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綜合加工期待突破
我國是世界上水產品產量*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惟一養殖量超過捕撈量的國家。但長期以來,淡水魚加工非常薄弱,制約了淡水養殖業的發展。隨著優質淡水魚的引進和繁育,淡水魚的產量還會進一步擴大。可以預見,如果不擴大淡水魚的加工利用渠道,淡水魚價格在目前走低的情況下還會進一步下滑。
淡水魚魚肉的利用由淡水魚和海水魚肌肉各種成分的分析結果看,兩者差別並不明顯,也就是說單從營養功能看,淡水魚取代海水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一般淡水魚魚片佔魚體總重的50%左右,是目前利用率*、利用價值*的部分。
淡水魚冷凍魚糜和魚糜製品我國的科研生產單位以及國際合作機構對淡水魚冷凍魚糜和魚糜製品加工進行了大量的工作。通過多年的研究,完成了對相當於中國淡水魚產量80%以上的7種淡水魚魚糜的品質評定。得出的結果是:淡水魚和海產魚一樣,不同魚種的魚糜具有不同的凝膠特性,但總體來看,產量較高的鏈魚、青魚、草魚以及產量略低的羅非魚完全適合用作冷凍魚糜的原料。由淡水魚生產冷凍魚糜或魚糜製品的基本工藝為:原料魚———預處理———採肉———漂洗———脫水———精濾———絞肉———擂潰———成型———凝膠化———加熱———包裝———速凍———成品。首先將原料魚進行清洗,以去除表面汙漬,然後去頭去內臟並再次用清水洗去血汙。利用採肉機進行採肉,一般對淡水魚採肉率不應太高,魚糜的各項凝膠特性一般與採肉率成反相關。
採下的魚肉用漂洗液進行漂洗,去除大部分的水溶解蛋白,脫水、精濾後利用擂潰機擂潰,我國也有採用斬拌機進行擂潰的廠家,對魚糜製品的凝膠性能影響不大。建議採用真空擂潰機或真空斬拌機,這樣得到的產品質地均勻,不含有大的氣泡,在後期保存過程中也比較穩定,不容易發生變色、變味現象。在整個工藝中,魚糜製品的凝膠化是*為重要的步驟,現在一般採用兩段加熱法,即首先在較低的溫度放置較長的時間,然後高溫定型熟化。魚糜製品在原料選用上受魚的種類、形體大小、組織結構的影響較小,不同種類、不同大小的魚可以相互搭配使用。以魚糜為原料生產附加值較高的仿真蟹腿肉、仿真蝦在國際市場有很大的銷售市場,也是目前魚糜製品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休閒食品的開發淡水魚魚肉可以開發成多種休閒食品,如魚鬆、魚柳、魚片等製品。以淡水魚加工休閒食品(魚粒)的簡單工藝為:淡水原料魚———採肉———蒸煮———脫水———添加輔助原料———拌炒———壓模成型———烘烤———冷卻———包裝———殺菌———成品。魚粒食品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美味休閒食品,目前在港澳地區和東南亞都有很大的銷售市場。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閒食品的消費量也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控制添加輔料的成分,加入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加工成強化食品或保健食品,特別是針對兒童營養失衡、少兒肥胖等現象開發的食品,預計會有很大的發展。淡水魚休閒食品除魚粒外還有魚鬆、魚柳、烤魚片、魚卷、魚肉串等產品。
製備魚肉濃縮蛋白由於魚肉蛋白本身是一種優良的蛋白質資源,在人體中的利用率高於一般的植物蛋白、畜產蛋白等,因此利用淡水魚為原料生產濃縮魚蛋白或魚蛋白膚,作為蛋白強化劑或風味料的填充劑都有比較好的應用效果。濃縮魚蛋白在我國研究已經比較多,有溶劑提取法、酶法、酸鹼水解法等。由於有機溶劑提取法多存在有機溶劑的殘留或回收成本問題,現在已經很少使用。同樣,酸鹼水解法除製備飼料魚蛋白外,應用的也不是很多,現在應用和研究較多的露水解法的一般工藝為:原料魚———預處理———採肉———絞碎———酶水解———滅醇———脫酸脫苦———濃縮———乾燥———冷卻———稱量———包裝———成品。在酶水解法製備魚肉濃縮蛋白的過程中,酶的種類、用量、酶水解的作用條件等都會影響產品的口感和色澤,由於水解中,硫水性胺基酸的暴露,苦味肋的產生,會使產品有一定的苦味。據報導苦味肋的產生與水解度有較大的關係。如何控制苦味肋的產生,如何掩蓋苦味都是科研院所現在研究的課題。
魚頭和魚骨的利用淡水魚的魚頭比較大,往往佔到魚體總重量的24%~34%,因此魚頭的處理不單單關係到產品的價格,也會對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雖然淡水魚的魚肉口感往往比海水魚要差,但魚頭則有比較好的風味。市場上某些淡水魚魚頭的價格比魚肉的價格還高。淡水魚魚頭作為營養滋補品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素有「一個魚頭三錢參」的說法。首先魚頭中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和EN、DHA,這兩類物質對兒童大腦的發育以及預防老年人的反應遲鈍都有顯著的療效。以青魚的魚頭來講,其粗脂肪中EPA、DHA含量分別為6.37%和7.29%,而海水魚中的沙丁魚、金槍魚、鮭鱒魚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別為1.7%、1.3%、1.2%。
利用魚頭魚骨生產風味物質利用魚頭較好的風味,經過蒸煮、酶解、反應、過濾等工藝做成風味物質,可以直接作為調味料使用,也可以添加到醬油、雞精中做成複合調味品。其基本工藝為:原料魚頭洗淨去鰓———蛋白酶水解———洗滌———脫水———乾燥———魚骨粉高壓蒸煮———過濾———離心———濃縮乾燥———魚油———成品。該工藝是製備魚骨粉、魚頭風味料的一個基本工藝。同樣在製備魚頭水解液時也會產生水解臭和苦味肋,要通過調節蛋白酶的種類、酶的添加量、酶解的工藝條件、料液比等控制水解過程;在水解結束後,要通過一個調配過程,添加其他風味料、強化美拉得反應等手段使*後的產品口感風味協調;在濃縮乾燥過程中,為了減少風味物質在儲存過程的損失,增長產品的保質期,多採用微膠囊化的方法。
