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今年冬天,新冠疫情看起來會惡化

2020-10-27 生物世界

北半球的冬季快到了,研究人員警告說,新冠肺炎(COVID-19)的暴發可能還會加劇,特別是在那些新冠病毒尚未得到控制的地區。史丹福大學微生物學家 David Relman 表示,未來的幾個月將非常艱難,新冠病毒將迎來全盛時期。

Nature Medicine 發表的來自華盛頓大學等研究單位的論文顯示,根據美國現階段的非藥物治療的幹預策略,到明年2月28日,美國因新冠而死亡的人數將達到 511373

許多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包括流感病毒及一些冠狀病毒,都存在季節性規律:在冬季暴發,而在夏季下降。

然而,現在尚不能確定新冠病毒(SARS-CoV-2)是否會成為季節性病毒,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根據病毒傳播方式和人類在冬季的行為模式,很可能會導致新冠疫情在冬季更大規模的暴發。


哈佛醫學院數據科學家 Mauricio Santillana 認為,冬季人們在通風不良的室內活動增多,這將增加新冠病毒傳播風險。

普林斯頓大學的流行病學家 Rachel Baker 認為,即使季節因素影響很小,新冠病毒蔓延的主要原因仍是易感人群龐大,這意味著即將迎來夏季的南半球的人們也別沾沾自喜。到目前為止,影響新冠爆發規模的最大因素是控制措施,例如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


病毒感染的季節性趨勢是由多種因素驅動的,包括人們的行為病毒的特性,有些病毒不喜歡炎熱潮溼的環境。


實驗室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喜歡寒冷乾燥的環境,尤其害怕陽光直射。例如,人造紫外線可以使物體表面和氣溶膠中的新冠病毒顆粒失活,尤其是在40°C左右的溫度下。在溫暖和潮溼的環境中,傳染性病毒的降解速度也更快。

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生物學家 Dylan Morris 表示,在冬天,人們往往將房屋加熱到20°C左右,空氣乾燥且通風不良,這樣的冬季的室內條件非常有利於新冠病毒的穩定。

為了評估特定病毒的感染是否隨季節變化,研究人員通常在每年多次在特定區域研究其傳播情況,並且要持續多年,這種研究方法對於現在正在暴發的新冠病毒來說,顯然太慢了。因此,研究人員嘗試通過研究世界各地的感染率來研究季節性變化對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

10月13日,PNAS 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聚焦在了新冠大流行前四個月的病毒感染增長情況,當時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尚未採取控制隔離措施。研究結果表明,紫外線輻射少的地區新冠感染率上升最快,研究人員認為,在沒有人為幹預的情況下,新冠病毒會在夏季下降,在冬季到達高峰。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康乃狄克大學生態學家 Cory Merow 表示,在冬季,新冠病毒傳播風險上升了,但是人們仍然可以通過良好的個人行為來大大降低風險

但是,巴塞隆納大學環境經濟學家 Francois Cohen 並不認同這項研究,他認為,在新冠大流行初期,檢測工作還很有限,而且結果不可靠,因此,目前為止還無法確定季節對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

普林斯頓大學的流行病學家 Rachel Baker 嘗試使用另一種冠狀病毒對溼度的敏感性數據,來消除新冠大流行期間氣候對病例季節性模式的影響。

Rachel Baker 和她的同事們對紐約市幾年內其他冠狀病毒感染率的上升和下降進行了建模。他們發現,如果控制措施只是設法遏制病毒,那麼當季節改變時,很小的氣候影響就可能導致大規模爆發。因此研究團隊建議在冬季需要採取更嚴格的控制措施,以減少暴發的風險

該研究成果已於9月10日發布在預印本medRxiv上。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數學流行病學家 Kathleen O』Reilly 認為,如果新冠病毒在寒冷的條件下能夠更好地生存,那麼仍然很難將這種情況與人們的行為影響區分開。流感已經存在了數百年,但人們對於為什麼冬季會出現流感高峰的具體機制仍知之甚少。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會獲得對病毒的免疫力,季節性影響可能會在推動感染趨勢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通過自然感染,這可能需要長達五年的時間,但是推廣接種新冠疫苗,則可能會大大減少所需時間。

最後,喬治城大學生物學家 Colin Carlson 表示,新冠病毒的季節性模式是否會出現,以及它會是什麼樣的形式,將取決於許多尚待了解的因素,包括人體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持續多長時間,恢復需要多長時間以及人們被重新感染的可能性等等。

