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地方官是哪一個?一旦上位後堪比皇帝

2020-12-06 讀文品史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雲任卷舒。——《增廣賢文》

各位讀者大家好,又到了每日的答疑篇。前幾天一位讀者私信我,說她在看清宮劇的時候經常聽到兩廣總督,直隸總督相關的詞語,他們的官職到底大不大?大清王朝地方官編制以總督和巡撫為最高,巡撫又是一省之長,他們到底以什麼樣的關係著稱?上下級?誰的職位更大一點?地方官的權力哪個又是最大呢?

首先我先給出一個肯定的回答,總督肯定是要比巡撫大的。清朝作為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篡位的事情發生,特意建立了一套有別於前朝的管制體系。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地方官職沿襲明制,大致分省、府、縣三級,以此設置的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便構成了清朝地方行政的四大官職。

五省總督

總督,通常指一個國家的某片相對自主的區域中實際或名義上的最高行政長官;巡撫,一省之長,對所管轄省份之政吏有直接管理權。說到這裡就有人認為,那巡撫和總督之間不就是上下級關係了?其實並不是這樣,二者之間被認為是「節制」關係的存在。既然被稱為「節制」那就是有一定道理的。從根本上來看,「節制」和「管理」、「領導」等還差了不少層面的意思

不過這一看肯定總督比巡撫大,那最大的自然就是總督了,何來另一個之說呢?就拿諸位所熟知的年羹堯來說,他曾經擔任過川陝總督、四川總督,也被人們稱之為「土皇帝。」而兩省總督還是常見的,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還有五省總督。這樣的職位甚至都掌握了中國大半個江山,和皇帝又有什麼區別呢?

歷史首位

其實「總督」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明朝的,就相當於宋朝的差遣。當時明朝因為控制海關的原因,國家也開始衰敗。後來天災不斷,百姓人民連年絕收,一些官員只顧私利橫徵暴斂,最終也引發了很多地方的民變。當時農民紛紛組成軍隊來反抗朝廷,因為數量過多,朝廷過於疲倦,當地政府軍隊各自為戰,無法起到有效的作用

經過一些朝廷的大臣商量,崇禎七年諸鎮撫事權不一,宜設大臣統之。從這個時候開始,歷史上也有了五省總督這個職位。其中總管山西、陝西、河南、湖廣、四川五省軍務,明朝也一共兩京一十三省,三分之一的領土也已經被這個人掌握,這種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接下來就要確定人選了,因為剿匪有功,陳奇瑜也成功被任命為第一位五省總督。

在上任之後,立馬調集諸將圍擊各路起義軍。在最初的時候戰事還比較順利,已經將叛軍逼入車廂峽。這樣一看不出意外,他們已經是大概率被剿滅的一方了。不過這個時候的陳奇瑜患得患失,不敢派兵進峽襲擊,讓李自成抓住了他們的弱點,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敗了他們。這樣的大好形勢毀於一旦,陳奇瑜也被發配邊關。

叛徒總督

這一位想必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他的名字叫洪承疇,在歷史中也是「大漢奸」的代名詞,同時也是我國第二位五省總督。在明朝崇禎十三年間,清帝皇太極發動的旨在消滅明朝關外最後一支勁旅,打通關寧錦防線的戰役。當時明朝負責這次戰役的主帥為洪承疇,前前後後經歷了兩年,他們也以失敗告終。

洪承疇因為戰敗,也被後金俘虜。可面對國家和人民,他沒有任何的氣節,選擇投降,成為後金的「走狗。」為了幫助後金禍害自己的同胞,甘願做那個「急先鋒。」順治十年,洪承疇受命經略湖廣、廣西、廣東、雲南、貴州,成為五省總督,處理當地軍務糧餉,順治十六年,清軍攻陷昆明,雲南陷落,同年八月上旨請辭。

七省總督

如果說五省總督的權力令人瞠目結舌,那麼中國歷史上還有更甚的一次:七省總督。在明朝末期,農民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把老朱家的祖墳也都已經刨了,隨後又進入易攻難守的四川進行燒殺搶掠。向來素有「天府之國」稱號的蜀地,卻成為了一篇「不毛之地。」張獻忠隨後選擇返回武昌,建立大西農民政權。