魚骨粉補鈣效用此魚骨粉指用淡水魚的中骨製備的魚骨粉。。上海水產品加工技術開發中心和上海市東海製藥廠對魚骨粉進行了動物實驗和孕婦臨床實驗,證明本產品對補充人體鈣質的活性是很高的,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魚鱗的加工利用魚製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會產生魚鱗、內臟等下腳料,這部分下腳料佔到魚體總重量的10%~15%。魚鱗在我國很久以前就有入藥的記錄,具有滋陰養血,降低血清總膽固酵和甘油三酸酯的功能,可以替代來源稀少的龜膠,有效率在95%以上。
膠原蛋白的提取膠原蛋白是魚鱗中含量*多的一種蛋白質,膠原蛋白的提取工藝為:魚鱗原料———清洗———酸處理———鹼處理———清洗———緩衝溶液抽提———分離———提純———乾燥———成品。首先將得到的原料魚鱗清洗乾淨,放入稀鹽酸溶液中浸泡,去除魚鱗中的無機離子,然後用弱鹼液浸泡中和。撈出後用清水洗滌至中性,用不同類型的膠原蛋白浸提液浸提(得到不同類型的膠原蛋白),浸泡完成後,經過純化,再低溫乾燥。如果產品用於化妝品或藥用填充劑,應注意乾燥的溫度,*採用凍幹的方法;如果作為滋補品或食品的添加成分,對乾燥的溫度要求可以放寬。有人研究胃蛋白酶可以使膠原蛋白的溶解性增加,但不對膠原蛋白起任何的水解作用,如果這個方法可行,可以代替長時間的鹼液處理。
魚鱗酵解液的製備魚鱗中的蛋白質經蛋白酶水解,製得的酶解液可用於調味品的生產和功能性食品添加劑,其基本工藝為:原料魚鱗———預處理———酸處理———清洗———加酶水解———滅酶———分離———濃縮———凝固———切片———乾燥———成品。加入不同類型的蛋白酶將魚鱗中的膠原蛋白大分子進行水解,得到聚合度較小的多膚類和游離的胺基酸。首先一些游離胺基酸和短膚本身具有拓味作用,水解液可以作為調味料的原料。其次在水解過程中還會產生具有特定功能的功能膚,已經有實驗證明,魚鱗蛋白水解液具有抗氧化和降低血壓、降低血液總膽固醇、抗衰老等功效。
淡水魚配合飼料投餵技術
在養魚生產中,飼料投餵技術的高低直接影響飼料的轉化率及養殖效果,因此,掌握運用好飼料的投餵技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直接關係到養殖的經濟效益。
一、投餵量的確定
飼料投餵技術,首先是確定投餵量,既要滿足魚生長的營養需求,又不能過量,過量投餵不僅造成飼料浪費,增加成本,且汙染水質,影響魚的正常生長。因此,飼料投餵量的確定是投餵技術中的重要環節。
1.日投餵量的確定:在生產中,確定日投餵量有兩種方法:飼料全年分配法和投餵率表法。①飼料全年分配法:首先按池塘或網箱等不同養殖方式估算全年淨產量,再確定所用飼料的飼料係數,估算出全年飼料總需要量,然後根據季節、水溫、水質與養殖對象的生長特點,逐月、逐旬甚至逐天的分配投飼量。②投餵率表法:即參考投餵率和池塘中魚的重量來確定日投餵量,(即日投餵量=池塘魚的重量×投餵率,池中魚的重量可通過抽樣計算獲得。)此外,還應根據魚的生長情況和各階段的營養需求,可在7日左右對日投餵量進行*調整,這樣才能較好滿足魚的生長需求。
2.次投餵量的確定:對一些搶食不快或馴化不好的養殖魚,一般用平均法確定每次的投餵量(即:每次投餵量=日投餵量÷日投餵次數)。馴化較好的魚攝食一般是先急速,後緩和,直到平靜;先水面,後水底;先大魚,後小魚;先中間,後周邊。每次投餵應注意觀察魚的攝食情況,當水面平靜,沒有明顯的搶食現象,80%的魚已經離去或在周邊漫遊沒有攝食慾望時,停止投喂,這就是所謂的「八成飽」,即養殖魚80%的飽食量,八成吃飽,兩成不很飽。用此法確定每次的投餵量比較實際,它有如下好處:(1)可靠性強。由於魚存量抽樣存在誤差,可造成日投餵量的計算誤差,如實際投餵量與日投餵量相差較大,可能是計算的投餵量不準確。(2)減少飼料損失。掌握好「八成飽」的投餵原則,不僅提高魚的食慾,且減少飼料損失,降低養殖成本。(3)提高飼料的消化吸收率。魚攝食過飽,飼料營養成份的吸收率低,消化不徹底。若投餵量太少,魚會因飢餓而不停覓食,影響魚的生長。實踐證明「八成飽」時飼料營養成份的消化吸收率較好。
二、投餵量與水質理化因子的關係
影響魚攝食的因素很多,如光線弱強,人類活動等。但從水質理化環境分析,在水質環境良好的條件下,影響投餵量的主要因子是水溫和溶氧量。
1.水溫與投餵量:魚類是變溫水生動物,水溫是影響魚類能量代謝*主要的因素之一。在一定的水溫範圍內,魚類的能量代謝將隨水溫的升高而增大,超出這個範圍,其代謝又趨於下降,如鯉魚(50克~100克)的攝食率在15℃時為2.4%,20℃時為3.4%,25℃時為4.8%,30℃時為6.8%,所以,在掌握好基礎投餵率的前提下,日投餵量應根據水溫的變化情況加以增減。
2.溶氧量與投餵量:水體溶氧量的高低直接影響魚類的攝食量和消化吸收能力的大小。水中的溶氧含量高,魚類的攝食旺盛消化率高,生長快,飼料利用率也高;水中的溶氧含量低,魚類由於生理上的不適應,使攝食和消化率降低,並消耗較多的能量。因此生長緩慢,飼料率低下。據蘇聯學者B.符拉索夫測定溶氧與鯉魚飼料消耗的關係(見表1),可見魚類的攝食率隨水體中的溶氧量增加而增加。
三、投餵次數和投餵方法
1.投餵次數:投餵次數是指當日投飼確定以後,*之中分幾次來投喂。這同樣關係到飼料的利用率和魚類的生長。投餵過頻,飼料利用率低;投餵次數少,每次投餵量必然很大,飼料損失率也大。投餵次數主要取決於魚類的消化器官的發育特徵和攝食特徵環境條件。我國主要淡水養殖魚類,多屬鯉科魚類的「無胃魚」,攝食飼料由食道直接進入腸內消化,*容納的食物量遠不及肉食性有胃魚類。因此,對草魚、團頭魴、鯉魚、鯽魚等無胃魚,採取多次投喂,有助於提高消化吸收和提高飼料效率,一般每日投餵4次~5次,肉食性魚類對食物有較好的儲存能力,日投餵量應控制在2次~3次。同種魚類,魚苗階段投餵次數適當多些,魚種次之,成魚可適量少些;飼料的營養價值高可適當少些,營養價值低可適當多些;水溫和溶氧高時,可適當多些,反之則減少投餵或停止投喂。
2.投餵方式:配合飼料投餵一般有人工投餵和機械投餵兩種。一般人工投餵需控制投餵速度,投餵時要掌握兩頭慢中間快,即開始投餵時慢,當魚絕大多數已集中搶食時快速投喂,當魚攝食趨於緩和,大部分魚幾乎吃飽後要慢投,投餵時間一般不少於30分鐘,對於池塘養魚和網箱養魚人工投餵可以靈活掌握投餵量,能夠做到精心投喂,有利提高飼料效率,但費時、費工。大水面養殖*採用機械投喂,即自動投飼機投喂,這種方式可以定時、定量、定位,同時具有省時、省工等優點,但是,利用機械投飼機不易掌握攝食狀態,不能靈活控制投餵量。
給魚投餵飼料的目的是:為飼養魚類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的生長、*的產量提供必要的營養需求,並儘可能減少給環境帶來的廢物,為*的利潤支付合理的成本。飼料良好的營養質量和物理性質是養魚技術達到生產和經濟目標的關鍵。
用於養魚的飼料質量須滿足下列條件:
1.飼料必須製成顆粒狀或浮性的或沉性的。
2.只能採用符合營養質量和物理性質的顆粒飼料。
