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RX 6800(XT)首測:比上代強80%,性能比肩RTX 3080

2020-12-01 太平洋電腦網

  今年硬體圈的「春晚」即將進入尾聲,紅藍綠三廠在今年的對決也會以RDNA 2顯卡畫上句號。AMD今年大招頻發,前有Zen 3處理器奪回遊戲最強CPU稱號,後有RDNA 2正面迎戰NVIDIA,大家在了解完強勁的Zen 3處理器後,對新卡的表現也非常好奇,畢竟蘇媽在發布會上表示RX 6800 XT的性能已經可以跟RTX 3080對標了。

  但老黃打磨了近兩年的光線追蹤與深度學習核心可不是吃素的,難道第一張支持實時光線追蹤的A卡就能在光柵化性能與光線追蹤性能上實現對N卡的全面反擊?今晚解禁的RX 6800 XT與RX 6800,這篇萬字評測將會為你答疑。

  RX 6800(XT):R(Revolution)DNA 2架構,革命般的升級

RX 6800(XT)參數對比

顯卡RX 6800 XTRX 6800RX 5700 XT
核心代號Navi 21Navi 21Navi 10
架構RDNA 2RDNA 2RDNA
電晶體數268億268億103億
製作工藝TSMC 7nmTSMC 7nmTSMC 7nm
核心面積536mm²536mm²251mm²
流處理器460838402560
TMUs(紋理單元)288240160
ROPs(光柵化處理單元)1289664
CU(Compute Units)726040
Infinity Cache128MB128MB
顯存容量16GB16GB8GB
顯存類型GDDR6GDDR6GDDR6
顯存位寬256bit256bit256bit
顯存等效頻率16000MHz16000MHz14000MHz
顯存帶寬512GB/s512GB/s448GB/s
基礎頻率1825MHz1700MHz1605MHz
遊戲頻率2015MHz1815MHz1755MHz
加速頻率2250MHz2105MHz1905MHz
TBP300W250W225W
公版外接供電2*8Pin2*8Pin8Pin+6Pin
上市時間2020/11/182020/11/182019/7/7
公版定價(美)649美元579美元399美元
公版定價(中)5099元4599元3099元

  參數點評:RDNA 2,首要升級的重點就是這個新架構了。它裡面包含了不少新東西,比如Ray Accelerator,Infinity Cache,支持光線追蹤,以及新緩存技術帶來的大幅帶寬提升,還有伴隨著RDNA 2面世的新特性,如Smart Access Memory,詳細的解析就留到最後一頁了。

  Navi 21擁有比上一代Navi 10更大的核心面積,以及更多的流處理器,一定程度上這次的性能來源可以說是靠堆規格帶來的。

  新Navi 21核心的面積擴張至536mm²,是Navi 10的251mm²的2.14倍,但電晶體數來到了268億,為Navi 10的2.6倍,同樣是採用了臺積電7nm工藝。

  從流處理器規格上看RX 6800 XT與RX 6800的定位差距還是比較大的,RX 6800 XT的流處理器大幅增加至4608個,比RX 5700 XT多了80%,RX 6800流處理器為3840個,比RX 5700 XT多了50%,兩張新卡的流處理器差距則為20%。流處理器數量的提升也帶動了其它單元的數量提升,包括紋理單元、光柵化處理單元以及CU計算單元,這些單元的數量對比RX 5700 XT都有了大幅提升。

  顯存方面並沒有採用更先進的GDDR6X,而是GDDR6,不過容量增加至16GB,顯存外部頻率從1750MHz提升至2000MHz,等效頻率16000MHz,帶寬提高至512GB/s。通過拆解我們得知這是單面顯存的設計,8顆三星新推出的GDDR6,每顆2GB。

  上一代RX 5000系列的頻率機制也得到了保留,且新卡的頻率比起上代有了大幅提高。現在的A卡會有三個頻率:基礎頻率、遊戲頻率與加速頻率。

基礎頻率:顯卡最低頻率,任何情況都不會低過這一頻率。

遊戲頻率:運行遊戲時的最低頻率。

加速頻率:在各項情況符合(溫度低、負載低)的情況下可加速的最高頻率。

  與N卡的GPU BOOST類似,現在的A卡會根據顯卡的運行情況而自動調節頻率,但N卡的GPU BOOST可以說是灰燼級別的,想手動超一超都難,那麼這次的A卡是不是也是灰燼呢?賣個關子。

  TBP方面,RX 6800 XT為300W,RX 6800為250W,作為參照,RTX 3080為320W,RTX 3070為220W,兩個陣營的功耗看著差不多,但這次AMD強調了它們新卡的能效比,比RDNA架構還提升了54%。同為7nm,兩代產品能效比還能提高這麼多,真的是非常罕見。

  最後是價格,我們直接看國內首發定價:RX 6800 XT 5099元,RX 6800 4599元,作為參照,RTX 3080 5499元,RTX 3070 3899元。發布會上RX 6800 XT對標的是RTX 3080,這個定價毫無疑問很有吸引力,況且N卡那邊現在面臨著一卡難求,非公各種加價買的情況。所以如果AMD這邊有貨、性能夠看的話,零售市場應該會掀起不小的波瀾。

  不過最近從渠道商中得知,AMD新卡也面臨著貨源少的問題,雖然AMD想辦法限制倒賣行為,但參考最近幾次RTX 3080、70顯卡的搶購情況來看,就算貨比較多,這次AMD新卡應該也是秒無。