這時李自成一方也攻入了河南,把崇禎皇帝的親叔叔福王朱常洵給煮了。整個中原地區可以說已經亂成一鍋粥,明朝也基本走向了滅亡的邊緣。但為了這個國家和人民,自己還需要做最後的嘗試。崇禎皇帝重新起用孫傳庭,並任命他為三省總督。幫助他招兵買馬,幾個月的調整後,在面對氣勢不衰的起義軍面前,取得勝利。

後來因為李自成的氣勢過於洶湧,孫傳庭略顯猶豫。為了大明的最後一顆「救命稻草」,崇禎皇帝加封孫傳庭為七省總督(陝西、河南、四川、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北),主管七省軍務。某種程度上來看,明朝的半壁江山也都交到了這個人手裡,這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但這真的是出於信任嗎?諸位細細品……

在後來的決戰中,孫傳庭也因兵敗身亡。最後一張王牌倒下了,明朝自然也走向了滅亡。

清朝總督

到了清朝時期,他們設立總督,是為了讓中央更好地把握地方權力。當然他們也吸取了明朝的經驗,為了不讓總督的勢力過大,他們把軍隊的實際力量基本抽走。所以軍隊只聽朝廷的命令,而非總督的安排。同時他們也沿用了明朝一定的策略,令巡撫、總督二者互相牽制,確保中央集權,避免地方勢力過大

到了清朝後期,他們把國家劃分為23個省,每個省設一名巡撫,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長官。其實說到底一句話,到了清朝總督可以管數省,側重軍事,巡撫只管一省,側重民政。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總督權力比巡撫大得多,但是它與巡撫之間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總督和巡撫都是對上直接聽命於皇帝的人

對於這個問題諸位還有什麼補充,歡迎在評論區進行交流探討。

參考文獻:

