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 年,W.M.S.Russell 和 R.L.Burch 在《人道實驗技術的原則》中首次概述如何更道德使用動物進行實驗的三個 R 原則,即 Replacement,Reduction,Refinement,這些原則敦促科學家們用新技術來替代動物,減少用於實驗的動物數量,並完善實驗室規程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動物的痛苦。
如今,三個 R 原則已經成為全世界實驗動物立法和監督的基石。
但是,隨著每年繼續有數以百萬計的動物被用於生物醫學研究,一些人開始進一步呼籲科研機構減少動物的使用。甚至有一些聲音開始爭辯說,現在是時候取代三個 R 了。
Tom Beauchamp 是喬治敦大學的倫理學榮譽教授,數十年來一直在研究動物研究的倫理學。1978 年,他還與人合作撰寫了頗具影響力的《貝爾蒙特報告》,該報告指導了開展人類研究的倫理原則。
Beauchamp 最近與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倫理學家 David DeGrazia 合作,提出了實驗室動物倫理使用的六項原則,以取代三個 R 原則。去年年底,他們兩人就這個主題發表了一篇科學文章和一本書。
針對三個 R 原則存在的問題,DeGrazia 說道:「這三個 R 沒有把動物研究的成本和收益考慮在內。他們不會問這樣的問題:這個實驗值得一開始就去做嗎?太貴了嗎?它足夠重要嗎?它只是假設這個實驗值得做。我們希望科學家首先問這些基本問題。而且這三個 r 也不全面。例如,他們沒有討論動物的基本需求,也沒有對動物可能受到的傷害設限。」
為解決三個 R 存在問題,DeGrazia 和 Beauchamp 提出的第一條原則是,只有當動物是解決問題的最合乎道德的方式時,才可以使用動物。
這已經超越了三個 R 中的 「替代」 部分,因為科學家們不僅需要考慮使用動物的替代方法,還必須證明沒有可行的替代方法。例如,IACUC (機構動物護理和使用委員會) 可能會要求研究人員詳細說明科學證據,以證明動物替代品是不可行的。
另一個原則,是要求科學家詳細說明人類和社會可能從這項研究中獲益多少,並將其與動物可能遭受的痛苦進行對比。即使使用動物的好處超過了成本,也希望研究人員思考如何減輕甚至消除在實驗過程中對動物造成的傷害。比如,思考他們抽血量是否超出實驗所需,或者他們是否有必要經常處理齧齒動物。
科學家們還應該考慮如何讓這些生物在實驗室裡儘可能地過最好的生活。這可能包括確保它們有伴侶、鍛鍊和其他刺激活動。
最後,無論科學有何好處,我們對動物的危害程度應該有上限,任何動物都不應長時間處於嚴重痛苦的境地。
DeGrazia 還表示:「如果我們讓小鼠對古柯鹼上癮,然後看看它們能夠忍受多大程度的電擊,我們是在強迫它們在上癮的痛苦和電擊的痛苦之間生活。無論這項研究的目的是什麼,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當然,也可能會有例外,例如,如果流行病肆虐,而測試疫苗的唯一方法是讓一個對照組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遭受一周或者更長時間的痛苦。」
該原則一經發表,有研究人員支持,也有懷疑。
一些人表達了如何對人類的好處或對動物的傷害進行量化的擔憂。Beauchamp 表示:「我相信,我們將會受到一些批評,這些原則強加了額外的規章制度,阻礙了科學的發展。但是,如果我們停止那些不能提供真正好處的研究,這不會減慢科學的發展。」
相比較於三個 R 原則,Beauchamp 和 DeGrazia 提出的六個原則本身並不能改變科學文化,但他們希望將來這些原則會成為科學家主流詞彙的一部分,並最終改變他們的行為,所有的動物實驗對象都將過上體面的生活。
提及下一步的計劃,Beauchamp 表示;「推動事情向前發展的最好方式是進行演講,並希望能讓更多的人接觸到我們。」 而目前,他們的提議已出現在最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研究研討會上。
從古希臘文明時代,一直到 17 世紀,哲學家都認為動物與人類截然不同,人有理性,而動物沒有。這意味著動物僅具有工具價值,可以以人類期望的任何方式使用。
而直到歐洲的 「啟蒙運動」 開始,事情開始發生變化,哲學家開始意識到人類和動物的區分並不明確,動物可能受苦,也具有內在價值。儘管基礎已經建立,但是現代動物福利科學花了 100 年才發展成了公認的學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畜牧業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了應對對廉價食品的巨大需求,生產方法迅速實現了工業化。Ruth Harrison 在她的書《動物機器》中揭露並批評這種密集的方法,該書一經發表,立即引起了公眾的強烈抗議。
她批評了密集的肉雞生產方法、家禽屠宰場、產蛋雞用的籠子、用於牛肉生產的板條箱、密集的兔肉生產以及育肥豬用的 「汗箱」 條件等。在她的批評中,Harrison 強調了動物的痛苦,也就是動物正在經歷的消極的主觀狀態。
公眾的譴責如此強烈,以至於英國政府感到有必要組成一個由 Rogers Brambell 教授擔任主席的調查委員會。
他們的報告被稱為 「Brambell 報告」,最終得出結論,在集約化生產系統中確實存在一些對動物的擔憂,但是在許多情況下,缺乏良好的科學證據來得出明確的結論。他們還認為,情感是福利的一個重要特徵。「福利是一個廣泛的術語,包括動物的身心健康。因此,任何評估福利的嘗試,都必須考慮到有關動物感情的科學證據,這種感情可以從動物的結構和功能以及它們的行為中得到。」
該報告最大的意義在於,喚起了更多科學家對動物福利的關注,人們開始高度關注動物使用的倫理問題。
但是,許多人類活動對動物的影響是間接的,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汙染,大氣汙染,全球變暖都可能對動物的福祉產生深遠影響。甚至諸如修路,鋪設道路和種植農作物之類的活動也會對動物福利產生不利影響,更別說用動物做實驗了。
如果我們受到 「不使用動物」 的哲學約束,我們又將如何正確研究人類活動的這些間接影響呢?3R 原則或是六個原則又真的能保障動物福利嗎?
也許,關於要人類科學,還是要動物福利的討論,還會繼續下去。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只要能有討論的聲音發出,就是進步。
排版:鄒靜雯
編審:王新凱
資料來源:
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6/it-time-replace-one-cornerstones-animal-research
http://www.fondation-droit-animal.org/proceedings-aw/animal-welfare-a-brief-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