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準二維鈣鈦礦的激子行為

2020-11-25 騰訊網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秦川江和日本九州大學教授安達千波矢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揭示了導致一類準二維鈣鈦礦發光效率低的機理,進而提出了解決方案,開發出基於該類材料的高效率綠光發光二極體。相關成果11月12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2019))。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因成本低、容易加工以及光電特性優異,受到了光電子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基於該類材料的發光二極體也極具潛力成為下一代照明和顯示元件。其中,三維鈣鈦礦是由有機和無機組分在三維空間交替結合而成,二維鈣鈦礦是由兩種組分交替形成的片層結構,而準二維鈣鈦礦則是兩類鈣鈦礦的混合結構,即由大尺寸有機殼層包裹著不同尺寸的三維鈣鈦礦。由於準二維鈣鈦礦存在天然形成的量子阱結構,與傳統的三維鈣鈦礦相比具有更大的激子結合能,從而更有利於發光。儘管一些準二維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已達到較高電光轉換效率,但當採用不同有機組分時,一些綠光器件的效率很低的原因仍然未知。在該研究工作中,研究者通過國際合作獲得的大量相關實驗數據對該問題做出了回答。論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聯繫人秦川江說:「目前多數研究者認為這類鈣鈦礦表現出更多傳統無機半導體的特性,然而我們證明了準二維鈣鈦礦具有很多有機半導體的屬性,因此需要考慮到具有不同能量的激子行為。」

與典型的無機半導體不同,有機半導體在電致發光過程中首先形成激子態而後弛豫發光。由於電子的自旋特性,將會形成單線態和三線態兩種不同性質的激子。儘管調控單線態和三線態激子是設計和開發高效有機發光二極體的基礎,但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的研究中卻仍未被考慮。在該研究中,研究者比較了兩類具有相似晶體性質,但含有不同有機組分的鈣鈦礦發光材料,發現其中一類鈣鈦礦材料中的三線態激子消失了。通過分析,這類鈣鈦礦中採用了具有低三線態能級的有機組分,其發光性能差的原因應是三線態激子轉移至能量較低的有機部分,造成非輻射能量損失。而當採用具有高三線態能級的有機組分時,三線態激子會保留在鈣鈦礦發光主體中,從而獲得高的發光效率。此外,研究者進一步發現在特定的準二維鈣鈦礦中,暗態三線態激子也能夠上轉換為輻射發光的單線態激子,使得在準二維鈣鈦礦器件中實現全部激子利用成為可能。

基於上述發現,研究團隊通過選擇合適的有機組分,製備了能夠高效俘獲三線態激子的準二維鈣鈦礦發光二極體,獲得了12.4%的電光轉換效率。「我們不僅解釋了之前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一些新發現也為開發高效鈣鈦礦光電器件,如發光二極體、雷射和太陽能電池等提供了指引。」領導該研究的安達千波矢說。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長春應化所海外引進人才啟動經費的支持。