3.採用的飼料必須營養完全,包括完全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預混料,以及補充的維生素C和油脂。
4.飼料的蛋白質含量一般在32—36%。蛋白質含量高的飼料價格較貴,但這是值得開支的,尤其是當魚的平均體重為≥50克時。
5.飼料的質量會隨著存放時間的延長而降低。飼料應該在製造後6周內用完,因為存放時間過久,其維生素和其它營養物質會損失,並會受到黴菌和其它微生物的破壞。
池塘魚飼料的投餵
1.池塘魚類投餵飼料的目標是將符合質量要求的飼料以規定的數量和投餵次數投餵魚類,從而取得*的生產效果和效益。
2.為使魚類的生長和飼料係數之間平衡,每次投餵和每天投餵的*適飼料量應為魚的飽食量的90%左右;如果投飼量只有飽食量的80%,其飼料係數會比較低,但生長比較慢;如果投飼量達到*的飽食量,生長會好但飼料係數會比較大;如果投飼量超過魚類*的飽食量,就會汙染水質,增加水質管理和無用飼料的開支。
池塘中魚類攝食飼料的數量主要與水溫和魚的平均體重有關。
投飼料的方法很多,但以下是一些建議的基本原則:
a.開始投餵(*初幾天)以3%的投飼率投餵(魚體重的3%),當魚能積極攝食後,魚會在2—5分鐘內吃完。
b.有些魚類,如溝鯰,平時通常在晚間攝食,應該訓練它們在白天攝食。投料的時間*在上午8:00到下午4:00,或黎明後2小時至黃昏前2小時。
c.每天投餵二次或多次一般是沒有必要的,但將每天的投料量分成2—3份,間隔6—8小時餵*,在某種情況下會使魚生長快些,飼料係數會低些,對個體較小的魚和羅非魚及鯉魚尤其如此。
d.應該嚴格避免過量投飼,過量投飼的標誌是在投飼後10分鐘以上,還剩餘的飼料未被魚吃完。當池塘中魚類的現存量接近魚載量時,過量投飼的問題尤應加以重視。
e.每次投飼應將分配好的飼料量全部立即投入,不能分成小批量用手撒的方法一把一把地在幾分鐘內投完。
f.每天投餵魚類的飼料量是有限的,因為代謝廢物所造成的汙染會對水質造成不良的影響。
飼料的購買和貯藏
每次購買的飼料,應以能滿足4—6周的需要量為好。飼料應該貯藏在乾燥、通風、避光和陰涼的倉庫中,能防止動物和昆蟲的侵擾。
飼料係數
飼料係數是有飼料的營養物質生產魚的效率的一種評定標準。它常受幾種因子的影響,這些因子包括飼料的質量、飼料的用量、魚的種類、魚體的大小和水質。
投餵尼羅羅非魚、溝鯰和鯉魚的高質量顆粒飼料,從15克養至500克,體重每增加1.0kg,其飼料用量應1.2kg—1.7kg。當魚長到較大規格時,其飼料係數會增大。
飼料和投飼方面其他需要考慮的問題
營養(飼料)是養魚管理中自始至終需要加以注意的重要因子,飼料的質量不能掉以輕心。在購買和操作飼料時要特別加以注意,因為飼料和投飼的開支是養魚生產成本中*的一筆支出。魚類的攝食行為是魚類健康狀況的標誌。如果魚類攝食積極,說明魚類的健康狀況良好,反之,說明健康狀況較差。
建議不使用自動投餌機,因為這要額外的設備開支,通常使用它們時飼料係數也會較高。養魚者應該經常觀察魚類的狀況,魚類攝食行為和水環境的總體狀況,至少每天*。每次投餵魚的飼料量應該稱重,並記錄下來。如果給魚吃的飼料量難以每天稱重,那麼可以用容量法(由體積與重量的換算關係確定)來估計飼料量,但每當飼料的品牌和類型更換時,應重新確定
飼料的容量與重量的關係。
沉性顆粒飼料比浮性顆粒飼料的價格便宜,可以用於池塘養魚。但浮性顆粒飼料較好,因為使用浮性顆粒飼料不易造成浪費,還便於養殖者直接觀察到魚的攝食行為和其它情況。
如果飼料價格的高低直接關係到飼料質量的高低,那麼用低價格的飼料養成一季魚的開支會比高價格的開支要多。調整飼料與養魚的生產性能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係不能單從飼料的價格方面加以考慮。
淡水魚疾病防治:彎體病
彎體病(畸形病)
【病因】這種病大多發生於新開魚塘中的魚苗和魚種。其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1)由於池水中含有重金屬鹽類,刺激魚的神經和肌肉收縮所致。土壤中的重金屬鹽類含量雖然微小,但很普遍,久經養魚的魚塘,其金屬鹽類大部分已溶解,含量極微,一般不會引起彎體。但新開塘就容易引起此病。
(2)缺乏某種營養物質,如鈣和維生素C等而產生畸形。有時因寄生蟲寄生(如黏孢子蟲等)也會得此病。
(3)胚胎發育時受外界環境或魚苗階段受機械損傷,都會促使魚體彎曲變形。
【症狀】病魚身體變曲,呈「S」形,有時身體彎曲成2-3個屈曲,有時只是尾部彎曲,鰓蓋凹陷或嘴部上下顎和鰭條等都出現畸形。病魚發育緩慢、消瘦,嚴重時引起死亡。
【診斷】診斷此病是先確定有否復口吸蟲及黏孢子蟲寄生眼球及腦部。如排除以上兩個因子再分析魚池水質情況及飼料情況可以確診。
【流行情況】彎體病在江蘇、浙江、湖北、山東、福建等地區新建的養魚場都曾有出現,主要危害魚苗和魚種。草魚、鰱、鱅魚和鯉魚都可以發生此病。
【防治方法】
(1)新開魚塘,*先養1-2年成魚,以後再放養魚苗或魚種,因為成魚一般不患此病。
(2)發病的魚塘要經常換水,改良水質。同時要投餵營養豐富的飼料。
淡水魚冬季暫養效益高
由於淡水養殖是春放冬捕,往往導致冬季淡水魚市場飽和,而春夏季淡水魚上市較少,造成市場供應淡旺不均。實踐證明,進行淡水魚暫養,既可調節市場,又能提高經濟效益,一舉多得。淡水魚暫養技術如下: 暫養魚選擇:暫養魚*是冬季滯銷、春夏季暢銷、且耐低溫貯養的品種,如銀鯽、鰱、鱅魚是比較合適的品種。這些魚不僅耐低溫貯養,而且在暫養期間還能增重。暫養魚的規格*是接近上市的規格,一般為:銀鯽每尾100-150克,鰱、鱅魚每尾400克左右,鯿魚每尾150-250克,經過暫養增重,這些魚都能達到市場暢銷的規格。 暫養魚下池:可利用冬閒魚種池作暫養池。暫養池清整後,施一定量的基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水池施入人畜糞500-1000千克,以培養浮遊生物,供暫養魚攝食和冬季光合作用造氧。暫養魚下池前,應用3%--5%。食鹽水藥浴5-20分鐘。暫養密度控制在每667平方米水面200-300千克。暫養期飼管:暫養期間,前期水溫尚高,要適當投餵一些蛋白質、脂肪含量較高的商品飼料,以增魚體內營養積累。當水溫低於5°C時,管理的重點是保水,增加池水溶氧,防止結冰後水位下降過多,造成缺氧和魚凍暈、凍死。天氣晴好、溫度高時隔幾天餵*飼料。開春以後,天氣漸暖,即進入正常投餌量隨水溫增高而逐漸增加,一般佔存塘魚體重的5%--10%。整個暫養期間要預防水黴病、寄生蟲病等病害。
淡水魚白皮病的防治技術
