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枇杷山鳥圖》南宋 林椿

2021-01-19 多學充電站


作品名稱:枇杷山鳥圖  

藝術家:林椿

創作時間:南宋

作品材質:設色絹本  26.9x27.2cm

現藏地點: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代花鳥小品大多為團扇和鬥方,其構圖形式大多為折枝構圖。與全景式構圖不同,折枝構圖的特點是截取描繪對象最精彩的一部分入畫,如花草的一枝或兩三枝,並且對所選取的實物進行藝術處理,使其與外界有聯繫,《枇杷山鳥圖》就採用了這樣的構圖方式。 


此幅作品無名款,舊題為林椿作,也有人認為作者並不是林椿。



這畫像是一句詩「江南產橘五月黃」的真實寫照,江南蒲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格外誘人。一隻繡眼鳥翹尾引頸棲於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實,枇杷果汁的甜蜜和香味,招來了小鳥和蟲蟻對它的青睞。一隻長得十分俊俏的「繡眼」小鳥,棲息於枝上。



俯視著枇杷果上爬行的螞蟻,山鳥俯首翹尾,身披華麗的羽毛,腹部和頸下部的羽毛呈潔白色,雙爪抓住枝上。它伸著尖細鋒利的嘴巴,好像要給這貪婪者以致命的一擊,這是很有趣的情節,畫家將這瞬間的鏡頭,如照相機一樣的攝在這幅圖上:通過畫家的畫筆精雕細鏤,對花果蟲鳥,作出生動的描繪。觀者從碩果纍纍的枝葉和靈動的山鳥身上,可以感受到林椿對自然景物的熱愛。



在畫功上,枇杷枝恍如跟著繡眼的動作重心失衡而上下抖動,畫面靜中有動,妙趣橫生。繡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暈染,隨後以工細而不板滯的小筆觸根根描寫,體現出鳥兒背羽堅密潤滑、腹毛蓬鬆柔嫩的不同質感。


枇杷果以土黃色線勾輪廓,繼而填入金黃色,最終以赭色繪臍,三種不同的暖色水乳融會,從而揭示出枇杷果成熟期的豐滿甜美。



枇杷葉用筆致工整精緻的重彩法體現,不僅如實地描寫出葉面迴轉向背的各類自然描寫,且將葉面被蟲兒叮咬的殘損痕跡亦勾描暈染得一絲不苟,充分反應了宋代花鳥畫在寫實方面所達到的藝術水準。


