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是禽蛋店,另一側挨著滷肉店,往前走走是一家豬肉攤,靠近門斜對角的位置開著中式麵館,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家名叫Vegecoffee(菜場咖啡)的咖啡館都有點突兀。
身為「網際網路買菜」App的重度用戶,即使家樓下步行3分鐘,就有一家被設計師爆改了的「網紅菜場」——紅石板農貿市場,我平時還是很少逛菜場。兩個多月前,偶爾過來逛逛,就看到了這家只有4平方米的小咖啡館,當時腦子裡除了疑惑還是疑惑:誰會在混雜著肉味、菜味的菜場裡喝咖啡?菜場都被年輕人「拋棄」了,咖啡該賣給誰?
攝影 | 王瀟瀟
最後,我得出了結論,這家店遲早「倒灶」。然而,現實的大耳刮子永遠不會遲到,直到現在,這家「菜場咖啡」依舊營業,而且生意越來越好。
不想當網紅
深窩在菜場一隅,沒有任何臨街店面和宣傳指引,倘若不走進菜場,完全想不到這裡有一家咖啡館
菜場咖啡館售賣的咖啡種類 攝影 | 王瀟瀟
小店規模也比外面的咖啡館差了一大截,站了2個人就稍顯擁擠,但店主用小燈泡、擺件和插畫做了一些裝飾,像小家一樣溫馨。
店的外側就是菜場過道,幾乎沒有多餘的位置,只能緊湊地放一個小吧椅。另一側擺放著一塊宣傳板,貼了4張一模一樣的A4紙,寫著「環保主義,自帶杯子減5元」。
攝影 | 王瀟瀟
開店的是一對90後情侶。老闆阿黎,江西人,女朋友May。昨天我剛到的時候,只有May一個人在店裡,忙著手上的外賣訂單,有一搭沒一搭跟我聊。得知我的來意,May顯得有點拘謹,「其實我們不想出名,不想當網紅店」。
看我似乎有點不信,她解釋道:「我以前是咖啡師,接觸過一些網紅咖啡館,開店的和來店裡的,不怎麼把咖啡放到首位。這些店在杭州不算少,紅得快,死得也很快。」
攝影 | 王瀟瀟
這倒是事實。在杭州,非品牌的咖啡館並不好生存。而我眼前這家,9月份開始營業,兩個月抹平了成本,現在已經開始盈利。原本店裡只有阿黎一個人,後來實在太忙,May才辭職過來幫忙。
咖啡老手
從選址到規模,再到裝修,這家菜場咖啡無不反其道而行之,但就是管用。問May原因,她的回答也很簡單,咖啡好,服務好,口碑好。
身為90後,阿黎和May都是咖啡圈子裡的老手。阿黎從小生活在江西,學的還是冷門的氣象專業。6年前的畢業季,因為一則小的招聘啟事,對未來迷茫的阿黎來到杭州一家咖啡館打工,沒想到待到了現在。
此後6年,阿黎都在從事咖啡行業。May也是畢業後就成了一名咖啡師,從業超過4年。從咖啡豆的選擇、烘焙以及咖啡的製作上,倆人都算是老手,無論是傳統咖啡還是創意咖啡,都信手拈來。
和所有咖啡師一樣,這對情侶也夢想有一家屬於自己的咖啡店,選擇在菜場開店,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租金便宜。在他們看來,咖啡沒有明確的年齡界限,只要好喝總會有人買單,何況現在外賣很發達,這個店面看似在菜場不起眼的角落,但依然可以服務周邊的寫字樓。
聊天間隙,許多大伯大媽都跑來買上一杯咖啡。他們中不少是抱著好奇心來的。「這麼小的咖啡館,蠻發魘的。」一位大媽說自己平時不會主動喝咖啡,但每天都會來買菜,現在偶爾路過都會帶上一杯,「味道確實不錯,比我女兒喝的×××要香」。
受訪者供圖
只要有時間,May就會細心地跟他們講每一種咖啡的區別,並且根據他們的喜好做推薦。「我們的豆子可以根據我們想表達的味道定製,一般是中淺烘焙,有點果酸味,口感好一些。」這是她聊天中為數不多誇獎自己家的咖啡。
受訪者供圖
走半小時路來喝一杯
聊天間隙,有個大叔站到了門口,眼尖的May熱情地打了聲招呼:「大叔,你來了,照舊?」對方笑著點點頭。他說自己今年58歲,喝了42年咖啡,在家也會煮,因為這家店味道不錯,每天隔壁吃好面,必須來一杯香草拿鐵,雷打不動。
另一位70多歲的大伯,家住在遠洋樂堤港附近,經常步行到這裡,就為了買一杯咖啡,來回一趟起碼要1個小時,老伯說權當散步了。
受訪者供圖
就像阿黎他們設想的那樣,因為愛喝好的咖啡,一群人就這麼聚在了一起,把這4平方米的小房間當成了常來常往的「打卡點」。菜場的煙火氣和咖啡的香氣都是他們迷戀的味道。沒有座位,大家就站在過道裡聊天,從一粒粒咖啡豆聊到宇宙乾坤,一聊就個把小時。聊痛快了,就提溜著菜回家做飯。
這一幕竟讓這家小咖啡館有了老年茶館的味道。面帶微笑,手法絲毫不亂的阿黎和May也像日劇《深夜食堂》裡的老闆,一杯杯地做著咖啡,聽著來往客人帶來的喜怒哀樂。
受訪者供圖
前不久,他們遇見了一位外賣小哥,92年出生,長得俊俏。他說自己原本是劇團的演員,家裡經濟狀況還算寬裕,後來因為一些原因沒了積蓄,最近剛談的女友也因為對方家庭看不上自己吹了。
為了賺錢,他平時在劇團掛職,空餘時間兼職送外賣,周末還在培訓機構教小孩主持和表演,一天天忙到腳不離地。只有在這裡,他才會安靜坐下來,用自帶的保溫杯要上一杯美式,和阿黎、May聊會兒天。
先把這家店開好
我問阿黎,未來還有什麼計劃?他說,如果這家店能順利經營下去,那自然是想開分店的。其實,這家開業僅2個多月的菜場咖啡已經引起了各路人的關注,受到了多家邀約。
一些杭州菜場的負責人,來紅石板農貿市場考察,看到菜場咖啡起初也是一驚,接著又覺得合理。他們向阿黎拋出了橄欖枝。還有一位上海某設計院的院長,在上海有一個社區綜合體的新項目,問阿黎願不願意去上海發展。
這些邀約,阿黎一一婉拒了。
「當然心動過,權衡了一下,覺得依照目前的經驗、精力,不足以支持第二家店,當下就想把這家店開好,等時機成熟了,再去考慮開分店的事情。」他說。
大眾點評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