   評測平臺簡介

RX 6800(XT)評測平臺

作業系統Windows 10 20H2 Pro Workstations
CPUIntel:
i9-10900K

AMD:
銳龍 9 5900X
主板Intel:
MSI Z490 ACE
AMD:
MSI X570 ACE
內存影馳 HOF EXTREME 8Gx2 4266MHz(@4000MHz C15)
SSD影馳HOF PRO 1TB x2(系統盤+遊戲盤)
顯卡RX 6800 XT 公版
RX 6800 公版

映眾 RTX 3090 冰龍超級版
影馳 RTX 3080 黑將
RTX 3070 Founders Edition
Radeon VII 50周年紀念版
RX 5700 XT 公版
電源航嘉MVP K1000
水冷散熱器超頻三 凌鏡GI-CX360 水冷散熱器

  本次評測平臺總體以i9-10900K為基準,AMD平臺用以測試Smart Access Memory功能對顯卡性能的影響,作業系統從2004更新至20H2。RTX 3090與RTX 3080我們沒有公版,所以用了性能接近的AIC顯卡代替。

  性能實測總結:對比上代性能將近翻倍

  為各位趕時間的讀者著想,這裡先把性能總結放出來。因為這代A卡終於支持光線追蹤了,所以我們的對比方法也要適配A卡:

  DX11、12光柵化(傳統)性能

  首先我們綜合了光柵化渲染方面各款顯卡的性能,RX 6800 XT對比上代A卡最強的RX 5700 XT,性能強了足足80%!不過上代RX 5000系列並沒有5800 XT這種對位產品,但兩代產品有如此大的提升幅度已經足夠震撼了。

  而RX 6800 XT與RTX 3080對比,在實測中它與後者也是互有勝負,兩者的性能差距只有4%,而在打開SAM後RX 6800 XT與RTX 3080幾乎沒有差距了。

  再看低一檔的RX 6800,它的直接對手應該是尚未在日程的RTX 3070 Ti,所以它現在是沒有對位對手的,對比RTX 3070,RX 6800超越它的幅度將近10%,對比RX 5700 XT提升幅度達到58%,開啟SAM後性能提升了2%左右。

  光線追蹤性能

  光線追蹤性能方面,因為是A卡第一代採用光線追蹤技術的顯卡,所以性能方面表現與第二代應用光線追蹤技術的RTX 30系列顯卡差距甚遠,光柵化性能對位RTX 3080的RX 6800 XT,在光線追蹤項目中只能小勝RTX 3070。

  但無論怎麼說,AMD前幾年念叨到現在的光線追蹤技術終於正式應用上了,我們期待的就是後續優化以及下一代顯卡的表現了。

  如果是幾年前,單就光柵化性能而言,這一代RX 6000和RTX 30對剛,前者是有很大勝算的。在這張顯卡的核心設計上我甚至看到了一點CPU的影子,採用Infinity Cache,好比CPU的L3緩存,提供了一定的高速帶寬支援,有效彌補因為採用GDDR6而可能帶來的帶寬不足情況,也避免了如果使用GDDR6X顯存而將會帶來的功耗變高與發熱變大兩個難題。

  但N卡那邊已經把顯卡性能的較量上升至光線追蹤與AI性能的層面了,要論綜合表現,消費級的A卡要剛贏N卡最快也要下一代才有盼頭,N卡的RT Core與Tensor Core起碼經過了兩代研發,衍生出了DLSS技術來讓遊戲運行更流暢,畫質表現更好。A卡的消費級顯卡還是第一次用上光追,所以這部分還需要時間去打磨。

  至於說A卡最快能在下一代產品中追上N卡也不是沒有根據的,最近AMD就正式發布了它們一款基於CDNA架構的Instinct MI100加速顯卡,簡單來說,這款顯卡在AI、機器學習,或各種商用、專業領域裡實現了比上代強很多的性能,FP16運算性能與混合精度計算方面實現7倍以上性能提升,這部分運算性能主要用於深度學習。

  雖然商用與專業領域和遊戲領域界限分得比較開,但不能否定AMD會採用優良技術運用至遊戲卡中,屆時RDNA遊戲卡的性能有飛躍性的提升也說不定。

  RX 6800(XT)開箱:第二款三風扇公版

  顯卡包裝外觀有了很大的改變,直接把顯卡外觀印在盒子上,看來AMD對這代公版卡外觀是挺滿意的。

  兩張顯卡本體,整體配色為黑+銀,紅色元素則留給了頂部的LOGO。散熱器正面銀白色的部分是金屬,但扇葉上銀色的線條是類似噴漆的設計。

  兩張卡背面都有安裝全金屬背板,配色也是銀色為主。

  顯卡頂部的信仰LOGO,不亮機的情況下RX 6800 XT是白色的,而RX 6800則是紅色的。在關機斷電的情況下發現RX 6800 XT的LOGO燈會從紅色轉變為黃色,不知道是不是意味著這盞燈是RGB的。

