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曾國藩
庸人敗於懶惰,群居守口,小處著手,人不作,不造作,方圓有度。
眾所周知,量子力學始於普朗克對黑體輻射規律的研究,那麼,什麼是黑體輻射,怎樣理解黑體輻射的規律?
讓我們一起閱讀課本,了解前人的研究歷程,感受科學方法的魅力!
細心閱讀這段課文,我們收穫3個方面的信息:
1.熱輻射:一切物體都在輻射電磁波,這種輻射與物體的溫度有關,所以叫做熱輻射。
(十九世紀初,天文學家赫謝爾發現了紅外輻射的熱效應,此後,科學家們掀起了對熱輻射規律的研究熱潮。開始人們研究輻射強度與溫度關係,十九世紀末,發現輻射強度隨波長分布與溫度有關係,這令科學家們激動不已!)
2.黑體:如果某種物體能夠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種波長的電磁波而不發生反射,這種物體就叫黑體。(這種物體看起來很黑,因不反射光。)
3.為什麼要用黑體(而不用一般物體)研究輻射強度按波長的分布規律:因為黑體輻射的電磁波強度按波長分布只與溫度有關,一般物體因受反射電磁波影響,不能準確反映輻射的電磁波強度按波長分布與溫度的關係。
好了,知道了這些之後,究竟科學家們發現「黑體輻射」有什麼規律呢?讓我解析課文中的這張圖:
19世紀開始的時候,天文學家赫謝耳(F.W.Herschel,1739—1822)發現了紅外輻射的熱效應。[1]他在實驗中用靈敏溫度計測試太陽光譜各部分的熱效應,結果發現在紅外光譜以外的區域溫度升得最高,他認為在可見的紅光之外還有不可見的輻射,這就是通
1.先看1100K曲線:橫坐標表示波長,縱坐標表示輻射強度(電磁波能量大小),圖線顯示不同波長輻射強度不同,並且存在一個輻射強度極大值的波長,反映了在1100K溫度下,黑體輻射強度按波長分布的規律。
2.再對比四種溫度下的四條曲線:
(1)相同點:輻射強度(電磁波能量大小)都是隨波長的不同而變化,
(2)都存在一個輻射強度極大值的波長;
(3)不同點:同一波長,溫度越高,輻射強度越大;
(4)隨著溫度的升高,極大值左移,即極大值對應的波長越短,頻率越大;
(5)外推結論:波長趨於0,輻射強度趨於無窮大。理論得出的這種荒謬結果被認為是物理學理論的災難,當時稱為「紫外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