白皮病又叫白尾病,為鰱、鱅魚的主要病害之一,草、青魚也有發生。此病發生在飼養20-30天,鰱、鱅魚苗及夏花階段,當年草魚有時也可發現。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齡及2齡以上的成魚偶然可以發現。病情較短,病勢兇猛,死亡率很高,發病後,2-3天就會造成大批死亡。
病原:黃惟灝(1981)提出白皮病的病原菌是魚害黏球菌,並在試驗體表完整的情況下,經過該菌液浸泡或浸養感染,均呈現出與自然發病魚相同的症狀。
王德銘等(1963)分離到白皮病的病原失白皮極毛桿菌,屬假單胞菌種,大小為0.8微米×0.4微米,多數2個相連,極端單鞭毛或雙鞭毛,有動力;無芽胞,無莢膜;革蘭氏陰性桿菌。
流行情況:此病廣泛流行於我國各地魚苗、苗種池,每年6-8月為流行季節,尤其夏花分塘後,因操作不慎,碰傷魚體,或體表有大量車輪蟲等原生動物寄生使魚體受傷時,病原菌乘機而入,暴發流行。本病的病原體廣泛存在於淡水水體中,由於水質汙染,不注意施用了沒有充分發酵的糞肥,病原菌更易滋生和繁殖,魚體容易傳染生病。一般死亡率在20%-30%,*死亡率可達45%以上。
症狀及病理變化: 發病初期尾柄處發白,隨著病情發展迅速擴展蔓延,以致白背鰭基部後面體表全部發白。嚴重的病魚,尾鰭爛掉或殘缺不全。病魚的頭部向下,尾部向上,與水面垂直,時而作掙扎遊動,時而懸掛於水中,不久病魚即死亡。
診斷 根據症狀掌握要點診斷:①背鰭以後至尾柄部分皮膚變白,鏡檢有大量桿菌存在。鰭條,皮膚無充血,發紅現象;②主要流行在鰱、鱅魚的夏花魚苗魚種中。
防治方法:
(1)預防措施
①同細菌性爛鰓病的防治。
②捕撈、運輸、放養時儘量避免魚體受傷,發現體表有寄生蟲要及時殺滅。
③夏花應及時分塘,在分塘前在池水中做好預處理。
(2)藥物治療
①同細菌性爛鰓病的治療。
②全池遍灑漂白粉,全池潑灑的池水為1毫克/升-1.5毫克/升。
③全池遍灑二氧化氯,全池潑灑的池水為0.1毫克/升-0.2毫克/升。
④還可用二氧化氯濃度為20毫克/升一40毫克/升浸浴5-10分鐘。
⑤還可用黃芩細磨成粉末拌餌投喂,魚體計算投餵2克/千克,連服用4-6天。
淡水魚嗜子宮線蟲病的防治
嗜子宮線蟲病又稱紅線蟲病,是由嗜子宮線蟲寄生引起的疾病。
(一)病原
嗜子宮線蟲。在淡水魚上寄生的常見種類有:嗜子宮線蟲寄生於鯉、紅鯉、鯽,雌蟲寄生在鱗囊內,雄蟲寄生在腹腔及鰾。鯽嗜子宮線蟲,雌蟲寄生在鯽魚的尾鰭。藤本嗜子宮線蟲,雌蟲寄生在烏鱧、斑鱧的背鰭、臀鰭和尾鰭。
現以鯉嗜子線蟲為例,雌蟲長10-13.5釐米,血紅色,稱「紅線蟲」,體表有大量隆起物,沒有唇片和頭乳突;食道細長,前端膨大成肌肉球,有發達的食道腺;肛門和陰門都萎縮,卵巢2個,位於蟲體兩端,成熟時體內大部分被粗大的子宮所佔,子宮裡充滿卵和幼蟲。雄蟲體長3.5-4.1毫米,體表光滑,透明無色;尾端膨大,有2個半圓形的尾葉,2根細長針形交接刺,引刺帶中部呈槍託狀,包住交接刺,引刺帶僅有交接刺長的1/4至1/3。胎生,成熟的雌蟲鑽破宿主的皮膚,鑽出部分泡在水中,由於滲透壓的關係,蟲體不久就漲破,子宮也隨即破裂,幼蟲便進入水中,被中間宿主薩氏中鏢水蚤等吞食,幼蟲在體腔中發育,鯉吞食陽性水蚤而感染,幼蟲鑽到鯉體腔中發育,雌蟲移到鱗下發育成熟。
(二)流行情況
主要危害l齡以上的鯉,鯽,全國各地都有發生。親鯉因此病影響性腺發育,往往不能成熟產卵。長江流域一帶一般於冬季,蟲體在鱗片下出現,但因蟲體較小又不甚活動,所以不易被發現;到了春季水溫轉暖之後,蟲體生長加速,從而使魚致病。在6月份之後,雌蟲完成繁殖,魚體表就不再有蟲了。黑龍江大龍虎泡的鯽魚*感染,*多的1條魚上有27條雌蟲寄生,常繼發細菌病而死亡。
(三)症狀
患病鯉、鯽的鱗片因蟲體寄生而豎起,寄生部位發炎、充血,並常繼發細菌、水黴感染,加重病情。蟲體寄生處的鱗片呈現紅紫色不規則的花紋,掀起鱗片即可看見盤曲的紅色線蟲。患病烏鱧、鯽魚的鰭上可見紅色線蟲彎曲地鑽在鰭膜間,這種情況對魚的危害較小些。
(四)診斷
根據症狀及流行情況即可作出診斷。但要注意,少量嗜子宮線蟲寄生時不會引起魚死亡。
(五)預防措施
(1)徹底清塘,消滅池中的幼蟲及中間宿主。
(2)不到疫區去購魚種。
(六)治療方法
全池遍灑晶體敵百蟲,每立方米水體放藥0.5-0.7克;同時在病灶處塗碘酒或l%高錳酸鉀水溶液。注意塗藥時應將魚的頭部高於尾部,以防藥液淌入鰓。也可用2%-2.5%的食鹽水藥浴病魚。
淡水魚鐮刀菌病的防治
鐮刀菌病是由鐮刀菌寄生在加州鱸魚等淡水魚上,引起發炎、潰爛的疾病。
(一)病原
鐮刀菌屬半知菌類。寄生在加州鱸上的鐮刀菌是鐮狀鐮刀菌,菌絲為分枝、分隔的多細胞菌絲,直徑為2.5-5.2微米;具大型分生孢子,彎曲呈紡錘形或鐮刀形,在氣生菌絲的側生單小梗上長出大分生孢子,少數長出2個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呈橢圓形或棍棒形;原垣孢子在菌絲中間或頂端,單生或串生,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在馬鈴薯蔗糖瓊脂(PSA)培養基上呈棉絮狀菌絲,顏色由白色變為淡褐色,培養基的顏色變為黑褐色。在PDA培養基上,菌絲由白色變為黃色,培養基也變為黃褐色。在馬鈴薯塊上,菌絲由白色變為黃綠色,3天長滿菌絲,14天產生大量成串厚垣孢子。在米飯培養基上,菌絲由白色變為粉紅色,直至褐色,3天菌絲長2-2.5釐米。在含氯化鈉0-13%的培養基上均生長,含氯化鈉1%-3%*,氯化鈉大於14%則不生長。pH小於1.98不生長;pH2.57-3.85可以生長,但生長極差,不產生分生孢子;pH5.47-9.86生長良好。
(二)流行情況
鐮刀菌在土壤、淡水和海水中廣泛存在,可危及植物、低等動物直到哺乳動物,甚至人類都可被感染患病,引起大量死亡;同時,鐮刀菌產生的色素中含有毒物質,人或牛、羊吃後,往往引起中毒。鐮刀菌病在世界各國都有發生。
鐮刀菌病對淡水魚類的危害,目前知道主要是危害加州鱸,嚴重時可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當並發細菌病及固著類纖毛蟲病時,危害就更嚴重。網箱養殖及越冬池中高密度養殖時,鐮刀菌病更易發生,這與魚類容易受傷等有關。
(三)症狀
病魚的頭部、背部、背鰭及尾部的表皮開始充血發炎,接著發生潰爛,長出大量細小的絲狀物,形似水黴狀;此時常並發細菌及固著類纖毛蟲感染,更加速病情惡化,嚴重時病魚潰爛處的骨骼外露而死亡。鐮刀菌毒素的粗提物,在每升水中含5克時,加州鱸的魚苗在72小時內全部死亡;在每升水中含10克時,海鯉魚的魚苗在24小時內全部死亡,百花鯽魚也顯毒性。
(四)診斷
根據症狀,並用顯微鏡檢查,發現病灶處有大量鐮刀菌寄生,即可作出診斷。同時要注意,是否並發細菌及固著類纖毛蟲病,因治療方法不同。
(五)防治方法
1. 徹底清塘。
2.嚴格執行檢疫制度。
3.加強飼養管理,保持優良水質,將魚養健壯。