  不過頂部看久了,越來越感覺這張卡和RTX 20系公版有點像……

  兩張顯卡的長度為267mm,比較適中的長度,對不同體積機箱的兼容性都比較好。

  厚度方面,RX 6800為兩槽設計,RX 6800 XT為2.5槽設計,從這個角度看可以發現加厚的地方都讓給了散熱器了,RX 6800 XT的鰭片厚了不少。

  顯卡稍微有點越肩,比擋板高出1cm左右,理論上是不會影響安裝。輸出接口方面兩張卡都是1*HDMI 2.1+2*DP 1.4+1*Type-C的設計。

  顯卡拆解

  這次拆解選擇了RX 6800 XT作為例子。

  顯卡拆解非常簡單,雖然螺絲比較多,但螺絲種類只有兩種,基本上有螺絲的地方全擰下來就可以順利拆開。

  拆開後我先看了一眼散熱器,核心與上代RX 5700 XT一樣採用了石墨烯導熱墊,供電、顯存與部分晶片都有貼導熱矽脂。

  顯卡本體,正面8顆顯存,組成16GB GDDR6的陣容,核心為16相供電設計。

  每相供電的MOSFET為英飛凌的TDA21472 DrMOS,與Radeon VII的為同款。整合了上下橋,每相最大可通過70A的電流。

  顯存為三星的K4ZAF325BM-HC16,速率16Gbps,容量為16Gb,比起8Gb的產品密度翻倍。

  核心背面電容為全MLCC設計,背面還有不少鉭電容加強供電模塊濾波能力。

  英飛凌IR35217,8相PWM控制器。

  英飛凌XDPE132G5D,一顆16相PWM主控。

  正面左下角也有一塊晶片,應該也是PWM主控,但上面的字給磨掉了,這應該是給顯存做供電控制的。

  繼續拆就是散熱器的本體,真空腔均熱板+石墨烯導熱墊的配置,顯存地方也專門做了導熱接觸面。

  而從側面看的話,整個散熱器是沒有熱管的。

  顯卡散熱風扇為臺達製造,型號AUB0812VD-00,無刷設計,扇葉為軸流扇葉。

 基準性能測試

  基準性能測試部分基本以3DMark測試項目為主。覆蓋1080P、2K與4K解析度,DX11、DX12與光線追蹤項目。

  3DMark DX11、DX12部分

  在Fire Strike系列項目中,RX 6800 XT的成績超越了參測的其餘6款顯卡,其中Fire Strike的分突破了5萬。而RX 6800的分數也與RTX 3080打平。

  而來到DX12的代表Time Spy,A卡就沒有剛剛Fire Strike跑分那麼威武了,RX 6800 XT稍弱於RTX 3080,RX 6800也比RTX 3080跑分低了23%左右。

  3DMark 光線追蹤部分

  來到光線追蹤測試,Port Royal項目中RX 6800 XT分數領先RTX 3070約10%,但比RTX 3080弱了接近30%。而RX 6800在該項的跑分比RTX 3070弱了7.7%左右。

  需要注意該部分測試會包含部分光柵化渲染技術,所以RX 6800 XT成績比RTX 3070高應該是有光柵化渲染加成的部分在。

  然後是3DMark最近新更新的DirectX光線追蹤功能測試,這項測試中光柵化渲染的比重小了很多,更側重光線追蹤性能的表現,所以兩款A卡的成績比RTX 30系落後了不小,但畢竟N卡那邊都是第二代光追核心與第三代深度學習核心,AMD這邊追不上也可以理解。

  光柵化渲染遊戲測試

  為了驗證新卡的性能提升如何,我們測試了13款光柵化渲染遊戲,力求得出顯卡的平均性能提升幅度,每款遊戲的畫質均設置為最高。兩款新卡的規格是非常強勁的,1080P已經無法施展它們的實力,我們也選擇直接從2K解析度開測。

  每款遊戲的性能表現就不一個個講解了,我會將個人認為有意思的成績放在總結,對哪個遊戲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自行看一下。

  綜合對比來看,RX 6800 XT與RTX 3080之間還是有點距離的,綜合2K與4K解析度,前者弱了5%左右,當然只是針對我們這次測試而言,如果測試中加入幾個AMD表現更好的遊戲,那結果可能就是兩張卡打平,或者是RX 6800 XT超過了RTX 3080。

  然後是RX 6800,它拉開了RTX 3070約7.6%的差距,與RX 6800 XT的差距在14.1%左右。

  測試中有一些有意思的測試結果,比如新推出的《刺客信條:英靈殿》著實是對AMD優化了一把,育碧掛了那麼久的AMD Ryzen宣傳LOGO終於有了作用,RX 6800 XT甚至能打贏萬元的RTX 3090。

  不過依然存在那麼幾個「A黑」遊戲,例如《絕地求生大逃殺》,N卡比A卡高的幀數不是一星半點。CPU那邊已經打贏了Intel,GPU這邊還得再努力一把。

  光線追蹤遊戲測試

  光線追蹤遊戲裡,我們隨機抽選了4款支持的遊戲進行測試,包含新遊《銀河破裂者》、《看門狗:軍團》,網遊《使命召喚16》以及經典的《古墓麗影:暗影》,光追效果統一最高。

  部分遊戲支持N卡的DLSS,在這部分我們會補上測試數據,但不會納入到我們的綜合性能統計當中。

  光線追蹤部分,就如前面測試3DMark光線追蹤性能所說的那樣,A卡的第一代光追表現會較弱,但細看的話其實在3款遊戲中已經可以在2K解析度下滿足60fps的流暢運行要求了,從不能玩光線追蹤到可以玩,AMD終於踏出了它的第一步。

  後續測試了《古墓麗影:暗影》與《看門狗:軍團》打開DLSS的幀數,這差距瞬間就拉得更大了,RTX 3070也可以打贏兩款A卡了,畢竟這可是老黃醞釀了快兩年的技術。AMD理論上會有類似技術,但不知道會以什麼方式呈現,慢慢等吧。

  Smart Access Memory測試

  Smart Access Memory是這次隨著AMD新卡發布帶來的重磅技術之一,也是在發布會之後大家熱烈討論的「3A平臺加成神秘功能」。原理是解決CPU訪問GPU顯存的容量限制問題,可直接通過PCIe 4.0通道,讓CPU直接訪問顯卡所有顯存,提高遊戲幀數。

  官方稱這項技術需要Ryzen 5000處理器、X570/B550主板與RX 6000系列顯卡共同搭配才能使用,但實測過發現使用N卡也會有一點性能提升。不過我們把上面測試的所有遊戲、A卡N卡測了一遍,發現提升僅限部分遊戲,下面我把測試過提升最大的4款遊戲抽出展示。