總的來說,現在的種種跡象表明,即將到來的冬季將更適合新冠病毒的生存,而冬季室內密閉環境也將更有利於新冠病毒的傳播,因此,在冬季需要採取更嚴格的控制措施,以減少暴發的風險。更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個人行為(如保持社交距離、佩戴口罩)將會大大降低感染風險。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2972-4

相關焦點

  • 今年冬天,新冠疫情看起來會惡化
    然而,現在尚不能確定新冠病毒(SARS-CoV-2)是否會成為季節性病毒,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根據病毒傳播方式和人類在冬季的行為模式,很可能會導致新冠疫情在冬季更大規模的暴發。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生物學家 Dylan Morris 表示,在冬天,人們往往將房屋加熱到20°C左右,空氣乾燥且通風不良,這樣的冬季的室內條件非常有利於新冠病毒的穩定。
  • 《自然》:為什麼今年冬天新冠疫情看起來會惡化?
    《自然》援引研究人員稱,現在斷定SARS-CoV-2是否會成為季節性病毒為時過早。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根據已知的病毒傳播方式和人們在寒冷時節的行為方式,可能會導致疫情在冬季更大規模暴發。病毒感染的季節性趨勢是由多種因素驅動的,包括人們的行為和病毒特性,有些病毒不喜歡炎熱潮溼的環境。
  • 今年冬天,新冠疫情還會再次發生嗎?
    近日,上海新冠肺炎抗疫小組組長、著名醫學教授張文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今年11月份,將會再來一波,因為天氣寒冷之後,新冠肺炎病毒傳播能力變強,同時人們開始減少外出在家聚集,這會導致疫情反覆!所以,我們現在對待新冠疫情絕不可掉以輕心。」
  • 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刊發青海師範大學史培軍教授文章
    青海師範大學史培軍教授國際合作研究團隊撰寫的「城市: 構建網絡 共享規劃 加強巨災應急能力」文章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 8月27日,國際著名期刊「自然(Nature)」在其第584期(Vol 584
  • 世界頂尖醫學期刊發文介紹青島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經驗
    該文章以「快速應對中國青島暴發的新冠疫情」(RapidresponsetoanoutbreakinQingdao,China)為題,刊登在NEJM新冠專刊(COVID-19note),總結了中國青島10月份突發疫情的應急處置經驗,為世界其他地區制定新冠防控策略提供了中國智慧和實踐方案,充分證明了我國疫情防控策略的科學有效,這是繼前期中國官方發布和新聞媒體報導之後,學術界以更加嚴謹和科學的評判標準對青島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和效果高度認可的重要標誌
  • 為什麼冬天新冠病毒疫情看起來會惡化?
    《自然》援引研究人員稱,現在斷定SARS-CoV-2是否會成為季節性病毒為時過早。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根據已知的病毒傳播方式和人們在寒冷時節的行為方式,可能會導致疫情在冬季更大規模暴發。病毒感染的季節性趨勢是由多種因素驅動的,包括人們的行為和病毒特性,有些病毒不喜歡炎熱潮溼的環境。
  • 中國創辦的《細胞研究》成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細胞研究》期刊封面6月3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獲悉,2020年6月29日,2019版最新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發布,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 《自然》、《科學》、《柳葉刀》,頂級學術期刊積極評價中國抗疫
    無獨有偶,另一篇重量級學術期刊《科學》雜誌網站也在5月8日更新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實施嚴格隔離措施,有效減緩了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自疫情暴發以來,以中國抗疫舉措為對象的研究一直不停,而在科學結論面前,《自然》、《科學》等學術期刊也多次將中國視為榜樣。早在3月17日,《自然》雜誌就刊文探討中國應對疫情的舉措能給世界帶來什麼啟發。
  • 第二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成功開幕,全球頂尖科學家共話新冠科研最新進展
    11月19日,由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主辦的2020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系列活動「2020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新冠直擊:認知、防控和預後」正式開幕。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許心超,愛思唯爾全球戰略合作副總裁、細胞出版社期刊《免疫》主編李統胤博士致開幕詞。
  • 中國創辦的《細胞研究》成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2019版最新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發布,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
