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類出血病主要分為細菌性出血病和病毒性出血病,其中細菌性出血病在發生頻率和危害程度方面都遠遠高於病毒性出血病(如草魚呼腸孤病毒出血病等),所以這裡主要介紹淡水魚類細菌性出血病的情況。
淡水魚類細菌性出血病又稱為細菌性敗血症和暴發性出血病等,是我國淡水養殖危害種類最多、流行地區最廣、流行季節最長、造成損失最大的一種急性傳染病。
鯉魚、鯽魚、魴魚、鰱魚、鱅魚、草魚、黃鱔等多種淡水魚類深受其害,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流行此病。
流行季節從2月底至11月底,水溫在9~36°C ,尤以水溫在28C左右發病最為嚴重。
據調查表明,發病率為60%~ 100%,死亡率為10%~80%,發病嚴重的可達100% .因此該病造成的經濟損失十分嚴重。
細菌性出血病的主要症狀為:患病早期,從外觀觀察,病魚的口腔腹部鰓蓋、眼眶、鰭及魚體兩側呈輕度充血症狀,剖開腹腔,腸道內尚見少量食物;
隨著病情的發展,上述體表充血現象加劇,肌肉呈現充血症狀,眼眶周圍充血。
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紅腫,剖開腹腔明顯可見由於內臟器官(肝、脾、腎等)受到損害導致腹腔內積有黃色或紅色腹水,肝、脾、腎腫大,腸壁充血。
腸內充氣且無食物,鰓灰白顯示貧血,有時呈紫色且腫脹,嚴重時鰓絲末端腐爛。該病症狀表現多樣化,有時甚至肉眼看不出明顯症狀就死亡,是超急性感染。
淡水魚類細菌性出血病的病原菌是活的生物體,可以傳播,其過程是病原體從魚體或其他攜帶者中排出。
經一定途徑侵人易感魚體而形成新的感染,並在環境因子影響下,在易感魚體中不斷發生和傳播的過程。
在這一傳播流行過程中,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魚體三個環節。為有效預防和控制淡水魚細菌性出血病的發生和蔓延。
應做好3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防疫工作,管理好傳染源(包括病魚和病菌攜帶者);
二是切斷病菌傳播途徑,保持健康的水質和底質環境;
三是採取健康的養殖方式,保持養殖魚類體質健康。
對淡水魚類細菌性出血病的發生構成影響的因子非常複雜,以下僅把主要的影響因子作一介紹,以期有針對性地預防和控制細菊性出血病的發生。
(1)水環境
在一般情況下,魚類疾病是否發生,取決於病原、魚抗應激能力和水環境因素等三方面,這三者是密切關聯、相互制約的。
水是魚類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如果水質惡化,使其長期生活在惡劣環境中,會導致魚健康狀況下降,機體免疫系統紊亂,病原會乘虛而人。
因此,水質患化是誘發魚類患出血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影響水環境以致暴發魚細菌性出血病的因素有:
氨中毒。氨氮達到0.1~0.3毫克/升已經是使魚產生應激的水平。出現氛中毒後,在魚類血液中氨氣會與氧原子在血紅蛋白上進行競爭抑制。
從而造成組織缺氧,同時,血液中分子氨含量增高,魚類可能出現神經中毒症狀,嚴重者因缺氧死亡。
亞硝酸中毒。水中亞硝酸根濃度達到0.1毫克/開,即可引發亞硝酸中毒症。在魚類血液中亞硝酸鹽可促使血紅蛋白轉化為高鐵血紅蛋白。
高鐵血紅蛋白不能與氧氣結合,從而使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下降,一般稱之為「褐血病」。
微囊藻「水華」。魚池進人高溫季節後,微囊藻為主的有害藻類容易滋生泛濫,微囊藻死後,蛋白質分解產生羥胺、硫化氫等有毒物質。
影響了水質和魚類正常生長。微囊藻大量產生的條件主要有2個:一是連續晴熱高溫氣候; 二是水體呈鹼性(pH值8.8~10),造成水體含氮量高而缺磷。
魚類低溶氧症候群。低溶氧症候群起源於水體缺氧,但它是指因水體溶氧量的降低,隨之而產生的游離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
pH值的降低、亞硝酸根離子增加和各種其他因子與低溶氧相互作用的綜合情況。
在魚類受到低溶氧症候群應激時,魚類對氧氣的需求量增加,隨著魚類氧氣消耗量的增加,產生二氧化碳的量也增加,使得魚類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下降。
魚類處於低氧症候群環境條件下,生長減弱,組織受損或壞死,對傳染性疾病的敏感性增強。
低氧症候群一般是由於光合作用不充足、浮遊生物大量死亡或水體上下不對流等因素引起的。
(2)飼料
在養殖魚類生長的過程中,有3個因素是至關重要的:,魚種質量、水環境和飼料,其中飼料質量對魚類生長和維持機體健康是極為重要的限制因子。
近年來,我國水產飼料工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正日趨走向成熟,但也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因素。
這些因素不但直接影響魚類的生長,而且也可能構成魚類發病的誘因。
這些因素主要有:
個別廠家使用過期、黴變或氧化脂質的飼料原料,這類原料經分解所產生的醛酮、酸等物質,具有很強的毒性,從而損害魚類肝組織,造成瀰漫性脂肪變性及其他病變,影響肝臟功能和引發肝病。
個別飼料生產廠家在飼料中添加了過量激素或禁用促生長劑(如喹乙醇、甲基睪丸素等),並已發展到濫用的趨勢。
激素可以提高蛋白質同化作用、提高生長速度、降低餌料係數,但使用激素會帶來很多毒副作用,如養殖戶普遍反映的肉質鬆散、出血病、不耐運輸和越冬死亡等問題。
短期內添加激素魚體雖無明顯症狀,但長時間的蓄積則會發生中毒等一系列反應,如喹乙醇引起的出血病幾乎無法根治。
維生素缺乏症。維生素在魚類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免疫繁殖等生命活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多數維生素在魚體內不能合成或不能足量合成,需要從飼料中獲得。隨著水產養殖集約化程度的提高,魚類的養殖環境趨於變差。
對魚類可能的應激會增強,使魚類對疾病的易感性和傳染性加強。因此,維生素的功能就不僅僅是滿足魚類的生長需要。
而應具有抗應激和促進免疫的功能,且飼料中的維生索含量與飼料係數是成反比的,飼料係數越低,則要求飼料中的維生素的含量越高。
由於水產飼料在加工、儲存和投餵等過程中維生素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水產飼料生產廠家在飼料加工的混料階段,就應加入強化數量的維生素,以有效避免魚類維生缺乏症的發生,提高魚類的免疫和抗應激能力。
(3)藥物或重金屬
有些藥物或重金屬中毒也會成為魚類出血病的誘因。這些藥物進人血液後並不影響紅細胞本身,而是影響血管的功能,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
導致滲血或出血,或引起血管壁彈性下降,血管脆性增加,硬化易破裂。可引起魚類血管通透性及彈性變化的礦物質有:硒、鉻、砷、銅、釩。
藥物正常使用可起到良好療效,過量使用時,不僅會產生耐藥性,還可能發生中毒反應。
許多藥物中毒病都可引起血管壁變性血管通透性增強。如氯黴索中毒,可抑制腸道細菌而影響維生素K的合成,使血漿凝血酶原降低,引起出血。
磺胺中毒,可抑制骨髓生長。白細胞、粒細胞及血小板鹼少,凝血酶原減少血管脆性增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