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多少的回憶,在今天也已經成為歷史。曾幾何時,在窗臺愜意地賞花,看樹,聽雨。在今天卻不再是那樣的熟悉。
文/梧桐樹【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
咱們看到的古裝電視劇裡的皇帝都是權力至高無上,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因為皇帝富有四海是天下的君主當然自由一些,但是實際情況是這樣嘛?其實並不是,皇帝看似風光無限,其實也有自己的艱辛苦楚,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皇帝的難處皇帝要受到大臣的牽制。這是個很嚴肅的話題,皇帝看似風光無限,卻也要顧及到大臣的想法,這是為啥,因為皇帝就一個凡事不可能親自上陣把,那不然的的話可不得累死,到時候估計也沒人願意去當皇帝了,從明朝以前都是設立宰相,宰相負責幫皇帝處理政務。
分發具體的工作,權利不是一般的大,這樣的做法有利也有弊端,因為第一,這樣可以減少皇帝的工作量,皇帝只要對事情做出批覆性質的回答就行,簡單說來就是大臣上奏一件事情,皇帝只需要考慮之後說行還是不行就可以,但是,也是因為這樣,下面的人接觸不到皇帝,而是宰相,就造成了宰相的權利越來越大。在朝堂上容易出現結黨營私,拉幫結派,大臣們統一起來,對抗皇帝的事情可不少見,遇到開明的皇帝還好,要是遇到不開明,心眼度量小的皇帝那可就真的是會被氣死,歷史上著名的奸相蔡京,就是手掌大權,皇帝完全成了擺設,跟今天的君主立憲制一樣,這對皇帝的利益可是有害的,所以歷朝歷代對宰相的權利看的很重要。
那時候成為宰相可是人人都幻想著的事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啊。到了明代以後,明朝廢除宰相制度,改立內閣,這是分化宰相權力的方法,但是,皇帝的意見也不容易實行,因為,宰相的權利小了,下面的大臣們心思就活絡了,他們都想當上內閣首輔,都想為自己的利益集團爭取利益。皇帝這就得考慮平衡問題了,所以說要走一步看三步,看似風光其實也很費心神,這樣的問題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前文說到皇帝就一個凡事不可能都親自過問,矯枉過正的話容易讓人心生反感,明朝發生過不止一次大臣集體抗議。
罷朝的現象,大臣們對皇帝的一些做法感到無可奈何,只有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但是,遇到不開明的君主也是沒用,其次還有一點就是皇帝的意見和想法不一定都是對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皇帝的想法是錯的,實施下來不利於國家的建設,大臣們肯定也不會同意,命令下達了,但是沒人去做這不就相當於光杆皇帝了嗎?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廣開言路,對於諫言的人是格外看重,這就是很開明的做法,因為他知道自己一個人的想法是有限的,沒辦法做到最好,只有多聽多看真感受才能治理好國家,但是反面的例子也有,明朝的萬曆皇帝,自小登基,執掌朝政有四十多年。這裡面有三十多年竟然不理朝政,肆意妄為,整日沉迷聲色犬馬,這樣的做法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但是,人家依然我行我素,導致了張居正好不容易攢下的家底全都沒了,也加快了明朝的滅亡。古代設有很多的機構和官職來負責對皇帝的監督。
像御史臺就是其中之一,他們專門跟皇帝「作對」對皇帝不好的意見和做法加以批評,這一類的人,往往都很有名聲,為人都很好,因為這樣才能服眾,講出的道理才有人聽,還有一些專門向皇帝諫言的機構,大臣們往往到了憤怒的極致。會採取死諫的方式,用生命來脅迫皇帝,皇帝有的時候也不得不妥協,畢竟有個好名聲不容易,誰都不想被人當做昏君。皇帝的權利不僅僅受到制衡,就連生活也是一樣,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大臣們會指出來,皇帝還不能不接受,不然又要落下一個「昏君」的名號,據記載,雍正皇帝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處理政務,夜裡很晚才睡下,與之相比就有很多皇帝的生活非常自由,對大臣的見解和勸解不理不問,最後導致國破家亡。看來皇帝也不是那麼好當的,一不小心就成了光杆司令,但是,大臣們的想法往往都是為了這國家能有更好的發展,當然也有一些饞臣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綜合來看,皇帝受到大臣的制衡是利大於弊的。
【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梧桐樹帶領大家進入人類的具體歷史,如果有的話。所有人的歷史,也必然是人類的一切希望、鬥爭和受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