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來都是男權社會,以男子為尊,女人多麼出眾也都是男人的附屬品。所以,我們看到的很多文學作品中,一旦有出現女性特別出彩時都會大書特書。例如花木蘭代父從軍,李清照一代詞人,更有開天闢地第一女皇「武則天」,更是以其獨特的女性身份,登上皇帝寶座,而屢屢被搬上螢屏,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而在中國古代,最被人詬病的男女不平衡制度莫過於「一夫多妻制」了。其實,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中國古代一直奉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一般的,家裡的男主人娶的第一位夫人稱之為妻,其他在娶的稱之為妾。比如劉邦的皇后呂后就是妻,而戚夫人就是妾。而在這其中,通房丫頭一般很少有面向整個家族勢力的機會,而這時,妻妾就稱為這個家庭非常重要的女性角色了。
但是,不得不說,妻和妾是有著諸多不同的,不管是地位差別還是尊卑貴賤,都有著明顯的差距。
妾不算正式的家庭成員,在一些重大場合,例如祭祀祖宗都是不能參與的,妾的親屬不能列入夫家的姻親之內,甚至妾的子女都不是她自己的孩子,而是正妻的孩子,她不過是生育的工具而已。妾只是家庭的一項財物,姬妾在很多年代都是可以當禮物互贈的,甚至男主人死後正妻把很多小妾重新發賣為奴的也不在少數。《甄嬛傳》中的雍正皇帝出生時,母親烏雅氏還是一個非常低等的宮嬪,所以親生兒子也只能送給正宮皇后撫養長大,直到老十四出生,她才升為妃子,終於可以撫養自己的孩子了,只不過,和胤禛的母子關係是一輩子都不能挽回的痛苦了。
庶出的子女,稱呼正妻為母,而稱呼真正的生母為姨娘。即便是庶出的子女,也是妾的主子,妾應該喊自己的子女為少爺、小姐,從法理上說,他們的親生母親是他們的奴才,因為他們具備的父系家主的血統,只有而正妻才是他們的母親。
如《紅樓夢》中,賈政的小妾趙姨娘,不要說賈政王夫人看不起她,就是有點臉面的丫鬟婆子也看不上她,甚至是學戲的小戲子也嘲笑她: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而她的女兒,探春不認她為自己母親,只稱作姨娘,也不認生母的弟弟為舅舅,只認王夫人為母親,王夫人的兄弟為舅舅。雖然歷來被很多人看做是探春心狠的表現,但是也才能從側面展現了那個時代宗法制和禮法制給每個人套上了一層始終無法擺脫的精神枷鎖。
如果說妻妾貴賤是一位女性和幾位女性的榮譽,那麼嫡庶分明就是一群子女的命運了。在古代,正妻生的孩子就是嫡子,妾生的孩子就是庶子,嫡子擁有所有特權的優先選擇,而庶子只能默默忍受。即便是庶子再怎麼優秀,試圖衝破這層「天花板」,到底也是徒勞。在清朝中葉,有一位庶子中了進士,在官場混跡十餘年終於發跡官至極品,皇上一高興,封其生母(也就是小妾)為誥命夫人,結果卻被大臣屢屢上諫,最後也只能不了了之。
我們也可以在《甄嬛傳》中找到類似的場景,宜修皇后哭訴自己的痛苦時,就曾說道:庶出的女子有多麼痛苦啊,嫡庶尊卑分明,如果姐姐生下孩子,姐姐的孩子又是嫡出,自己終究一輩子也不能擺脫庶出的身份。而宜修為了當上皇后,不惜殺掉自己的親姐姐和親外甥,狠辣程度,可見一斑。
總而言之,一夫多妻制雖然帶來了人丁的興旺和發達,但是也從一定程度上刻意疏遠了某些親屬關係,甚至是骨肉親情。雖然在電視劇中,看到某些宮鬥戲碼或者宮女上升為妃子的橋段覺得非常精彩和過癮,但是實際生活卻遠遠比想像殘酷得多。真的算得上是惡果頗多。
況且,不管是妻是妾,都是男人的私有財產,在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三從四德」的時代,封建條條框框的禮法才是大多數女性一生揮之不去的夢魘。而她們能做的,只有順從和默許,任憑男權的傾軋也不能反抗,這也算是封建時代最大的悲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