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的電影分類中,我很少碰恐怖片那一塊。原因很簡單,我膽小,為此我也沒少受朋友們的嘲笑。然而這實在是個人體質使然。在僅有的幾次觀影經驗裡,我總是跟隨著精心設計的劇本和音樂一步一步走入彀中而不自覺,並在揭曉懸疑的那一刻感到心跳加快,全身發冷。
你是恐怖片愛好者還是恐怖片排斥者?圖片來源:電影《潛伏》(Insidious)
有趣的是,包括漢語在內的諸多語言(英語,法語,德語,荷蘭語)中都有一種說法,描述人類在受到巨大驚嚇時「連血液都凝固了」。在牛津詞典裡,「Blood-curdling」這個單詞被直接賦予了「使人害怕和恐懼」的含義,詞源更是能追溯到中世紀。有時我在想,這種恐懼感也許有著放之四海皆準的生理基礎,不然我無法解釋為什麼它成為了人類跨越時間和空間共同擁有的感覺。
有這種想法的可不只我一個。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流行病學教授弗利茲•羅森達爾(Frits R. Rosendaal)也注意到了這個有趣的文化現象。人類在遭受強烈驚嚇時,血液會不會真的發生瞬時的凝固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羅森達爾教授的團隊設計了一個實驗,實驗結果發表於2015年《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聖誕特刊。
在實驗的起始,羅森達爾教授在萊頓大學的醫學中心找來24名志願者。他們被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志願者先被安排看一部恐怖電影,一周後再看一部普通的紀錄片;另一組志願者所看的電影順序相反。每部電影觀看時間約90分鐘。為了避免一些迷信思想讓情緒產生潛在波動,研究者特地排除了滿月之夜、黑色星期五等觀影日期,可謂用心良苦。觀影過後,志願者們需要填寫一份調查表,對影片的恐怖程度打分。
志願者對兩部電影恐怖指數的打分。可見研究人員挑選的電影在志願者看來確實一部恐怖,一部不恐怖。
同時,研究人員在觀影前後抽取志願者外周血樣,分析裡面的凝血成分是否會由於觀影而有所變化。在諸多凝血成分中,研究人員發現凝血因子VIII與是否觀看了恐怖電影顯著關聯。觀看完恐怖電影後,57%的志願者體內的凝血因子VIII濃度升高;而看完紀錄片後,86%的志願者體內的凝血因子VIII濃度下降。然而,這樣的增/減對比並沒有表現在其他凝血和纖溶因子上。VIII因子是一種參與人類血液凝固過程的必需蛋白質,VIII因子缺乏會導致人類罹患血友病A。
人體內的凝血因子VIII含量在觀看不同電影後會出現不同的變化。
羅森達爾教授認為,他的研究結果也許暗示了恐懼情緒與凝血之間的確存在著某種可能的聯繫。已知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受到強烈驚嚇時腎上腺素、甲狀腺激素等分泌明顯增多,而這些激素會不會進一步促使凝血因子VIII濃度增加呢?當然,這個假說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證實。將來,增加樣本量,提高影片的恐怖程度(目前的評價恐怖指數為5,最高為10),或許能獲得更具參考價值的研究數據。
對於像我這樣膽小的人,我更關心凝血因子VIII濃度的升高是否會影響到我的健康。
按照論文中的觀點,由於諸多與凝血有關的因素中只有一種與受驚嚇有關聯,單純的凝血因子VIII的濃度升高並不會引發嚴重的凝血反應,健康的年輕人也沒有擔心的必要。
話雖如此,如果有人請我去看恐怖電影,我還是會拒絕的。
(編輯:ttyeflora、odette)
「救命啊!我受傷了!!血流不止!!」「別慌,救護車在路上了。不過在醫生趕到前,我這剛好有一部《午夜兇鈴》……」註:
研究中所觀看的恐怖電影是《潛伏》(Insidious),普通的紀錄片是《香檳一年》(A Year in Champagne),IMDB分數都不是很高……
有一位志願者暈血,在看完關於香檳的紀錄片後進行的例行抽血中直接暈了過去……TA的數據沒有被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