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湖北武穴市江堤路四海漁需店技術員(北京漁美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以湖北新洲地區四大家魚養殖情況來看,當地大多以散戶養殖為主,很少規模化養殖,因此養殖面積比較小,一般一口池塘平均8畝左右,而且多數養殖戶年齡為40歲以上,年輕的都外出打工而少見留鄉搞養殖。當地草魚養殖多數以投餵顆粒料為主再搭配黃豆、玉米草和黑麥草;花白鰱以施磷肥、碳銨以及各種生物肥進行肥水養殖。由於養殖戶大多以大齡漁民的為主,養殖理論知識和養殖技術水平有限,養殖方式較為傳統,他們容易輕信各種飼料魚藥推銷員導致管理用藥不規範,常常是花了錢又沒把解決問題。在做技術服務期間發現養殖戶魚池中出現最多問題的就是水質問題和出血病的問題。
1.引發草魚和花白鰱出血病的原因:
出血病分病毒性出血病、細菌性出血病和應激性出血病,所以引起它們出血病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在當地,養殖戶一看到魚體表有點出血就說魚得了出血病,不確定引發的因素就急忙下藥,有的甚至還下農藥,藥量和注意事項不清楚很容易導致魚翻塘,這是非常錯誤的做法。當地出現出血病多數是由於寄生蟲和水質問題引起的,寄生蟲主要是車輪蟲、指環蟲、中華鰠等,一旦魚體身上有寄生蟲就很容易引起細菌感染導致細菌性出血病,常見的致病細菌為嗜水氣單胞菌和弧菌。當地幾乎每口池塘水質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不是亞鹽氨氮高,就是水質過肥、過瘦或者老水,因為當地養殖戶不注重調水養水,認為調水養水成本高,而且當地水源條件差即使換水也是被汙染過的水,因此水質問題也是當地引發出血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2.判斷出血病原因的方法:
首先,病毒性出血一般是爆發性的,死亡量大,患病初期難以觀察,隨後病魚表現不同部位的出血症狀,鰓呈蒼白色,眼球突出,剔除魚的皮膚,可見肌肉呈點狀或斑塊狀出血,嚴重時全身肌肉出血,解剖時可見肝,腎,腸,鰾等出血但不糜爛,全身性的出血是病毒性出血的重要特點。其次,細菌性出血病一般早期病魚離群獨遊鰓蓋,眼睛、鰭輕度充血,嚴重時體表嚴重充血、眼球突出、肝門紅腫、腹部膨大內有淡黃色透明或紅色腹水,膽囊、肝臟、脾臟腫大。寄生蟲引起的出血一般病魚在吃食時會出現頂水現象,有時可見魚在水面蹭起水花,鏡檢時可以看見鰓上、鰭上有寄生蟲。如果之前的判斷都失效,此時就要考慮是否是應激性出血和水質問題引起的出血,檢測一下其水質有沒有問題,檢查飼料有沒有變質等。因此,我們在診斷是由什麼因素引起的出血病時要全面觀察,對因下藥。
3.防治方法:
根據當地情況來看,首先要讓當地養殖戶明白養魚先養水是關鍵,拋棄傳統的一些養殖模式,接受新的養殖觀念,加強管理,預防為主,科學養魚。一旦發現病毒性出血病,將很難控制了,但是不妨嘗試外用醛製劑加苯扎溴銨,內服氟苯尼考或者恩諾沙星拌料投喂。細菌性出血時,可以外用殺菌消毒藥物,結合內服氟苯尼考或者恩諾沙星加上中草藥和維生素。寄生蟲引起的出血,根據檢出的何種寄生蟲對蟲採用專門的殺寄生蟲的藥物,殺蟲後要及時解毒消毒。當然,如果是水質或者是應激引起的出血,此時必須要調水和利用抗應激藥物解除應激。
總之,不管是出血病也好還是其它魚病,最關鍵的還是要調好水質,其次是增強魚的體質,水質好,魚的體質好,發病率就大大降低,不要等到真正發病了才想起去治。
當今市場上各種各樣的調水殺蟲治病的魚藥產品層出不窮,如何選擇魚藥也是困擾養殖戶的又一難題。因此,養殖戶還應該多了解一些藥理藥性,理性選擇,不要輕易上當受騙。
參考文獻:
[1].郭曉峰.草魚出血病的綜合防治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3,5(05):236.
[2].尹倫甫,黃華偉.花白鰱出血病的常用防治藥物及新產品研製(J).科學養養魚.2009,12:76.
[3].周煒.花白鰱出血病的防治(J).漁業致富指南.2012,11:67-68.
[4].戰文斌.魚類病害(M).水產動物病害學. 2014,1:9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