左圖:紫外燈照射下強烈發光的鈣鈦礦薄膜;右圖:外加偏壓測試中發光的鈣鈦礦器件

來源: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揭示準二維鈣鈦礦激子行為
    「由於準二維鈣鈦礦存在天然形成的量子阱結構,與傳統的三維鈣鈦礦相比具有更大的激子結合能,從而更有利於發光。」論文第一作者、長春應化所研究員秦川江指出,「儘管一些準二維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已達到較高電光轉換效率,但當採用不同有機組分時,一些綠光器件的效率很低,其原因仍然未知。」 聯合研究團隊通過國際合作獲得的大量相關實驗數據對該問題作出了回答。
  • 研究揭示鈣鈦礦量子點激子複合與自旋弛豫的定標規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光電材料動力學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採用飛秒瞬態光譜技術,系統地研究了鈣鈦礦量子點體系的激子複合與自旋動力學,揭示了量子點尺寸與組分對俄歇複合和自旋弛豫壽命的影響,並基於光學斯塔克效應實現了對自旋態能量的操縱,對理解鈣鈦礦量子點的基本光物理及其在光電和量子器件方面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對滷化鉛鈣鈦礦材料的高溫激子態及其捕獲行為的研究
    顯然,在鈣鈦礦的直接帶邊之下的低能電子態在決定其光電特性方面起著關鍵作用。然而,對這些電子能態的研究尚未獲得共識,進而導致了研究人員對鈣鈦礦材料最基本光學和材料特性的持續的爭論,比如單晶的低能量吸收,超長的載流子冷卻和複合壽命,自由載流子-激子,以及直接和間接帶隙特性。
  • 多功能LiF夾層提高準二維鈣鈦礦型LED效率和穩定性
    導讀:由於與三維材料相比,具有更大的激子結合能和限制載流子的能力,準二維鈣鈦礦材料及其在發光二極體(LED)中的相關應用的研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所製備的綠色準二維發光二極體的最大外量子效率(EQE)為16.35%,為迄今報導的類2D鈣鈦礦型LED的最佳外量子效率(EQE)贏得了一席之地,同時提高了器件的工作壽命。
  • 中山大學在準二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新興半導體材料中,有機-無機金屬雜化鈣鈦礦材料具有優異的光學和電學性能,使其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和光電探測器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目前,基於三維鈣鈦礦材料的太陽能電池在實驗室中已經達到了25.2%的光電轉換效率。雖然三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已經表現出優異的性能,但這與器件穩定性的發展並不匹配。作為一類三維鈣鈦礦同類物,降維鈣鈦礦及其光電器件顯示出增強的穩定性和各向異性的載流子傳輸行為。
  • 鈣鈦礦雷射器實現室溫連續雷射輸出
    來自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日本九州大學的國際合作團隊開發了一款鈣鈦礦雷射器,該雷射器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突破了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率先實現了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相關研究成果9月3日發表在《自然》上。
  • 中科院科研人員開發出在室溫下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
    溶液旋塗製備低成本鈣鈦礦半導體雷射器過程及工作示意圖在有機半導體器件中,正負電荷結合後,可先形成激子再釋放能量,其激子行為與特性已得到廣泛深入研究。激子通常分為單重態激子和三重態激子,其中,三重態激子直接發光效率低。已有研究證實,阻礙有機半導體連續雷射的因素主要是其固有的三重態激子特性。
  • 中科院科研人員開發出在室溫下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
    溶液旋塗製備低成本鈣鈦礦半導體雷射器過程及工作示意圖 在有機半導體器件中,正負電荷結合後,可先形成激子再釋放能量,其激子行為與特性已得到廣泛深入研究。激子通常分為單重態激子和三重態激子,其中,三重態激子直接發光效率低。已有研究證實,阻礙有機半導體連續雷射的因素主要是其固有的三重態激子特性。但關於準二維鈣鈦礦雷射器,人們還沒有認識到三重態激子在其中的影響。 準二維鈣鈦礦是一類將相同重複單元的無機骨架夾在有機層之間的材料。
  • 科學網—鈣鈦礦雷射器可實現室溫連續雷射輸出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日本九州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開發了一款鈣鈦礦的雷射器。
  • 鈣鈦礦雷射器可實現室溫連續雷射輸出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日本九州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開發了一款鈣鈦礦的雷射器。該雷射器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突破了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率先實現了室溫下連續雷射輸出。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
  • 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究獲進展
    鈣鈦礦半導體材料具有可低成本溶液加工、發光波長可調、發射光譜穩定等優點,作為工作物質在雷射方面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然而,室溫下連續激發工作數分鐘後鈣鈦礦雷射將會消失,且原因未明,限制了進一步發展。在有機半導體器件中,正負電荷結合後,可先形成激子再釋放能量,其激子行為與特性已得到廣泛深入研究。激子通常分為單重態激子和三重態激子,其中,三重態激子直接發光效率低。
  • 長春應化所在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雷射器突破了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率先實現了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為該類器件的產業化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雷射器是將輸入的光或電能量轉換成光的器件。由於其發光高度均勻,被廣泛應用於工業、醫療、信息、科研等領域。鈣鈦礦半導體材料具有可低成本溶液加工、發光波長可調、發射光譜穩定等優點,作為工作物質在雷射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突破低溫瓶頸,長春應化所開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鈣鈦礦雷射器
    集微網消息,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秦川江課題組、日本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研究室合作,開發出一種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鈣鈦礦的雷射器。這種雷射器突破了其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實現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
  • 北大鈣鈦礦半導體激子極化激元及連續光泵浦綠色微納雷射研究進展
    半導體微納雷射器成為了光電材料與信息器件領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但是在微納尺度下,半導體材料存在表面缺陷濃度高、增益體積受限、發熱嚴重等問題,實現其電泵浦雷射非常困難。無需粒子數反轉的激子極化激元雷射為降低雷射閾值、實現電泵浦微納雷射提供了解決方案。
  • 長春應化所等在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究中取得進展
    鈣鈦礦半導體材料具有可低成本溶液加工、發光波長可調、發射光譜穩定等優點,作為工作物質在雷射方面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然而,室溫下連續激發工作數分鐘後鈣鈦礦雷射將會消失,且原因未明,限制了進一步發展。在有機半導體器件中,正負電荷結合後,可先形成激子再釋放能量,其激子行為與特性已得到廣泛深入研究。激子通常分為單重態激子和三重態激子,其中,三重態激子直接發光效率低。
  • 關於InGaN的μLED、藍光鈣鈦礦LED性能的兩項研究進展
    由於鈣鈦礦具有易於溶液製備、組分帶隙易調、螢光量子效率高、半峰寬窄和電子-空穴傳輸能力相當等優點而被用於發光二極體作為發光層材料。經過短短幾年的快速發展,紅光和綠光鈣鈦礦LED的性能迅速提升,外量子效率都已超過20%。然而,藍色鈣鈦礦LED是研究的短板,存在光譜不穩定、效率低、穩定性差等問題。
  • 藍光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從材料製備到器件優化
    近日,來自北京化工大學的譚佔鰲教授和華北電力大學的王志斌博士(現已入職福建師範大學)在《發光學報》雜誌發表了題為「藍光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從材料製備到器件優化」的綜述文章。該綜述總結了近年來藍光鈣鈦礦材料製備和器件結構優化的研究進展,並對藍光PeLED未來發展方向和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展望,以期促進藍光PeLED相關研究。
  • 關於InGaN的μLED、藍光鈣鈦礦LED性能的兩項研究進展
    由於鈣鈦礦具有易於溶液製備、組分帶隙易調、螢光量子效率高、半峰寬窄和電子-空穴傳輸能力相當等優點而被用於發光二極體作為發光層材料。經過短短幾年的快速發展,紅光和綠光鈣鈦礦LED的性能迅速提升,外量子效率都已超過20%。然而,藍色鈣鈦礦LED是研究的短板,存在光譜不穩定、效率低、穩定性差等問題。
  • 南科大副教授王愷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得益於準二維鈣鈦礦獨特的多量子阱結構,近年來基於準二維鈣鈦礦製備的藍光PeLED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傳統的準二維鈣鈦礦相分布較寬,尤其是大量低階相組分(n=1, 2),阻礙了鈣鈦礦相之間有效的能量傳遞,導致較低的器件發光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