4. 嚴防魚體受傷。萬一魚體受傷後,應全池外潑水產保護神,每立方米水體放0.1-0.2毫升水產保護神。
5.疾病早期,可全池外潑下列任一種藥:
(1)全池外潑亞甲基藍,每立方米水中放藥1-2克。
(2)全池外潑多菌靈,每立方米水體放藥10克。
淡水魚簇管蟲病的防治
簇管蟲病是由簇管蟲寄生在多種淡水魚的鰓上引起的疾病。
(一)病原
武昌簇管蟲屬纖毛蟲類。蟲體扁平,長紡錘形或不規則形,後端延長成彎鉤狀,稱小臂。簇管蟲常與東方杯體蟲在一起,並以小臂握住東方杯體蟲的柄狀延長部分。蟲體有1-6束吸管,分布在體前和兩側;每束吸管多的可達40條,管的末端稍膨大;大核長棒形,小核球形,一般在大核中部側面;伸縮泡2個;胞質裡有許多大小、形狀不一的粒體,可能是食物粒;蟲體大小為78-129微米×31-48微米。
(二)流行情況
該病全國各地都有發生,危害多種淡水魚的魚苗、魚種,一般感染率和感染強度都不高,只有當大量蟲體寄生在魚苗、魚種的鰓上時,才會引起病魚死亡。
(三)症狀
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只有當疾病嚴重時,才會引起病魚的鰓上黏液增多,呼吸困難,病魚遊動緩慢,不攝食而死。
(四)診斷
因該病沒有特殊症狀,蟲體又較小,用肉眼看不見,因此必須用顯微鏡檢查,進行診斷。注意,當只有少量簇管蟲寄生時,不會引起魚死亡,應進一步檢查魚死亡的真正原因。
(五)預防措施
1.徹底清塘。
2.加強飼養管理,保持優良水質,提高魚體抵抗力。
3.魚种放養前,採取下列任一種藥液進行藥浴:
(1)每立方米水體放硫酸銅8-10克,藥浴10-30分鐘。
(2)每立方米水體放硫酸銅5.7-7.15克和硫酸亞鐵2.3-2.85克,藥浴10-30分鐘。
(3)每立方米水體放高錳酸鉀10-20克,藥浴10-30分鐘。
(六)治療方法
1.全池遍灑硫酸銅或螯合銅,每立方米水體放藥0.7克左右。
2.全池遍灑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每立方米水體放硫酸銅0.36-0.5克和硫酸亞鐵0.14-0.2克。
用藥物預防和治療時的注意事項同隱鞭蟲病。
淡水魚醉菌病的預防措施
魚醉菌病是由魚醉菌寄生在虹鱒、紅點鮭、鰤魚等80多種海、淡水魚類的各種器官組織內形成大小不同、密密麻麻的灰白色結節,引起病魚大批死亡的一種疾病。
(一)病原
霍氏魚醉菌,屬藻菌綱,分類位置尚未明確。在魚組織內看到的主要有二種形態,一般為球形合胞體(又稱多核球狀體),直徑從數微米至200微米,由無結構或層狀的膜包圍,內部有幾十至幾百個小的圓形核和含有高碘酸席夫氏反應陽性的許多顆粒狀的原生質,*外面有宿主形成的結締組織膜包圍,形成白色胞囊;另一種是胞囊破裂後,合胞體伸出粗而短、有時有分枝的菌絲狀物,細胞漿移至菌絲狀體的前端,形成許多球狀的內生孢子。
霍氏魚醉菌的生活史:病魚死後,體內的球形合胞體(1,11)的囊壁破,原漿團(3)逸出,或伸出菌絲狀體(2),在其前端膨大成原漿團;球形合胞體及原漿團被其他魚攝食後,在消化液的作用下,進行分裂(4、5),形成許多單核及雙核的變形蟲狀體(6、7);不久通過消化道黏膜進入血流(8、9),*後進入各器官組織,在那裡發育長大,核進行多次分裂,形成厚膜球形合胞體(9、10),並由宿主的結締組織包圍形成胞囊;胞囊破後,原漿團逸出(10、12),或原漿團分裂成幾個子細胞(10、13),或短的菌絲樣體伸出,胞漿移行至其前端,形成幾個子細胞,出現在菌絲體外(10、14),這些子細胞是變形蟲狀體,分散到附近的組織中,或隨血流移至其他部位,在那裡再發育成厚膜球形合胞體(10、11),因而即使只攝食少量病原體,在宿主體內也可形成很多胞囊。
(二)流行情況
感染方法,一種是通過攝食病魚或病魚的內臟而引起;另一為由魚直接攝取球形合胞體,或通過某種媒介(如蜇水蚤等)被魚攝入而引起。虹鱒、紅點鮭、各種熱帶魚、鰤、竹狹魚及野生海水魚,鱈、鮐、大西洋鯡等都會感染髮病。在歐洲、美洲、日本均有流行,可引起養殖魚類大批死亡,對野生魚類則嚴重影響資源。據說我國淡水養殖的鯪可能也患此病。
(三)症狀
隨寄生的部位不同,症狀也有所不同。霍氏醉菌可寄生在魚的肝臟、腎臟、脾臟、心臟、胃、腸、幽門垂、生殖腺、神經系統、鰓、骨骼肌、皮膚等處,寄生處均形成大小不同(1-4毫米)、密密麻麻的灰白色結節;疾病嚴重時,組織被病原體及增生的結締組織所取代,當病灶大時,病灶中心發生壞死。如主要侵襲神經系統,則病魚失去平衡,搖搖晃晃遊動(歐洲的虹鱒);魚醉菌侵襲肝臟,可引起肝臟腫大,比正常魚的肝大1.5-2.5倍,肝臟顏色變淡;魚醉菌侵襲腎臟,則腎臟腫大,腹腔內積有腹水,腹部膨大;魚醉菌侵襲生殖腺,則病魚會失去生殖能力;當皮膚上有大量寄生時,皮膚像砂紙樣,很粗糙。
(四)診斷
根據症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再用顯微鏡進行檢查,發現有大量霍氏魚醉菌寄生時,即可確診為患此病。
(五)預防措施
(1)不要用有魚醉菌寄生可能的生魚作飼料,必須煮熟後再投喂。
(2)加強檢疫制度,不從疫區運進魚飼養。
(3)魚池要進行徹底清塘。
(4)病魚必須全部捕起,煮熟後作為飼料。
(5)魚池及工具都要進行嚴格消毒。
淡水魚赤皮病的防治要點
赤皮病又稱擦皮瘟。由螢光假單胞菌感染,引起魚體兩側皮膚充血發炎、鱗片脫落的疾病。
(一)病原
螢光假單胞菌。短杆狀,兩端圓形,單個或兩個相連,有動力,極端1-3根鞭毛;無芽孢,革蘭氏陰性。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呈灰門色,半透明,24小時左右開始產生綠色或黃綠色的色素,瀰漫培養基;肉湯培養生長豐盛,均勻渾濁,微有絮狀沉澱,表面有光滑柔軟的層狀菌膜,一搖即散,24小時後,培養基表層產生色素;明膠穿刺24小時後杯狀液化,72小時後層面形液化,液化部分現色素;馬鈴薯培養中等生長、微凸、光滑、溼潤,菌落呈綠色,培養基2天呈綠色。兔血瓊脂β型溶血。
(二)流行情況
傳染源是被螢光假單胞菌汙染的水體、工具及帶菌魚。魚的體表完整無損時,病原菌無法侵入魚的皮膚;只有當魚因捕撈、運輸、放養。魚體受機械損傷,或凍傷,或體表被寄生蟲寄生而受損時,病原菌才能乘虛而入,引起發病。草魚、青魚、鯉、鯽、團頭魴等多種淡水魚均可患此病。在我國各養魚地區,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尤其是在捕撈、運輸後,及北方在越冬後,*易暴發流行。
(三)症狀
病魚體表出血發炎,鱗片脫落,尤其是魚體兩側及腹部*為明顯;鰭的基部或整個鰭充血,鰭的梢端腐爛,常爛去一段,鰭條間的軟組織也常被破壞,使鰭條呈掃帚狀,稱為「蛀鰭」;在體表病灶處常繼發水黴感染。有時魚的上、下頜及鰓蓋也充血發炎,鰓蓋內表面的皮膚常被腐蝕成一個圓形或不規則形的透明小窗,俗稱「開天窗」。