《增廣賢文》

相關焦點

  • 錦衣衛:大明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為何在明亡時不見蹤影
    錦衣衛從不屬於任何組織和個人,只對皇帝一人負責,說白了,錦衣衛就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那麼,必然也是皇帝最信任之人,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權力極大,只忠於皇帝。錦衣衛的等級森嚴錦衣衛的最高首領被稱為"錦衣衛指揮使",只受命於皇帝一人。電視劇《錦衣之下》中男主角陸繹的父親陸廷便是錦衣衛指揮使,陸繹本人則是錦衣衛指揮僉事,官至正四品。
  • 我統計了中國歷史上223位皇帝死因,得出《中國皇帝死法大全》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開始,到1912年清王朝覆滅,中國歷史上共產生了408個皇帝(含正統皇帝和自立皇帝)。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享用世上最好的衣食住行,有數不盡的嬪妃美女,手握無數人的生殺大權,以至於很多人幻想能穿越到古代當皇帝。可事實上,即便你成功穿越回古代當了皇帝,很可能還沒來得及享受醉生夢死的生活,就死於非命。
  • 歷史第一糧倉儲存中國一半糧食,重見天日後千年種子仍發芽結果實
    中國作為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幾千年來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糧倉的存儲量關係著百姓的生死存亡,歷史上很多朝代到了末期,一旦碰上天災很容易就會爆發起義。唐朝初期,關中地區鬧饑荒時,皇帝就會遷移到水運便利,糧產富庶的洛陽。唐高宗在位三十四年,有一半時間都呆在洛陽。武則天掌權上位後,基本都呆在洛陽,只有兩年回了長安。因此皇帝也多了個逐糧天子的雅號,直到直到含嘉倉崛起才摘掉這個帽子。
  • 中國歷史上最變態的皇帝是誰?
    筆者認為,中國歷史上變態皇帝非秦始皇莫屬。公元前221年,嬴政結束了四分五裂的戰國時代,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隨及嬴政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安內。為了讓後人記住自己的豐功偉績,嬴政為自己起了個獨一無二的稱號——皇帝。在隨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裡,「皇帝」這個稱謂被一直沿用下來,成了千古創舉。
  • 中國歷史上超過80歲的五個皇帝,最後一個的年齡能讓你懷疑人生
    1.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第五位皇帝,也是元朝的建立者,蒙古鐵蹄滅宋後,他積極吸取漢族文化,首創行省制度,也是一世霸主,他在位35年,活了80歲。2.宋高宗 九子康王趙構是南宋的開國皇帝,與金軍對抗數十年,在南宋風雨飄搖之際仍能守住祖宗江山,實屬不易,他也是活到81才逝世。3.武則天 中國歷史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政治手段極強,欲望也是極大,她在退位後活到了82歲的高齡。
  • 明朝內官權力的擴張進程,越過皇帝,到達權力的頂峰
    而且這些文官相當於是"君王的筆"用作批改,真正做決定的還是皇帝,所以權力還是集中在皇帝手中。即使這樣,還是需要皇帝親力親為,還是比較苦的,所以朱元璋就依賴上了宦官。甚至由於不信任一些文官,設立了宦官特務錦衣衛,而且權力非常之大,只聽命於皇帝,於是宦官初期涉政的現象就出現了。
  • 中國歷史上的這六大冷知識,知道一個你就很厲害了!
    ,所以民間很多的男性娶不到媳婦,當時最大的光棍都有七十多歲了,朝廷為了解決這個事情,就召集了一批女子到一個地方,這就是最早的青樓!現在的生活已經很好了,所以很多的人都能活到七八十歲,甚至上百歲,所以我們國家現在正在經歷人口老齡化,老人越來越多就需要很好的養老制度,我們國家現在的養老制度已經在逐步的完善了,但是中國最早的養老制度其實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也是中國文化發展最鼎盛的時期,唐朝官方曾經出臺了詳細的養老制度,你一旦到達80歲朝廷就會安排一個人照顧你的生活
  • 資治通鑑:漢武帝殺母存子,背後的權力計算!
    尤其是,在漢朝「兩宮制」之下,太后雖然不是最高國家領袖,但是他卻有廢立皇帝、限制皇權的力量。你可以認為在實際級別、影響力上勝過皇帝,天下太后最大。所以,一旦有這個影響力、力量的人失控,帶來後果極其恐怖。上面的材料中,漢武帝為了自己死後權力平衡做安排。那麼他殺劉弗陵之母鉤弋夫人有什麼用?
  • 自封則天大聖皇帝,原來是這個歷史原因
    大家好,我是歷史王胖子。這次給你帶來一個新的專輯,帶你閒談武則天。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例,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以男權為主的一個社會女皇帝,原本不可能出現的。可是偏偏出現,而在她身上又有很多的謎團,比如她兩任丈夫居然是一對親父子,兩個都是皇帝,她為了自己的地位,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小女兒。
  • 思想禁錮的罪魁禍首是皇帝?不!那是一個利益共同體