  《使命召喚:現代戰爭2 重製版》中,兩款新A卡在2K解析度下會有小幅幀數提升,N卡則沒有提升。

  《古墓麗影:暗影》中,同樣是2K解析度下兩款新A卡幀數有小許提升。

  《生化危機3重製版》與上面基本一樣情況,但N卡在2K解析度下幀數也高了一點點。

  《刺客信條:英靈殿》的提升應該是這4款遊戲中最大的,RX 6800開啟SAM幀數追上了不開SAM的RX 6800 XT,但均是在2K解析度下才有較大提升,且N卡也有一點提升幅度。

  這項技術應該是解決從CPU到顯卡之間數據傳輸「堵車」的問題,在幀數較高,每秒渲染畫面數量較多的時候能起到一定作用,從測試的結果來看在低解析度情況下提升幅度較明顯,而且對N卡也有一點加成。不過起效的遊戲非常少,這裡測試近20款遊戲也只有4款有較明顯的作用。但終究是免費的,有條件的朋友可以把這個功能打開常駐。

  功耗、噪音、溫度

  該項測試會基於3DMark的Fire Strike Ultra壓力測試進行,使用PCAT記錄顯卡峰值功耗,噪音儀記錄噪音,GPU-Z記錄顯卡測試時的溫度、頻率。

  頻率穩定度


RX 6800 壓力測試結果

  RX 6800的測試結果非常兇狠,99.7%接近100%滿分了。


RX 6800 XT 壓力測試結果

  而RX 6800 XT則稍弱,98.7%也算比較好的成績。下面來分析兩張卡在跑測試時的頻率表現。

  RX 6800的穩定度達99.7%,在測試的全程,它的頻率都非常平穩,峰值頻率2150MHz,平均頻率2113.1MHz,平均頻率比參數標稱的加速頻率2105MHz還要高一點。

  我們也記錄了顯存頻率,顯存頻率會變,不過都在1988-1990左右徘徊,沒有達到過2000MHz。

  接下來是RX 6800 XT,這張卡的穩定度會稍低,總體頻率還是比較平穩的,峰值很高,達到2227MHz,不過沒有達到標稱加速頻率。平均頻率則為2176.2MHz。

  顯存頻率總體和RX 6800一致。

  在參測的7款顯卡中,RX 6800的頻率穩定度是最高的,99.7%,其次是Radeon VII,99.2%,然後是RX 6800 XT,98.7%。做了幾期顯卡評測下來,發現A卡的頻率都會比N卡穩定一點。

  峰值功耗

  GPU-Z目前無法查看BIOS信息,無法得知功耗牆的情況。

  通過PCAT記錄功耗,RX 6800峰值功耗達280.7W,平均242.9W,平均功耗在官方TBP內。

  RX 6800 XT這邊,峰值功耗374W,平均302.8W,平均功耗剛好和TBP一致。

  不過我們選擇電源時一般以峰值功耗來作為選擇依據,所以這裡就對比幾款顯卡的峰值功耗。

  RX 6800 XT的峰值功耗基本和RTX 3080持平,而RX 6800的功耗也與RTX 3070基本持平。這個表現可以說很好了,對比上代RX 5700 XT,RX 6800峰值功耗僅高了33W,但卻獲得了高達58%的性能提升。RX 6800 XT的峰值功耗會偏高,不過與對比的RTX 3080在同一水平,對於購買這個定位顯卡的人來說也可以接受。

  之前AMD發布會提到的,RDNA 2對比RDNA,能效比提高50%是確有其事,在同樣的工藝下還能大幅提升能效比確實非常震撼。

  滿載溫度

  滿載溫度方面,RX 6800最高74℃。

  RX 6800 XT最高75℃。不過RX 6800 XT這個溫度曲線比較神奇,中間還經過了一段小降溫,最後才維持在最高溫度附近。

  兩款新A卡在7款參測顯卡中的溫度表現是非常好的。

  滿載噪音


RX 6800噪音


RX 6800 XT噪音

  有著優秀的溫控效果,噪音方面兩款A卡也沒有「起飛」,性能更強的RX 6800 XT竟然只有46.5dB噪音,這真的是要湊近風扇前面才聽到風聲。而RX 6800則會略吵一點,但50dB也是比較小的噪音了。

  7款顯卡中,RX 6800 XT的噪音最低,第二是RTX 3080,然後是RX 6800,這代A卡公版也終於擺脫了噪音起飛的毛病了。

  超頻測試:多種玩法隨意超

  AMD的驅動內置了非常多的超頻選項,對於RX 6800和RX 6800 XT,預設的超頻選項會有一定不同,RX 6800 XT支持「狂怒(Rage)」超頻模式,相當於高性能模式了,另外的均衡和低噪音就是兩款卡都可以用的模式。


狂怒模式下顯卡頻率不變

  這些預設模式並不會改變你顯卡的基礎頻率,它只會調整你在負載狀態下顯卡的加速頻率,例如狂怒模式會在負載時把頻率加速至更高水平。

  調整至狂怒模式下測試了一下顯卡的跑分表現,與均衡模式下差不多。

  再測試了一下遊戲,狂怒模式的幀數會高一點,不過差距也不大,綜合來看的話也是一個聊勝於無的功能了。

  然後就是內置的自動超頻模式,總共有4檔:默認,欠壓GPU,超頻GPU與超頻VRAM,這些功能簡單到只需要你點一點就可以安全且快捷的超頻。

  這個功能應該是根據GPU的體質溫度等進行自動頻率調節,不同GPU之間的超頻幅度應該有差距。

  我們測試了自動超頻GPU和VRAM,對比起來超頻前後的差距其實並不大。

  後面就是好玩的手動超頻了。經過我們實測,雖然顯卡核心頻率可以拉的很高,RX 6800 XT拉到2.7GHz在待機時也不會花屏,但一跑測試就掉驅動,頻率拉到2.5GHz左右,測試的成績也會不升反降,應該是撞功耗牆的緣故。所以這裡展示的是兩款顯卡超頻後會有成績提升的超頻頻率。