(四)診斷
根據症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確診需分離、鑑定病原菌。
(五)預防措施
(1)徹底清塘。
(2)選擇優質健壯魚種,魚種下塘前用每立方米水體放15-20克高錳酸鉀水溶液藥浴15-30分鐘。
(3)加強飼養管理,保持優良水質,嚴防魚體受傷;在北方越冬池應加深水深,以防魚體凍傷;投餵優質顆粒飼料,增強魚體抵抗力。
(4)發現魚體表有寄生蟲寄生,要及時將寄生蟲殺滅。
(5)發現魚體受傷後,應立即全池遍灑1-2次消毒藥。
(六)治療方法
疾病早期,全池外潑消毒藥1-3次,即可治癒;疾病嚴重時,則需同時內服藥飼。
1.外用藥 任選下列一種,外潑1-3次。
(1)漂白粉(含有效氯30%) 每立方米水體放l-1.2克。先將漂白粉溶於水,濾去殘渣後再全池均勻遍灑。
(2)漂粉精(含有效氯60%) 每立方米水體放0.5-0.6克。
(3)二氯異氰尿酸鈉(含有效氯60%) 每立方米水體放0.5-0.6克。
(4)三氯異氰尿酸(含有效氯85%) 每立方米水體放 0.4-0.5克。
(5)五倍子 每立方米水體放2-4克。先將五倍子磨碎後用開水浸泡。
(6)烏桕葉 每立方米水體放3.7克幹的烏桕葉(新鮮烏桕葉4千克折合1千克幹烏桕葉)。先將烏桕葉用20倍重量的2%石灰水浸泡過夜,再煮沸10分鐘,進行提效,然後連水帶渣全池遍灑。
(7)大黃 每立方米水體放2.5-3.7克。先將大黃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後,再連水帶渣進行全池均勻遍灑。
2.內服藥
(1)每千克飼料中加複方新諾明2-3克攪拌均勻後,製成水中穩定性好的顆粒藥飼投喂,連餵3-5天,每天上、下午各投餵1次。
(2)每千克飼料中加魚用腸炎靈(上海市三維製藥公司三維獸藥廠生產)3-4克拌飼,製成水中穩定性好的顆粒藥飼投喂,連餵3-6天,每天投餵2次。
(3)每千克飼料中加磺胺—6—甲氧嘧啶2-3克,拌勻後製成水中穩定性好的顆粒藥飼投喂,連餵4-6天,*天用藥量加倍。每天投餵1次。
當繁殖用親魚患赤皮病嚴重時,已停止攝食,應進行肌肉注射硫酸鏈黴素,每千克魚每次注射20毫克或治鱉靈Ⅱ號3毫升(江蘇省江都市獸藥廠生產),一般注射1次即可治癒;如在3天內尚未治癒,可以再注射1次。
淡水魚類暴發性出血病的控制技術
淡水魚類暴發性出血病又稱細菌性敗血症,是由嗜水氣單胞菌及溫和氣單胞菌引起。筆者根據多年的經驗,對暴發性出血病發病的一些特點及防治方法作了總結,供廣大養殖戶參考。
一、暴發性出血病的症狀
主要症狀是魚體各器官組織不同程度的出血或充血。外表症狀表現為病魚口腔、頭部、眼眶、鰓蓋表皮和鰭條基部充血,魚體兩側肌肉輕度充血,鰓淤血或蒼白,隨著病情的發展,病魚體表各部位充血加劇,眼球突出,口腔頰部和下頜充血發紅,肛門紅腫。內部症狀表現為腸道部分或全部充血發紅,呈空泡狀,很少有食物,腸或有輕度炎症或積水,腹部脹大,內有淡黃色液體(少數病魚有凍膠狀物),體腔有腹水或多或少。肝組織易碎呈糊狀,或呈粉紅色水腫,有時脾臟淤血呈紫黑色,膽囊呈棕褐色,膽汁清淡。
二、暴發性出血病發病特點
1.感染譜廣,幾乎遍及所有家魚。該病主要危害鯽、鯿、鰱、鱅、鯉、草魚及鯪、鱖等二齡魚類,其發病率達到 60%—*。部分三齡魚及當年魚也有發病,同齡各種規格的個體也有發病,一般大規格個體先於小規格個體死亡,但一般發病魚的體長集中在7.5—15.4釐米,體重18.0—125.0克之間,死魚順序一般為:白鯽—鯿魚—白鰱或河鯽—鱅魚—鯉魚。
2.流行範圍廣,遍及全國。本病尤以養魚發達地區如湖南、湖北、江蘇、浙江、上海、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地極為流行,對養魚生產造成極大損失。
3.流行季節長,為4—11月,南方省份也有在二月份出現病症,發病水溫為20—37℃,尤以25—30℃發病率*, 6—9月為發病高峰期。
4.死亡率高,可達80%以上,一般都可達50%以上,甚至*。
三、暴發性出血病的發病類型
根據各地調查,並按病情發展緩急程度、病程長短等特點,大致可將發病類型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三種。
急性發病魚池:發病急速,來勢兇猛,死亡嚴重,常在發病l~2天後,即暴發大批死亡,約經一周左右,池中白鯽、鯿魚多已死亡,高峰下降,兩天後停止,表現為毀滅性的打擊。該種類型多發生在白鯽放養密度較大,投餌較多、水質過肥或「老化」,池水透明度較小的池塘中。
慢性發病池:病情發展比較緩慢,發病死亡一般每天2~3尾、3~5尾不等,沒有明顯的死亡高峰期,但發病時間長,累計死亡量也很可觀。
亞急性發病池:此種類型發病池塘介於以上兩者之間,發病時間也較長,無明顯的死亡高峰,時多時少,不夠穩定。
四、暴發性出血病發病的生態及環境因素
經調查發病池都有以下的共同點:
1.發病池多數是老魚池。因這類池塘已多年不清塘,塘底淤泥普遍增厚,容易導致病原滋生、魚類缺氧。
2.較多的魚池年初放養時,魚種未經消毒,漁民預防魚病意識薄弱,對「以防為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3.食物較髒,魚類吃剩的殘渣未及時清除,食場不消毒。飼養管理不善,飼料不新鮮,投飼量忽多忽少。
4.水質:目前魚池放養密度高,施肥量也多,且投放大量未經發酵的有機物如禽畜糞肥等,造成相當部分發病魚池水質惡化,又不及時採取換水增氧,促進病原體滋生,引起魚類大批死亡。
5.氣候:氣候變化異常,可能引起水質突然改變,影響魚體健康,也可能是導致魚類發病原因之一。
6.寄生蟲:該病發生前,相當部分池塘有錨頭鰠、中華鰠病的流行,雖經治療好轉,但這可能成為疾病突然暴發的誘因之一。
7. 很多魚池本來死亡不多,動網後就發生大批死亡,因此,動網擦傷魚體是加劇病情惡化的因素。
五、暴發性出血病的主要控制技術
1.魚種入池前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池底淤泥過深時應及時清除,生產上常用且效果較好的為生石灰,它化水後,產生強鹼(氫氧化鈣),具有破壞細胞組織的強殺作用,能殺死野雜魚、蝌蚪、水生昆蟲、錐實螺、螞蝗、病菌、寄生蟲及其卵。
2.生產實踐證明,即使健康的魚也難免帶有病原體,因此清塘消毒過的池塘,若放養不經消毒處理的魚,仍會把病原帶入池塘。在魚體消毒前應認真做好病原的檢查,按病原的不同分別採用不同的藥物進行魚體消毒,一般採用藥浴法,用2%氯化鈉藥浴5分鐘或用二氧化氯0.5克/米³水體藥浴10--20分鐘或用10克/米³水體漂白粉加8克/米³水體硫酸銅藥浴10--20分鐘,可殺滅細菌和寄生蟲。