    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王朝歷史中,思想禁錮無處不在。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思想禁錮的雛形已然形成。到東漢時期,眾多世家協助劉秀中興大漢後,更是出現了「寒門無貴子,上品無寒士」的社會現象。這種情況能夠將一切歸咎到皇帝身上嗎?
  • 中國式分權:皇權至上模式下的制衡遊戲
    這也體現在宋朝的軍事制度上。宋朝時,三軍統帥自然是皇帝本人,在平日,樞密院在名義上是軍隊最高指揮機關,分別統領禁軍和廂軍;率臣,為禁軍出徵或鎮戍時臨時委任的將帥,統領地分屬三衙的禁軍。可以看到,宋朝時,研究軍事決策、平時指揮軍隊,以及戰時將領的權限都被限制的很清楚,以免出現一個部門或一個強人就能調動並指揮軍隊的情況出現。
  • 堪稱中國最大的一條龍脈,埋葬六代24位皇帝,古墓數量超過10萬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這裡是大偉歷史觀,大偉今天帶你走進:中國最大的一條「龍脈」,埋葬6代24位帝王,古墓數超過10萬座。在中國古代是非常講究風水的,所以歷代王公貴族的墓地大多數都會選擇風水好的地方,他們在選址的時候會找風水師來,而大多數風水師認為龍脈則是風水中最好的地方,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夠稱之為龍脈的。
  • 慈禧太后上位後,將皇帝的寵妃做成了人彘
    只是勸麗妃謹慎行事以免再生事端轉眼來到次年六月初九適逢鹹豐帝壽辰以戶部尚書肅順為首的軍機重臣齊聚避暑山莊為皇帝祝壽無奈夏日炎炎皇帝熱得汗流泱背病又重了一層竟在壽辰當日又傳喚了太醫實非吉兆鹹豐帝自知時日無多緊急傳召肅順囑其在自己過世後好生扶植新帝保衛皇后
  • 人,一旦擁有了權力,就有了表現劣根性的機會
    筆者則認為:這是人和權力相遇後表現出來的劣根性。在中國,不管什麼人,只要有了權力,哪怕是一丁點的權力,都要把權力用到極致;只要有機會,就要表現出權力下的淫威。權力是什麼?一個看似簡簡單單的「扔證件」行為,引發了工廠的辭工潮,並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巨大的震撼力。與其說是工人集體對傲慢資本的不滿,不如說是廣大的工人對一旦擁有權力就表現出劣根性的行為最強烈的反擊。官,在古代漢語裡,是「管」的意思,一個專門管人的職業就是官。
  • 歷史上五位太宗皇帝,一個締造安寧盛世,一個被尊稱為「天可汗」
    古代皇帝駕崩後,都要入太廟接受後代的祭祀。後輩不能直接稱呼先人的名諱,怎麼辦?那就起一個稱謂,這個稱謂就叫廟號。一般情況下,第一代稱謂太祖,以後各代都稱「宗」,太宗一般是指第二代皇帝。大多數王朝都有「太宗」的廟號,我們沒法一一對比,這裡將比較有影響力的五位太宗列出來,做個比較。
  • 為何我國只有宋朝把皇帝稱「官家」,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我們從小在歷史書上對宋朝的印象就是積貧積弱,其實不然,雖然宋朝的軍事實力確實一般,但是經濟文化卻空前繁榮,可以說是文人最憧憬,老百姓生活最富足的一個朝代,在宋朝皇帝們和歷朝歷代一樣自稱為朕,但是臣子和百姓都稱呼他們為官家,從來不叫皇帝或者陛下,這到底是為何呢?
  • 中國歷史上最牛的城市,出過19位皇帝,被譽為「龍城!」
    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生活於海中的一種極其神奇,甚至有特異功能的生物,龍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是一種尊貴的代表,我們也自稱是龍的傳人。其實,除了中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象徵和代表,比如說美國的自由女神和鷹、英國的大本鐘和狐狸、澳洲的袋鼠,這些都代表了各自國家的一種神聖的象徵。
  • 為什麼強大的王、張兩姓在歷史上從沒出過皇帝?
    我國第一大姓李姓在古代歷經12個政權,出過66位皇帝,僅唐朝一朝,便有22位李姓皇帝。第四大姓劉姓在歷史上歷經八個王朝,出過59位皇帝。我們的第二大姓王姓,第三大姓張姓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卻從沒有出過皇帝,這一現象確實讓人匪夷所思。今天我們就來小小討論一下。
  • 一個獨霸文壇的皇帝,卻製造了中國最大的文化浩劫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中國歷史上卻又有多次文化浩劫,比如秦孝公焚書(韓非子記載,商君教秦孝公燔《詩》、《書》而明法令,當然實際沒有認真執行,且局限於秦國,影響不大)、秦始皇焚書坑儒、梁元帝焚書等,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秦始皇焚書坑儒。那麼,中國最大的文化浩劫,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嗎?其實並非如此,而是來源於一個獨霸文壇的皇帝之手,這就是清朝的乾隆!
  • 中國歷史上共經歷過多少個朝代,有多少皇帝?這10 位最著名
    作為權力的至高無上者,在基本沒有監督的情況下,能夠有幾件讓人意外或感動的事,就已經難能可貴了。 以下10人,對中國歷史、文化很多方面都起到過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因而成為了最著名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