  RX 6800:驅動中可把最小頻率拉至2400MHz,最大頻率2500MHz。

  RX 6800 XT:最小頻率2350MHz,最大頻率2550MHz。

  手動超頻後成績都有一定幅度提升,不過幅度最大的竟然是Fire Strike,RX 6800 XT提升6%,RX 6800提升8%。其它項目的提升幅度都在1%左右。

  PConline 評測室總結:歡迎來到紅隊

  先總結下性能:

  在傳統光柵化渲染性能測試中,綜合3DMark與遊戲,RX 6800 XT的性能已經足以比肩RTX 3080了,在部分遊戲中也有與RTX 3080打平手,甚至是大幅超越的情況出現。RX 6800也大幅超越了RTX 3070,幅度9.7%左右。

  兩張卡在打開SAM後性能提升,RX 6800 XT與RTX 3080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從AMD的發布會PPT中可以得知,RX 6800 XT與RTX 3080也是打的有來有回,所以基本上兩者在光柵化性能上是對位的。

  而在光線追蹤部分,採用第二代RT Core與第三代Tensor Core的RTX 30系列就明顯更有優勢,RX 6800 XT也僅領先RTX 3070 6%左右,不過終究是第一次玩上光線追蹤的A卡,就像當年的RTX 2080 Ti,在4K下玩光線追蹤遊戲像看PPT一樣,這部分還有待AMD進行優化改良。

  想想上一代的最強型號RX 5700 XT還只是在和RTX 2070掰手腕,這一代就可以和N卡的次旗艦RTX 3080較量了。而RX 6800和RTX 3070的成績差距在4%左右,也是被光追拖後腿,單看光柵化性能是完爆RTX 3070的。

  不過上一代RX 5700 XT對標的是RTX 2070,而這一代就有了對標RTX 3080的產品,可以說AMD近年來的硬體研發效率與性能提升幅度是非常可觀的。

  從1到2,性能飛躍提升

  由王啟尚主導的GCN架構生命力已經可以用「頑強」來形容了,就像Intel的Skylake 14nm一樣,出道即巔峰,打磨一下又是一條好漢。但架構不可能用一輩子,所以為了做出更迎合大眾市場的產品,AMD迎來了RDNA架構。它擁有更高的能耗比,消費級Radeon顯卡也變得更加專注於遊戲,首發的RDNA顯卡RX 5700(XT)也改變了大家對AMD高功耗低性能的固有印象。

  而來到了RDNA 2,可以說這個新架構才開始施展拳腳。Navi 10的核心面積非常小,只有251mm²,電晶體密度4100萬/mm²。Navi 21則來到了536mm²,翻倍還有多,且電晶體的密度更高,達到了5000萬/mm²。而作為對比,對手的GA102核心面積達到了628mm²,電晶體密度為4458萬/mm²。估計是出於能耗比與核心頻率考慮,不然核心密度應該還能再提高,同樣採用TSMC 7nm的GA100電晶體密度就達到了6537萬/mm²。

  除了堆電晶體帶來的性能提升,各種新設計的模塊與特性也給RDNA 2帶來不小的性能提升,例如類似CPU L3緩存的Infinity Cache,從這裡就可以感受到AMD的CPU與GPU部門應該是有進行深度溝通的,從Zen+到Zen 2,再到Zen 3,AMD在內存延遲、帶寬與緩存裡花了不少時間去提高性能,這邊問題解決後,再提供思路給顯卡去進行研發優化。

  這一代RDNA 2也是由王啟尚主導研發的,有了當年成功的先例,相信這個男人主導的RDNA 2,以及未來的RDNA 3,前景會是一片光明。

  N卡降價是因為A卡嗎?

  從現在的結果來看,N卡降價,新A卡的表現是「功不可沒」的,但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RTX 20的銷量表現不好。

  RTX 20系列顯卡在首發時,對玩家來說可謂是天價。誰都無法想通為什麼加個當時沒什麼用的光線追蹤功能,旗艦卡就可以賣到1萬+元,本應是甜點的RTX 2060、RTX 2070售價也超出了玩家預期。在RTX 30系裡,N卡也有必要去扭轉回這一局面,所以大家就看到了性能爆炸提升,售價5499元的RTX 3080與3899元的RTX 3070。

  而第二個大原因就是A卡的性能了。大家應該還記得上年N卡用Super系列背刺了RX 5700 XT一回,就是因為NVIDIA對對手的敏銳直覺。都知道老黃刀法好,NVIDIA不僅能劃分出十幾個定位的產品,在市場布局這方面也異常敏銳,RTX 30系如此低的定價也肯定是考慮到了A卡的因素。

  無論怎麼說,今年的DIY市場算是應了那句梗話:多謝AMD,讓我們用上了便宜的NVIDIA;多謝AMD,讓我們用上了便宜的Intel。

  高能效比是進軍主機及移動端的門票

  其實可以看出來,這次AMD表面上像是奔著高性能而去,其實更高的能效比才是他們所追求的方向。只要你有觀察留意過,就可以發現很多科技巨頭都在研發更高能效比的產品,例如Intel的十一代酷睿,Xe顯卡,蘋果的M1晶片,以及AMD的Zen 3和RDNA 2。

  時下的科技發展方向就是更高的能效比,更輕便的設備體積。不是每個人都會想用幾百上千瓦的臺式機,但一臺輕便,性能強勁的設備,相信誰都不會抗拒。在Zen 3與RDNA 2的加持下,最快在下年我們應該就能看到移動端的新「3A」筆記本了。

  新卡買不買?

