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我國的鹽場是點狀分布,因為在課本上給學生講涉及到的僅僅有由北向的河北長蘆鹽場,臺灣布袋鹽場以及海南的鶯歌海鹽場等,但是今天偶然得到一幅我國鹽場分布圖,讓我大吃一驚,著實羞愧於自己的知識淺薄,我國鹽場分布,基本上凡是淤泥質和砂礫質的海岸,都有鹽場分布,不僅是面狀的,而且是面積異常大的,這些著名的鹽場只是其中一個點,小點而已,如果硬要說點的話,那就是我國的鹽場多如繁星,而且僅僅是沿海的鹽場!
我們老師原來給學生講,鹽場分布的地理條件的知識也有更新,原來我們講的是鹽場分布地區的條件是:
第一,要有地勢平坦的地形,這樣適合曬鹽。因為海岸按照自然地理形態可分為海口海岸、淤泥質海岸、砂礫質海岸、基巖海岸和生物海岸。
海口海岸因為有淡水的匯入,海水鹽度低,不適合曬鹽;基巖海岸由於受海水侵蝕,一般都是懸崖壁立千仞,風急浪高,要曬鹽就需要把海水提到基巖海岸,這需要耗費很大的能源,即使可以是否符合產出比還是未知;生物質海岸因為紅樹林的存在,而且紅樹林是重要的海岸生態屏障,抵禦颱風等的侵襲的「長城」,不適合曬鹽。
因此只有淤泥質海岸和砂礫質海岸適合曬鹽,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地形坡度較和緩,這樣在古代方便人類從海岸邊取水煮鹽,現代的人們造堤,引水曬鹽。
第二,要有風,加速海水中水的蒸發,我國沿海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沿海更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在沿海都有海陸風,就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原因,沿海地區白天吹海風,夜間吹陸風,會加速海水的蒸發。別的國家不具有的條件就是我們國家的沿海還有季風,冬季一般是西北風或者東北風,夏季是東南風和西南風,氣候上明顯的季節變化為海鹽的生產「錦上添花」,而且沿海的季風因為受到地表的摩擦力小,風力比內陸的要大,蒸發更加旺盛,更加有利於海水濃縮,結晶成鹽。
第三,晴天要多,對於我國沿海地區而言,冬半年降水少,晴天多,加上冬季風強勁,對曬制海鹽十分有利。還有比如說臺灣的鹽場和海南的鶯歌海鹽場夏季處在盛行風東南季風的背風坡,雨影區晴天多,曬鹽的氣候條件得天獨厚。
沒有講到的內容,第一就是鹽場的選址還有一個就是海水的鹽度要高,一般是河流淡水匯入的海區,鹽度比較高,適合製鹽。除此之外,越向大洋內部,海水的鹽度也高,相應的被海洋包圍的島嶼海水的鹽度要高於大陸沿岸,因為陸地面積大,一般河流淡水匯入的多,而島嶼就不一樣,由於陸地面積小,匯入淡水本上就少,加上海水包圍,鹽度自然就高。比如說我國海南道的鶯歌海鹽場海水鹽度極高,是世界上最鹹的海區之一,被稱作「苦海」。臺灣的布袋鹽場附近的海水鹽度也很高。
還有一個名有講到的是海鹽的製作,因為生產力和人的知識不同,古代主要是煮鹽,現代主要是曬鹽。較早時用「煮海為鹽」,就是把海水用土陶罐盛上,架在薪柴土灶之上用火烤,蒸發水分讓鹽分析出。後來在唐代有所改進,等海水退潮,鹽民在經過日曬後的海灘上刮取鹽土,選擇一塊比較緊實的土壤,上蓋稻草樹枝,壓上鹽土,再淋以海水,可以得到比海水濃度高數十倍的滷水,然後再煮滷為鹽,節省了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煮鹽碰到最大的問題就是燃料問題,我們地理上講東南沿海常規能源缺乏,所以煮鹽用的薪柴越來越昂貴,越來越稀缺,因此要變革。
後來就形成了引海水曬鹽的方法,就是在沿海築一道堤壩,把海水引進來,然後曬鹽,從阜寧經過鹽城、東臺、海安、如東到呂四港的「範公堤」,就是代表,起到了「束內水不致傷鹽,隔外潮不致傷稼」。其意思是說,海鹽生產離不開抄襲,但是海潮過於強大,就會侵蝕海岸、損毀鹽田、影響農田。同時又不能讓陸地上的淡水進去,這樣會稀釋海水,降低出鹽率,所以修海堤,也稱「捍海堰」,堪稱「海上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