3.每隔10—15天全池潑灑二氯海因或溴氯海因0.2--0.3克/米³水體*。
4.環境改良方面,經常全池潑灑EM原露300--500毫升/畝、益水寧或保水寧500--800克/畝,以改善池塘水質,消除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淨化水質。
5.每10--15天於每千克飼料中添加複方恩諾沙星1.5-- 2克或強力克菌寧0.5克,內服2—3天,可有效預防出血病的發生。
6.發病魚池必須進行內外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首先進行水環境消毒,用溴氯海因或二氯海因全池潑灑,使池中藥物濃度為0.4—0.5克/米³水體,或全池潑灑二溴海因 0.3—0.4克/米³水體,病重時可隔日再使用*,消毒後隔二天全池再潑灑*有益微生物製劑,有利於保持有益菌的優勢,控制有害菌的生長。外用同時於每千克飼料中添加三黃粉5—6克或強力克菌寧0.5克製成藥餌,每天投餵*,連續4--5天為一療程,若病重可延長服藥期,直到康復。
淡水魚魚病的免疫預防方法
1.免疫預防的意義
魚生活的水體中,存在著很多病原微生物,魚能健康地在水中生活,是因為他們身體自身存在著若干防禦機制。當病原體入侵時,魚的機體能調動自身防禦力量,抑制和消滅入侵者,解除其帶來的毒害作用,修復病原體造成的損傷,這個全部過程叫做免疫。因此,免疫是一種保護性反應,魚體對病原體入侵感染的抵抗能力也就是免疫力。
人類疾病或畜禽疾病採用免疫的方法進行預防已很廣泛。免疫在魚病防治上的應用,對某些魚類也取得了可喜成績。特別在有價值的草魚和青魚,採取疫苗注射預防病毒性出血病是有效的方法。通過注射疫苗,可以使原來一般成活率只有20%-30%提高到80%以上。有關水產養殖單位採用該方法效果很好,值得全國推廣應用。
開展魚類免疫防治魚病的重要意義為:一是通過人工免疫以及對發病後有免疫力魚體的篩選,培育免疫品種和個體,使其對病原體產生不感染性,這是控制魚病發生的有效途徑之一;二是有效地預防大水面養殖魚類的流行疾病成為可能;三是用免疫方法控制魚病比用藥物方法防治魚病更為經濟,而更重要的是可減少某些化學藥物對水體環境的汙染;四是經常用藥物防治魚病,可能對某些藥物產生抗藥性,而用免疫方法防治魚病就無此弊端;五是魚體自動產生的特異性免疫,維持時間較長,而用藥物防治,往往有效期短。在建立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的生產操作過程中,能採用免疫方法預防疾病,這說明我國水產事業的發展在總體水平上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淡水魚類的護幼習性
許多魚類在產卵以後有護幼的習性。凡是具有護幼習性的魚類,大抵要築巢產卵。由於這些魚類每年產卵的數量比較少,少則數粒*多也僅數千粒。親體的護幼行為,對卵和幼魚的發育成活和避免被敵害獵食,都有積極的意義。在卵和魚苗附近護幼的親魚,不但要守護著卵或幼苗,驅趕侵犯的敵害,有的還要不斷清除巢內雜物,或激起水流,以保持巢中的良好環境。刺魚在產卵後,雌魚即離巢而去,而雄魚卻始終守護在魚巢近旁,驅趕接近魚巢的其它魚體,並不時清除巢內雜物,甚至把卵搬出巢外,進行巢內打掃和修繕。
烏鱧產卵後,卵子都浮在水草圍成的浮巢上,雌雄魚或僅雄魚潛伏在巢底或附近活動,驅趕前來吞食其卵的其它敵害。孵化後約3-4天的仔魚(全長11-13毫米)離巢成群遊動覓食時,幼魚只限於魚巢附近遊動,這時親魚的防禦活動更為加強,如有其它魚類或蛙等對幼苗侵襲,它們將全力以赴驅除敵害。當仔魚已長到體長1-3釐米,行動活潑,活動範圍也隨之擴大,此時親魚與之群集一起。到幼魚長到5-8釐米時,已經過了20天守護的幼魚,有了獨立生活能力,即開始散群,親魚才停止護幼。
鬥魚在產卵後,雌魚即行離開,由雄魚單獨護幼,它不斷在氣泡巢附近活動,驅趕要來吞食卵的雌魚,如果卵粒因振動或被風吹散下沉,雄魚隨時把卵銜回,放回氣泡巢中。仔魚孵化後,暫時附著在巢泡上,倘若有仔魚下沉,雄魚就把它拖回浮巢中去。這種保育工作一直維持到仔魚能自己覓食,才放它們離開浮巢自行生活。
黃顙魚也是雄魚守巢。雌魚產卵後即離窩覓食,只有雄魚浮在巢內,或在巢附近遊動,保護卵和仔魚,如有其它魚類遊近,即出巢驅逐,如有危及本身安全的情況,即離巢暫避,待平靜後再返回原巢守衛。直至7-8天後,仔魚能離巢自由遊泳和覓食時,雄魚才停止守護。在此期間,雄魚幾乎不攝食。有一種矛尾復鰕虎魚的護幼習性與黃顙魚相似,當產卵後,雌魚即離開,留下雄魚護卵,當仔魚孵出後,親魚便消瘦而死亡。
羅非魚都是挖巢生殖,產卵受精後,由雌或雄魚守衛。有些種類則把卵子銜在口腔內進行孵化,如莫三鼻給羅非魚在生殖時,雄魚在淺水處掘泥築巢,雌魚產卵雄魚排精於巢中,隨即雌魚將卵和精先後吸入口內受精孵化。剛孵出的幼魚仍留在母魚口中,直到卵黃囊消失才離開母口,獨自營生。但在初離母口的幾天內如遇敵害,母魚又將幼魚吸回口中保護。在產卵孵化期間,雄魚一直在旁守衛,防止敵害入侵和幹擾。幼魚獨立生活後,親魚便不再認識自己的「子女」,有時甚至將自己的「子女」作為食料而吞食之。而另一種大頭羅非魚,則由雄魚銜卵孵化,護幼方法與莫三鼻給羅非魚相同。
生活在南美河川中的鰻尾鯰,在生殖期間,雌魚的腹部皮膚變得膨脹而柔軟,卵產出受精後,雌魚即伏在卵上,使卵都嵌入柔軟的腹部皮膚,每個卵都以具有動靜脈小血管的小柄與母體相連。待仔魚孵出後,雌親魚的腹部又恢復原狀。
淡水魚類常見併發症的治療
1、細菌性爛鰓與真菌病並發時,用五味子、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治療效果較好。
2、 細菌性爛鰓與暴發性出血病並發時,每畝用0.5公斤菸葉浸泡8~10小時後與生石灰全池潑灑,生石灰濃度25克/立方米,或潑灑二氧化氯、二溴海因,連用二次,濃度均為0.3~0.4克/立方米。寄生蟲病、暴發性出血病、細菌性爛鰓共同出現在一口池塘時,全池潑灑雙效靈0.03克/立方米加硫酸銅0.3~0.4克/立方米,或硫酸銅0.3克/立方米加0.5克/立方米晶體敵百蟲。潑灑硫酸銅後,注意觀察魚的活動,防止缺氧。吃食魚內服病毒靈等藥物,每100公斤魚用10克拌餌投餵5天。
春季淡水魚類常見細菌性疾病的防治
春季淡水養殖魚類主要病害是真菌和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因此,養殖者應根據季節發病規律,結合本地生產實際,積極做好魚病的防治工作。現將春季常見幾種疾病的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一、水黴病