  單論光柵化性能的話,它們確實有一定的購買價值,尤其是RX 6800 XT,性能和RTX 3080五五開,還便宜400元。但光線追蹤性能又不及RTX 3080,這也可能會讓一部分人犯難:阻礙選擇的,除了錢包,還有你到底需不需要光線追蹤性能。

  如果只是要單純更強的傳統性能,對光線追蹤不感冒的話,選RX 6800 XT是沒有問題的,雖然光線追蹤讓N卡玩得很火熱了,但一些新遊戲選擇了不搭載光線追蹤,例如《刺客信條:英靈殿》,傳統光柵化遊戲現在的比重還是很大的。至於很多人一直誠惶誠恐的A卡驅動問題,我在測試期間還沒有遇到過,現在AMD的驅動也變得更加易用,所以大家大可不必擔心。

  如果對光線追蹤技術有強烈的渴望,想在4K解析度下玩玩光追遊戲,那我的建議還是RTX 3080,畢竟它更成熟。

  但今年的數碼產品,主旋律還是一個「搶」字,手機要搶,CPU要搶,顯卡也要搶,剛需想買卡的也要準時蹲點搶了。

  擴展閱讀:能效比比RDNA強50%的RDNA 2?

  RDNA 2核心的命名其實比較戲劇性,起因其實是因為大家對第一代RDNA架構顯卡的猜測,核心代號命名為Navi 10的RX 5000系列顯卡,其核心面積非常小,後續不斷有各種大核心Navi代號的消息傳出,大家也就把「Big Navi」這個命名傳開了。當然蘇媽很喜歡這個名字,也在發布會上點名表揚了一番,但為了起名規範還是把RX 6000系列核心代號命名為Navi 2X。

  RDNA 2首次亮相其實並不是臺式機顯卡,而是前不久正式開售的PS5與Xbox Series X,而在這兩臺機曝光硬體規格之前,虛幻5官方放出了一段宣傳片,這段宣傳片中展示了非常真實的光線追蹤效果以及無比精緻的貼圖效果,而EPIC官方稱這是在PS5上運行的效果。遊戲主機能有如此真實的畫面表現,想必裡面的硬體也絕對不簡單,這也是RDNA 2被推向熱門話題的最大原因之一。

  吧啦了一大堆,下面來看看RDNA 2到底有什麼新玩意吧。

  主題:更強,更節能

  本次RDNA 2架構升級的目的非常直截了當:性能,能效比,以及支持更多遊戲方面(DX12U)的功能。這與對手的升級方式非常相似。

  RDNA 2架構提升了每個計算單元(Compute Units)的性能,引入了Infinity Cache,改變了GPU內數據傳輸的方式,每個計算單元內置了一個Ray Accelerators(光線加速器)。

  更高頻率,更高能效比

  綜合各種升級讓這一代RDNA 2顯卡獲得對比上代RX 5700 XT最高兩倍的性能提升幅度、1.54倍的能效比提升以及1.3倍的頻率提升幅度。

  帶寬更高:Infinity Cache

  RDNA 2一項核心技術就是Infinity Cache。它的工作原理其實與CPU的三緩差不多,它作為顯卡核心裡的高速緩存,可與計算單元進行快速的數據交互,變相放大了帶寬,這樣的好處就是無需使用更高帶寬的顯存也能獲得不錯的傳輸帶寬,並且會更加省電,可以在更低的功耗下實現高帶寬。

  理論上Infinity Cache的帶寬最高可達到256bit的GDDR6帶寬的3.25倍,在顯存功耗提升時,Infinity Cache的帶寬效能比與256位的GDDR6相比也提高了2.4倍。

  光線追蹤單元:Ray Accelerator

  RDNA 2的光線追蹤單元叫做Ray Accelerator,在每個CU單元中都會內置一個。

AMD

稱他們的實時光線追蹤性能可達軟體渲染的十倍,而從官方的性能報告來看,RX 6800 XT在不少支持光線追蹤的遊戲中都能在2K解析度下擁有60fps以上的幀數。

  Anti-Lag、Boost

  Anti-Lag與Boost其實就和英偉達的低延遲模式、Reflex和DLSS這類幾乎是一類東西,Anti-Lag就是字面意思,減少輸入延遲,響應更快,操作更流暢。驅動中打開即用,沒有應用限制,在現在電競遊戲遍地開花的時代這個功能對部分人來說應該有用。

  Boost則比較智能,在玩家高速操作的時候(比如甩槍,快速移動鏡頭),會智能降低遊戲的部分解析度來提高幀數,以獲得更低的響應延遲,AMD稱根據人類感知限制與顯示器的技術,用戶可能根本不會注意到Boost給畫面帶來的畫質變化。

  解放CPU瓶頸?Smart Access Memory

  這個技術就比較有意思了,一般來說CPU與GPU進行數據交互,CPU只能訪問顯卡的一部分顯存,大小由基址寄存器定義,限制在256MB。雖然它們之間傳輸速度很快,但還是會被256MB的限制制約了傳輸速度,總體傳輸效率較低,也可以理解為顯卡性能發揮受限於CPU。

  而開啟Smart Access Memory後,CPU可以通過滿速的PCIe 4.0通道來訪問顯卡的全部顯存,去除了傳輸瓶頸進而提升性能。不過通過實測發現,只有部分遊戲在使用這項技術後會有幀數提升,具體還是要看遊戲的數據存取機制。