  • 「城市:構建網絡 共享規劃 加強巨災應急能力」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青海日報8月27日,國際著名期刊《自然》(Nature)在其第584期(Vol 584)以4頁的篇幅(517-520頁)發表了由青海師範大學史培軍教授國際合作研究團隊撰寫的題為「城市:構建網絡 共享規劃 加強巨災應急能力」的文章。
  • 駱振福:逐夢世界頂尖學術期刊
    身為南方人的駱振福,在黑龍江七臺河冬天零下30多攝氏度的寒風中,每天和同事陳尉一起,沿著鐵軌,早上從距離實驗場地2000多米的工棚走過去,晚上再走回來。1991年的暑假,中國礦業大學文昌校區選礦樓異常悶熱潮溼,駱振福帶著幾名新入職的教師一起做流態化基礎實驗。不同的密度篩、不同的開孔率,每換一次參數,上百個螺絲拆了再裝,駱振福的手上磨出了老繭,磨出了血泡。
  • 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美國應對新冠疫情幾乎每一步都失敗
    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美國應對新冠疫情幾乎每一步都失敗 新華社 圖新華社華盛頓10月9日電世界醫療領域頂級學術期刊、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8日刊文說,新冠疫情給全球帶來危機,也給領導力帶來巨大考驗,但美國領導人沒有經受住考驗,使這場危機變成了悲劇。這篇評論文章說,美國在應對疫情過程中,幾乎每一步都是失敗的。
  • 國產期刊遇冷:SCI 新收錄中國學術期刊僅9本,銳減 6 成
    年關將至,又到了檢驗中國學術出版界成績的時候。根據知名期刊評論人寧筆的最新統計,今年 SCI 新收錄的國產期刊僅為 9 本,較之去年的 27 本,18 年的 15 本,出現了顯著的降低。SCI 新收錄的國產期刊如下。去年收錄的 27 本期刊中,有接近一半為生命科學與醫學類期刊。
  • 國際期刊《自然》雜誌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4月7日,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 Nature)雜誌在官網刊發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的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文中寫道:今年2月,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這一名字很快便被傳播公共衛生信息的大小組織採用。
  • 2018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 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居...
    原標題: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居全球第四 11月1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統計顯示,我國科技論文產出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量排名前進到世界第4位,發表在各學科最具影響力國際期刊上的論文數量連續第八年排在世界第2位,其中材料科學領域論文被引用次數保持世界首位。 據統計,2017年被引次數超過10萬次且影響因子超過35的國際期刊有7種,包括《自然》、《科學》等。
  • 世界三大學術期刊集體為中國發聲
    參考消息網5月9日報導(文/逸軒)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照出多少真面目。連日來,西方一些政客,為掩蓋自身抗疫不力日夜奔走「甩鍋」,編織各種謠言,抹黑攻擊中國。與此同時,另一股聲音正在集結——《自然》雜誌、《科學》雜誌、《柳葉刀》雜誌,三份頂級學術期刊連續幾個月來積極評價中國抗疫舉措取得成效。
  • 深外校友科研成果登上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
    深圳外國語學校校友、現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鄭景旭也正發力於電池技術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日前,以鄭景旭為第一作者的論文《Reversible epitaxial electrodeposition of metals in battery anodes》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雜誌上發表。
  • 世界三大頂級學術期刊為中國發聲,駁斥陰謀論!
    無獨有偶,另一篇重量級學術期刊《科學》雜誌網站也在5月8日更新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實施嚴格隔離措施,有效減緩了新冠肺炎疫情發展。    自疫情暴發以來,以中國抗疫舉措為對象的研究一直不停,而在科學結論面前,《自然》、《科學》等學術期刊也多次將中國視為榜樣。  早在3月17日,《自然》雜誌就刊文探討中國應對疫情的舉措能給世界帶來什麼啟發。  在看到中國採取嚴格隔離,感染人數明顯下降後,文章援引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專家麥可的話稱讚道,「中國這些對人口流動的嚴格限制非常成功」。
  • 世界三大學術期刊集體為中國發聲——
    無獨有偶,另一篇重量級學術期刊《科學》雜誌網站也在5月8日更新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實施嚴格隔離措施,有效減緩了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自疫情暴發以來,以中國抗疫舉措為對象的研究一直不停,而在科學結論面前,《自然》、《科學》等學術期刊也多次將中國視為榜樣。早在3月17日,《自然》雜誌就刊文探討中國應對疫情的舉措能給世界帶來什麼啟發。在看到中國採取嚴格隔離,感染人數明顯下降後,文章援引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專家麥可的話稱讚道,「中國這些對人口流動的嚴格限制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