經在逃逸軌道上,這意味著它們即將離開太陽系,並且再也不會回來。
  • 研究表明:比鄰星軌道最近的星球可能適宜居住
    這顆行星被命名為比鄰星b(proxima b),因其運行軌道使得該行星的表面的水體能以液態形式存在,從而使其關注點上升到了可居住性這個層面。比鄰星b的質量要稍大於地球,運行於比鄰星周圍的宜居帶內,其溫度適合液態水存在於它的表面。圖片來源:ESO(歐洲南方天文臺) / M. Kornmesser該團隊認為比鄰星b有可能是一顆「海洋星球」,即整個星球表面是被海洋覆蓋的,該星球上的水份可能類似於圍繞木星土星周圍的冰質衛星內發現的地下海洋的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