  AIB公版搶先看

  今晚首發的是公版,AIB的非公還未到解禁的日子,不過他們也推出了自家的公版卡。

  迪蘭 RX 6800

  迪蘭 RX 6800 XT

  藍寶石 RX 6800

  藍寶石 RX 6800 XT

  訊景 RX 6800

  訊景 RX 6800 XT

  評測配置講解

 
CPU:i9-10900K


CPU:Ryzen 9 5900X

  主要測試平臺是i9-10900K+微星 Z490 ACE的組合,AMD平臺使用Ryzen 9 5900X+微星 X570 ACE來測試Smart Access Memory功能。

  內存則是影馳的HOF EXTREME 4266MHz,三星B-Die顆粒,為了配合AMD平臺內存與FCLK1:1分頻,調整至4000MHz C15使用。

  電源使用的是航嘉MVP K1000全模金牌電源,擁有4路顯卡模組輸出,對付兩款A卡不是問題。

  測試用的SSD則是兩片影馳HOF PRO,群聯E16 PCIe 4.0主控,性能表現不錯,在測試時可縮短遊戲載入速度。

  評測中用於壓制兩款CPU的散熱器為超頻三 凌鏡GI-CX360 水冷散熱器,無論是12核的Ryzen 9 5900X還是高頻的i9-10900K均可輕鬆壓制。

相關焦點

  • AMD RX 6800 XT/RX 6800測試報告,RDNA 2 架構實力碾壓 RTX 3080
    這代 RDNA 2 架構對比上代 RDNA,有著近 54% 的每瓦性能提升,這不外乎來自架構設計的頻率提升,以及 CAC 與電源優化,以及每頻率周期的性能增長,讓 AMD 能有如此強悍的性能可直接超車 NVIDIA。
  • RX 6800 XT和RTX 3080誰更強?優缺點分明,誰是最具性價比的高端顯卡?
    RTX 30顯卡的差距,這裡猛男不僅測了打開光追後的幀數,還測了關閉後的幀數,基本上所有遊戲沒打開光追前6800 XT和3080 的表現都在伯仲之間,在銀河破裂者2K下甚至還超越了3090,但是一旦打開光追,6800 XT基本就3070差不多了,這樣猛男就能很直觀看到,RX 6000顯卡的硬體光追效率是不如RTX 30顯卡的,其實這也能理解,畢竟RTX 30是NVIDIA第二代光追顯卡了,雖然你姓蘇的很牛
  • AMD RX 6800(XT)/RX 6900 XT正式發布,重返高端發燒遊戲市場,全面...
    其他方面6800 XT與6900 XT都基本一致,連TBP也一樣,看上去兩張顯卡的性能差距不會太大,考慮到價格,顯然RX 6800 XT才是出貨的主力。XT與RTX 3080打的難捨難分,不相伯仲。而在2K解析度下,RX 6800 XT有著比較明顯的優勢,綜合來看,RX 6800 XT是要略勝RTX 3080。而結合功耗來看,這次RX 6800 XT僅有300W TBP,所以這次能耗比方面也是AMD勝出。  售價方面RX 6800 XT國行價格為5099元,對標售價5499元的RTX 30系列次旗艦RTX 3080。
  • 蘇姿豐發布RDNA2架構RX 6000系列新顯卡,與英偉達RTX 3000決戰...
    Radeon RX 6800 XT (649美元) ,對標的是 RTX 3080;Radeon RX 6800(579美元) ,跟 RTX 2080 Ti 或 RTX 3070
  • AMD RX6000系列顯卡發布:性能爆炸 要滅RTX 30全家?
    其他方面6800 XT與6900 XT都基本一致,連TBP也一樣,看上去兩張顯卡的性能差距不會太大,考慮到價格,顯然RX 6800 XT才是出貨的主力。 在4K解析度下,RX 6800 XT與RTX 3080打的難捨難分,不相伯仲。
  • 藍寶石RX 6800/6800 XT超白金評測:烤機近乎0...
    特別是RX 6800 XT在風冷狀態下甚至能夠觸及前所未有的2.7GHz頻率,比默認加速頻率足足高了500MHz,而相比之下,NVIDIA剛剛發布的RTX 3080幾乎沒有超頻能力,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也。11月25日晚上10點整,非公RX 6800/6800XT正式解禁,此次我們使用的是來自藍寶石的RX 6800/6800 XT超白金!
  • 未來已來,XFX RX6800XT海外版3A平臺測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公版6800XT採用15相供電設計,6800XT海外版則是提供了19相供電,給超頻玩家提供更穩定性能。除了在TimeSpy Extreme上面略輸RTX3080,其他方面都是有所領先,而6800XT海外版相比公版的性能還有所增加,甚至在TimeSpy Extreme項目上超越了RTX 3080。
  • XFX訊景Radeon RX 6800XT海外版全面評測
    在本次測試中,我們還將一款非公版RTX 3080作為對比顯卡,並將其測試成績與XFX訊景Radeon RX 6800XT海外版,從而讓大家對這款顯卡在目前市面上的性能有更準確的定位。而在3DMark Time Spy Extreme這個測試場景中,XFX訊景Radeon RX 6800XT海外版的顯卡分數則小幅落後於參測的這款非公版RTX 3080,同時在考察顯卡光線追蹤理論性能的3DMark Port Royal測試場景中,非公版RTX 3080的測試成績要領先不少。
  • RX6000系列顯卡參數對比 RX6900XT/RX6800XT/RX6800參數匯總
    RX6000系列顯卡參數對比 RX6900XT/RX6800XT/RX6800參數匯總 AMD公司在10月29
  • AMD Radeon RX5900:光線追蹤+雙倍RX5700XT性能,挑戰RTX2080ti
