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過世,能不能稱為喜喪,在以前是有嚴格的標準的。這個標準雖然年齡佔了最大的比重,但並不是唯一的,還有其他的標準在這裡面。像是我爺爺奶奶雖然都是在百歲之後,才走的,但是他們要是按傳統的要求來講,其實並不能稱為喜喪。
那麼為何百歲老人走後,還不能喜喪?對於傳統文化所講的喜喪,究竟有哪些標準呢?下面我給您們講解下。
一、喜喪標準之一年齡
雖然以前人常講,70古來稀,但70歲的老人並不能被稱為喜喪。對於喜喪的年齡,曹操曾在對酒歌裡,側面提起老人幾歲過世能稱為喜喪。
曹操說道: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耄耋,是指80歲以上的老人,這句話要表達的大概意思就是,到了耄耋(80歲)的老人,他們要是因壽走到頭(不是因為生病、貧窮餓、寒冷受凍等外在的原因,而是自然去世),這種情況之下,連那些草木蟲魚都會受到老人的恩澤,得到好處。
二、喜喪標準之二四世同堂
古人講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以前的農村,大家結婚的年齡都比較早,如果在80歲時,這時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有5代同堂了,最差的也應該是四世同堂。以前的老人最喜歡看到的就是兒孫滿堂,家中人口多,這樣他們才會高興,
但如果80歲的老人,還沒到四世同堂。
你想一下,爺爺80歲,父母60歲,自己也應該是30歲以上的人了,但這年齡的人,還沒有子女?那就很可能說明這後代還是個光棍。自己的孫兒30歲以上了還沒有成家,還未生兒育女,老人自然也不能安心的走,這也就稱不上為喜喪了。
三、喜喪標準之三後代健在
以前農村有人生三大悲的說法,這其中有一項老年喪子,也就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對於父母來講,人生最不幸的應該就是遇上這種事,父母並不是說兒女要有出息,只要他們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父母就很滿足了。
對於為人父母來講,不管他是中年喪子也好,還是老年喪子也罷,心中肯定是悲苦的,這種悲苦會陪隨著他一輩子。老人帶著這種悲苦的心情,他走的肯定也是充滿了遺憾。帶著遺憾去世,又如何談得上是喜呢?
小結:喜喪的標準基本上是要滿足這三點,還有另外第一點裡面提到的,要沒病沒災,自然而去世。這樣算起來,就是四大標準了。
以前的喜喪是上面那四大標準,但能同時滿足這個標準的人太少了。因此,也就有人會降低這個標準,只要符合其中的兩項,老人的家人,就會把喪事當喜事來辦了。
比如我奶奶在百歲走後,達不到喜喪的標準,就是出在第三點身上,但後來我們還是按喜喪來辦,理由如下:
1、我父親有七兄妹,二伯在60多歲時,前幾天還去下地幹活,結果卻突然的走了。而我三伯在40多歲的時候就因疾病過世。
2、我奶奶在過世有一部分原因,是她不小心摔了一跤,年齡大了都怕摔,因此從那以後她就走不動了,一直躺在床上,然後在半年以後,她就走了。在她躺在床上的那段時間,她反覆提起我兩個過世的伯父,我奶奶是想他們了。
3、雖然我奶奶是帶著遺憾走的,不過我們幾個堂兄弟商量之後,一致認為我奶奶她已經是百歲高齡了。並且我三伯過世的時間,都長達50多年了,而我二伯又是無病無災走的。
我奶奶的後事應該還是要按喜喪來辦,家族的其他親戚,也要求我們按百歲老人來辦。他們的說法是百歲高齡的老人,在哪裡都不多,這都不按喜喪來辦,說不過去。
綜上所述,在農村老人過世時,能不能按喜喪來辦,在以前是要滿足那四大標準,才能稱為喜喪。不過在現實當中,一些家庭會把這標準降低一些,通常是60歲以上的老人,只要他是無病無災走的,都會按喜喪去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