■ ■■■■


本期的每天一幅畫到此就結束了,我們特意準備了《枇杷山鳥圖》JPG高清解析度原圖,可以用作收藏或是藝術參考,在後臺回復【枇杷山鳥圖】即可獲取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詩書難覓「繡眼」名 幸有名畫留倩影
    原標題:詩書難覓「繡眼」名 幸有名畫留倩影 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南宋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勝錄》中,但只提到繡眼之名,沒有具體描述。直至清代,才出現了較為詳細的記載。如《清宮鳥譜》曰:「粉眼,形如黃雀而小,黑睛白眶,青黑嘴,黃頷,胸腹微紅,頂至背黑黃色,翅尾蒼黑色,近尾背毛帶赤黃,青足。常以三、四月來,鳴聲清脆可聽。毛色與新柳相類,故亦名柳葉青。」上述記載,應指紅脅繡眼。清光緒年間的《恆春縣誌》也說:「繡眼,綠脰子,一名竹葉青。」
  • 一個超級枇杷抵兩個雞蛋重 塘栖枇杷重量刷新紀錄
    浙江在線·浙江城鎮網 05月19日 訊「哇,82.73克,去年最大的是76.82克,我的枇杷破了去年的紀錄。」大棚裡,王朝麗看著自己親手培育的超級枇杷,難以掩飾喜悅。  王朝麗是區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她說,設施大棚裡的80株枇杷樹,都是經過精心培育的,不但枇杷的口感更香甜,而且個頭都能長到雞蛋一樣大,重量也能抵大約兩個雞蛋。
  • 七首描寫枇杷的詩詞,滿樹金黃,細雨茸茸溼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又到了每年吃枇杷的時節,金黃的枇杷格外的耀眼,碩果纍纍掛滿了枝頭,綠色的枝葉間淘氣的露出半個黃黃的身軀,隨風搖曳,滿樹的金黃令人目不暇接。枇杷成熟時節,滿枝丫都是金黃的枇杷,有的羞澀的藏在綠葉後面,有的大方的展現在面前,還有的半遮半藏的小兒女神態,給人以千姿百媚之感。夏日枇杷黃似橘,這熟透的枇杷招來許多關注和不懷好意的目光,不時有淘氣的孩子用杆子拉樹枝,膽子大的孩子甚至爬上樹去摘,於是在一陣殘枝落葉之後,丟下一束枇杷,引得下面的小夥伴一陣陣驚呼和讚美。
  • 餘杭枇杷花開 蜜蜂採蜜忙
    眼下正是枇杷花開的時節,在塘栖鎮的一處枇杷園內,勤勞的小蜜蜂穿梭期間,忙著在蜂箱和花叢間進行它們的甜蜜事業。自十月中旬枇杷花開後,蜂農就將130多群蜜蜂搬進了這片100多畝的枇杷林,割除雜蜜,讓蜜蜂專心採集枇杷蜜。
  • 南宋博物館開建,《南宋》組曲先來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丁言公元1138年,南宋正式以杭州為都城,稱臨安。臨安作為南宋的政治中心,存在了一百餘年。期間,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稱讚臨安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天城」。日前,杭州擬在中河高架東側,河坊街南側,建國南路西側,望江路北側建設德壽宮遺址保護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中西區除汪宅)工程,並有望在2022年前建成。杭州本土樂團——禾樂坊樂團近日原創了一部《南宋》的音樂組曲,音樂主要描寫和展現的就是南宋的興衰史。
  • 書峰枇杷減5元 寬葉海帶再上線
    N海都網記者 陳旭雯 海都網訊 海都商城的書峰枇杷上市之後,銷售火熱,大多數人反饋說香甜多汁,比市面上一般的枇杷質量好得多。為了回饋大家,本期的枇杷每箱立減5元,僅售105元。 書峰枇杷的成長過程,都是標準化的綠色種植。最初的掛果階段,果農根據標準進行人工疏果,保證每一個枇杷都有足夠的營養。
  • 野生山枇杷製作手工冰粉,土豆擼冰教程
    野枇杷,常綠喬木,高可達18米,直徑40釐米;枝、芽、葉下面和花序都密生鏽色絨毛。中藥材名。本品為樟科植物絨毛楨楠的葉或根。夏、秋季採收。現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等地。野枇杷和我們平時吃的水果枇杷是不一樣的。水果枇杷表皮有細絨毛,單個枇杷比較大。
  • 來自寧波的南宋 《五百羅漢圖》 奠定了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中國藏品...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寧波的南宋《五百羅漢圖》 奠定其中國藏品基礎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以收藏東方藝術品著稱於世,現藏有中國和日本繪畫5000餘幅,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宋元時期名畫,包括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和《五色鸚鵡圖》、 南宋《五百羅漢圖》等,這幅《五百羅漢圖》正是由寧波人周季常、林庭珪等所畫。
  • 櫻桃、枇杷、草莓等百種水果齊聚南京溧水
    「枇杷黃熟櫻桃紫,李子青酸莓果紅」。
  • 藝術近在咫尺,如何把名畫留在身邊?
    之前通過抖音看過名畫能動,現在通過古部看到名畫能夠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我們身邊~名畫通常是在博物館珍藏起來,具有收藏、觀賞價值。我在第一次了解名畫「抖」起來是在2017年的時候,那時候抖音正火,抖音也是通過讓名畫「抖動」,快速打響品牌知名度,正因如此讓抖音積攢了一大波流量!
  • 枇杷種植過程中促花生長的措施,以及疏花疏果的正確方法
    枇杷是一種營養和健康的水果,每年3 - 4月才上市。許多人錯誤地認為黃色的果實就是杏子,但事實上,它不是,只是外表相似。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枇杷的味道越來越好,肉質更加甜嫩,枇杷種植的經濟效益也在提高。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枇杷種植技術之如何促花、疏花、蔬果?早期施用和大量施用壯肥促進嫩枝施肥: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地區,夏枝是枇杷的結果母枝。
  • 一拳超人:網友用迷你世界重製名畫,最後兩個名畫只有真粉才看出
    在這部作品中,被粉絲討論最多的就是One張力十足「世界名畫」,無論是原作版,還是重製版,世界名畫的張力完全可以說是《一拳超人》的創意的巔峰。雖然重製版有關名畫的劇情,已經出現有一段時間,不過名畫的熱度一直沒有降低,最近有《迷你世界》和《我的世界》的二次元愛好者,將《一拳超人》的名畫,以方塊的形式重製,不一樣的一拳超人,不一樣的世界的名畫,卻是一樣的名畫畫風,是否讓你眼前一亮?
  • 人稱「蜜枇杷」,外形酷似無花果,連樹葉都能吃,卻不見有人種
    枇杷的季節剛剛要落幕,農村山裡那些沒有人栽培的野枇杷卻剛走上市場。生活中的枇杷主要指的是水果市場常見的個大、金黃的枇杷水果,野枇杷是純野生的一種單獨枇杷品種,此外還有地枇杷、蜜枇杷。但所指的都跟枇杷果實沒有半點關係,只是名字相近而已。
  • 美味野果地枇杷都有什麼作用和功效呢,人工種植前景如何
    地枇杷是一種分布於我國南方的野生水果,也被叫做地果,地石榴,植株低矮,果實成熟之後,沙糯可口,跟無花果味道口感很相仿,和樹上結的枇杷一點關係都沒有,只不過樣子有幾分相似罷了。地枇杷不但美味可口,營養豐富,而且還具有很好的藥效,地枇杷全草可入藥,藥性:味苦,微甘,果實香甜味美。具有清熱利溼功效。用於治療小兒消化不良,植株煎服治療急性腸胃炎,痢疾,胃、十二指腸潰瘍,尿路感染,白帶,感冒,咳嗽,風溼筋骨疼痛等諸多疾病。
  • 西南大學牽頭成立「枇杷產業國家創新聯盟」獲高活躍度林業和草原...
    由西南大學牽頭成立的「枇杷產業國家創新聯盟」榮獲2020年高活躍度林業和草原國家創新聯盟稱號。「枇杷產業國家創新聯盟」是2018年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准成立的第一批國家創新聯盟。聯盟在枇杷品種創新、品種示範、苗木繁育、栽培模式創新、配套栽培技術集成以及推廣應用等方面已形成枇杷產業「育繁推一體化」體系。目前,該聯盟建立了世界最大的枇杷倍性材料種質資源圃,其中三倍體無核枇杷享譽全球。
  • 複方枇杷氯化銨口服溶液備受關注
    其中,上海壽如松藥業泌陽製藥的複方枇杷氯化銨口服溶液憑藉卓越的療效和安全性,榮獲了「2018年度最具市場潛力呼吸系統用藥新銳獎」,壽如松藥業董事長張國用先生代表企業上臺接受頒獎。同時,張國用還接受了醫藥觀察家報社記者在論壇現場的面對面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