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快到了,10月23日,《自然》援引研究人員警告稱:COVID-19的暴發可能加劇,特別是在那些病毒無法控制的地區。
美國史丹福大學微生物學家戴維·裡爾曼(David Relman)說:這種病毒將處於全盛時期。展望未來,應當相當清醒地認識到,那將是非常艱難的幾個月。
包括流感以及一些冠狀病毒在內許多呼吸道病毒都有著季節性規律:它們在冬季肆虐,隨著夏季到來開始陷入低谷。
《自然》援引研究人員稱,現在斷定SARS-CoV-2是否會成為季節性病毒為時過早。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根據已知的病毒傳播方式和人們在寒冷時節的行為方式,可能會導致疫情在冬季更大規模暴發。
病毒感染的季節性趨勢是由多種因素驅動的,包括人們的行為和病毒特性,有些病毒不喜歡炎熱潮溼的環境。
實驗室實驗表明,SARS-CoV-2喜好寒冷乾燥的條件,它們畏懼陽光直射。人造紫外線可以使物體表面和氣溶膠中的SARS-CoV-2顆粒快速失活,尤其是在40°C左右的溫度下。在溫暖和潮溼的環境中,傳染性病毒的降解速度也更快。
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生物學家Dylan Morris說,冬天,人們往往將房屋加熱到20°C左右,空氣乾燥且通風不良。冬季的室內條件非常有利於病毒的穩定。
10月13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聚焦大流行的前四個月中SARS-CoV-2感染的增長情況,當時大多數國家尚未採取控制措施。研究發現,紫外線輻射較少的地方感染率上升最快,研究預測在沒有任何幹預的情況下,病例會在夏季下降,在冬季達到高峰。
前述研究的共同作者、康乃狄克州斯託爾斯大學的生態學家科裡·梅羅(Cory Merow)說,新冠傳播的風險在冬天上升了,但是人們仍然可以通過良好的個人行為來大大降低風險。「相比個人衛生習慣,天氣因素其實微不足道。」
普林斯頓大學的流行病學家雷切爾•貝克試圖通過使用另數據一種來確定大流行期間氣候對病例季節性模式的影響——冠狀病毒對溼度的敏感性數據。她和她的同事們對紐約市幾年內其他冠狀病毒感染率的上升和下降進行了建模。他們發現,如果控制措施僅僅只是設法遏制病毒,那麼當季節改變時,即使只是很小的氣候影響就可能導致大規模的感染暴發。
貝克建議在冬季可能需要採取更嚴格的控制措施,以減少疾病暴發的風險。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的數學流行病學家凱薩琳·奧萊利(Kathleen O』Reilly)說,如果研究證實SARS-CoV-2在寒冷的條件下能夠更好地生存,我們仍然很難將這種氣候影響與人們的行為影響區分開。
奧萊利說,流感已經存在了數百年,為什麼冬季出現流感高峰?這背後的具體機制人類仍然知之甚少。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建立對該病毒的免疫力,季節性影響可能會在推動感染趨勢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貝克說,通過自然感染,這可能需要長達五年的時間,如果接種了疫苗,則可能需要更少的時間。
美國喬治敦大學研究新興疾病的生物學家科林·卡爾森(Colin Carlson)表示,新冠季節性模式是否會出現,以及它將是什麼樣,將取決於許多尚待了解的因素,包括免疫力持續多長時間,恢復需要多長時間以及人們被重新感染的可能性。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