    505mm的大核Navi21來了AMD當前的銷售(性能)旗艦——RX5700XT,具備103億電晶體和高達9.75TFLOP/s的峰值單精度計算性能。根據上述製造工藝、晶片面積以及RDNA架構性能預測,滿血版Navi21有望成為RX5900XT的御用核心,其主要性能指標(單精度峰值)有望達到17.5TFLOP/s(超過RTX2080ti的14.2TFLOP/s)。相信這也是近期nVIDIA急於公布7nm Ampere顯卡開發進度的原因之一。
  • 微星RTX 3080超龍評測:4K追平RX 6900 XT
    不論是2K解析度還是4K解析度,RTX 3080超龍比公版都強了3%。 在2個解析度下,RTX 3080超龍都比公版強了2%左右。 五、遊戲性能測試:比公版強3% ~4% 1、APEX英雄
  • AMD給4K遊戲定標準:RX 6800起步 最佳至少RX 6800 XT
    AMD現在也談到4K遊戲的標準,建議顯卡是RX 6800起步。隨著RX 6000系列顯卡的發布、上市,AMD日前也更新了相關的宣傳材料,針對自家顯卡的遊戲性能定位作了區分,如下所示:就網頁瀏覽至於最高要求的4K遊戲,AMD認為RX 6800顯卡可以達到Better標準,但Best最佳體驗要RX 6800 XT及RX 6900 XT顯卡才行。在這幾款顯卡中,RX 6900 XT售價7999元,RX 6800 XT售價5099元,RX 6800顯卡售價4599元,大家可以掂量下自家顯卡的4K水平。
  • AMD RX 6800 XT 液氮超頻至2.8GHz,跑分創新高
    IT之家 11 月 23 日消息 根據外媒 Videocardz 的消息,TecLab 使用液氮散熱用 Radeon RX 6800 XT 公版顯卡創造了一項新的世界紀錄。據介紹,這位超頻愛好者在 GPU 和 CPU 上使用液氮散熱,將 AMD Radeon RX 6800 XT 公版顯卡超頻到 2.8 GHz,另外 Ryzen 9 5950X 也超頻到 5.6 GHz。在這樣的設置下, RX 6800 XT 在 3DMark Fire Strike 中獲得了 48,890 分的總分和 61,831 分的顯卡分,創造了紀錄。
  • 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3080 Advanced OC評測:炫光核心,一鍵超頻
    測試平臺 測試平臺,對比首測平臺更新了系統為Windows 10 20H2,驅動也進行了更新,CPU更換為i9-10850K,但一樣超至全核5G,與i9-10900K的性能一樣,其它不變。
  • RDNA2全新架構 藍寶石RX 6800超白金OC_藍寶石 Radeon RX 6800 16G...
    2020年最後一個季度是大作頻發的時間節點,《刺客信條:英靈殿》、《看門狗:軍團》以及即將發布的《賽博朋克2077》,對於顯卡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雖然目前大部分玩家手中可能「服役」的仍然是上代甚至上上代的顯卡,但隨著遊戲畫面的不斷提升
  • NVIDIA RTX 3060 Ti首測 甜品卡的性能飛躍
    另外播報一則福利,歡迎大家在首測文章下面踴躍評論(不限定評論內容),我們將會在評論中抽取8名小夥伴送出WD_BLACK定製腰包。GPU-Z參數首先看一下GPU-Z的參數,RTX 3060 Ti目前的核心代號在軟體上還未知,不過三星8nm是肯定的了,晶片面積未知,擁有4864個CUDA,頻率為1410-1665MHz,採用8GB GDDR6顯存,位寬為256bit,顯存帶寬達到了448GB/s,光柵單元和紋理單元雖然軟體顯示為80
  • 藍寶石RX 6800超白金非公首測
    相信關注PC硬體圈的小夥伴都有看到6800/6800XT的首發測評,現在公版缺貨歸缺貨,也不妨礙看看非公版的表現,說不定非公貨會多一點呢,是吧。非公版顯卡相比起公版,最大優勢是能以耕地的噪音和更好散熱表現,獲得更高的使用頻率,本來藍寶石這次升級的NITRO Cool Tech二代散熱系統和供電應該拆解好好說道說道,但只在渠道搶到了一張6800,沒有6800XT,抓緊時間做了大家最關心的性能測試,來不及做拆解,待搶到了XT再一併做詳細的拆解首先先來看看出廠情況下的超白金烤機表現
  • 華碩RX 6800/6800XT顯卡亮相 搭載RDNA2架構Big Navi核心
    11月25日,華碩正式發布了全新的Radeon RX 6800 XT和Radeon RX 6800顯卡!顯卡涵蓋了ROG STRIX、TUF Gaming以及ROG STRIX LC系列。  另外此次新品中最具亮點的是採用了集成AIO水冷解決方案,這種設計可以有效的降低顯卡溫度及噪音,性能顏值雙重在線!
  • NVIDIA RTX 3080首發評測-NVIDIA,顯卡,RTX...
    七、理論性能測試: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首破2萬 默頻可達2025MHz1、3DMark Time Spy對於頂級新卡而言,1080P解析度下CPU的性能是系統瓶頸所在,不過在這個解析度下RTX 3080依然能比RTX 2080強38,比RTX 2080 Ti快16%。
  • 性能暴增價更香,RTX 30開啟光追新紀元
    性能甚至達到了RTX 2080的兩倍,旗艦級的RTX 3090性能甚至是上代終極旗艦Titan RTX的1.5倍,最最關鍵的是,它們的定價遠遠低於對應的上代型號,RTX 3080更是堪稱"半價碾壓上代旗艦",這對於PC遊戲玩家來講無疑是核彈般勁爆的好消息,眾多玩家紛紛表示RTX 30系列上市之後必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