由黴菌感染引起的。此病主要症狀是傷口長出白色的棉絮狀的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粘連後分泌大量蛋白分解酶,使組織壞死,魚體負擔過重,遊動失常,食慾減退,*後衰竭死亡。
防治方法:1、魚池內要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2、在捕撈運輸和放養時儘量避免魚體受傷;
3、苗种放養時必須用食鹽或高錳酸鉀浸洗消毒;4、治療可採用方法一:0.4-0.5克/立方米食鹽與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方法二:全池遍灑2-3克/立方米亞甲基藍,隔2天*,5天後再用0.2-0.3克/立方米海因類藥物潑灑*。
二、爛鰓病
病原體為柱狀屈撓桿菌,一般由魚體與病原菌直接接觸而引起。病魚體色發黑,鰓蓋內表麵皮膚充血發炎,中間部分常糜爛成一圓形透明的小窗。鰓絲腫脹,粘液增多,末端缺損。
防治方法:1、在操作時要輕快小心,避免魚體受傷;
2、苗种放養時要用藥物浸泡消毒;
3、發病後及時採用二溴海因0.3克/立方米或強克101(超碘季胺鹽)0.25克/立方米全池潑灑。
三、赤皮病
病原菌為螢光假單胞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當魚體因捕撈、運輸、放養等人工操作或機械損傷、凍傷或被寄生蟲寄生而受傷時被病菌侵入引起發病。病魚表現為體表出血發炎、鱗片脫落。鰭的基部充血,鰭條充血或糜爛呈掃帚狀。
防治方法基本與爛鰓病一致,主要做好預防,儘量避免魚體受傷。
四、腸炎病
該病的病原體為腸形點狀氣單胞菌,也為條件致病菌。當水質環境惡化、投餵變質飼料或不正常投飼時易引起此病。患病的魚一般腹部膨大且有紅斑,肛門紅腫,輕輕擠壓腹部即有黃色粘液從肛門流出。腸道內無食物、有淡黃色粘液,內壁糜爛。
防治方法:1、改善水體環境,保持水質良好;
2、加強飼養管理,堅持「四定」投飼原則;
3、治療時可用0.3克/立方米溴氯海因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同時在飼料中添加2‰-3‰的大蒜素或氟苯尼考及2‰的免疫多糖進行內服,連續投餵5天。
五、暴發性出血病
又稱細菌性敗血症,是春季危害*的一種傳染性細菌病。該病主要由嗜水氣單孢菌、溫和氣單孢菌、魯克氏耶爾森氏菌等細菌引起。主要危害對象為草魚、鯽魚、鯉魚及花白鰱等常規品種。該病發病急、傳染快,且死亡率高、損失大。一旦發病即難以控制,且病情反覆的情況比較多。發病後魚體表充血,肛門紅腫,腹部膨大,腹腔內積有大量的腹水並有溶血現象。腸道內無食物,卻有很多粘液。病魚有時伴有眼球突出,鱗片豎起,鰓絲末端腐爛等症狀。
防治方法:1、徹底清塘:及時清除池塘中多年淤積的底泥,然後畝用75~80公斤生石灰全池潑灑;
2、魚種下池前用1~2食鹽或15~20克/立方米的高錳酸鉀藥浴10~15分鐘;
3、定期做好水體消毒。一般可用生石灰、二溴海因、光合細菌、EM菌等環保藥物交替使用。
4、治療方法:(1)連續採用0.25~0.30克/立方米二溴海因全池潑灑2天。
(2)若病情嚴重,間隔二天後再用0.3 克/立方米強克101(超碘季胺鹽)潑灑*。
(3)在外用藥物的同時內服藥餌,在每千克飼料中添加氟苯尼考0.3~0.4克,連續投餵3~5天。(
高溫期淡水魚暴發性流行病的防治
淡水魚類暴發性流行病是到目前為止我國養魚史上危害魚的種類*多、危害魚的年齡範圍*、流行地區*廣、流行季節*長、造成的損失*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此病在各地有不同的名稱,如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暴發性出血病等。進入高溫季節後,此病的發生率更高,危害更大,廣大水產養殖者須密切關注與積極防治。
病 原
暴發性流行病在不同魚類,其致病病原體有一定的差異,主要是由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弧菌、魯克氏耶爾森氏菌等細菌感染引起。這類病原中許多是條件致病菌,池塘環境好,魚體抵抗力強時,病原菌雖存在水體中但不會引起魚病,池塘水質惡化、魚體抵抗力差時,易引起魚病暴發流行。
主要症狀
疾病早期及急性感染時,病魚的上下頜、口腔、鰓蓋、眼睛、鰭條基部及魚體兩側輕度充血,此時腸內尚有少量食物;嚴重感染時,魚體體表嚴重充血,以至內出血,眼眶周圍也充血(鰱鱅魚更明顯),眼球突出,肛門紅腫,腹部膨大,腹腔內積有淡黃色透明腹水,或紅色渾濁腹水;鰓、肝、腎的顏色較淡,膽囊大,腸繫膜、腹膜及腸壁充血,腸內無食物而有很多粘液;有時腸腔內積水或有氣,腸被脹得很粗。需要注意的是,該病因病程的長短、疾病的發展階段、病魚的種類及年齡不同,病魚的症狀表現多樣化。有時少數魚甚至肉眼看不出明顯症狀就死亡,這是由於這些魚的體質弱,病原菌侵入的數量多、毒力強所引起的超急性病例。
流行情況
危害的魚類主要有鰱、鱅、魴、鯽、鰻、鱔等魚類,水溫持續在28℃以上的高溫季節及高溫季節過後仍保持在25℃以上的水溫條件時,*易暴發流行,危害各種規格的魚類。
預防措施
1、適當降低養殖密度。進入高溫季節,魚體的代謝增強,攝食量增加,排洩的廢物增多,有機物的分解加劇,積累的有害物質超過池塘本身的自淨能力,造成池塘水質惡化,魚體的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病原菌的侵襲。因此,在池塘條件允許時,進入高溫季節後,可根據池塘本身條件、養殖水平等拉網分塘,適當降低養殖的密度。
2、及時降低池塘氨氮與亞硝酸鹽含量。養殖魚池池水、底質惡化時,池塘積累的有害物質中對魚類影響與危害*的是氨氮與亞硝酸鹽。筆者治療暴發病時在多個地區測定發現,發生暴發性流行病的池塘中的氨氮與亞硝酸鹽含量明顯高於未發病塘。氨氮中的未離解氨氮對魚有很強的毒性,即使在低濃度下也會抑制魚的生長,損害魚鰓,使魚體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病害。而亞硝酸鹽主要通過破壞血蛋白,將亞鐵血紅蛋白轉成亞硝基血紅蛋白從而使其失去攜帶氧的能力,危害魚類。進入高溫季節後,由於藻類的繁殖,水體pH值偏高,更易造成氨氮與亞硝酸鹽的積累,因此,必須及時降低池塘中兩者的含量。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採用換水的方法及時降低兩者的濃度。換水不方便或周圍魚池發生病害不便換水時,可使用底質或水質改良劑,可及時有效降低池塘氨氮與亞硝酸鹽的含量;同時輔助使用水體增氧劑效果更好。
3、使用質量較好的商品飼料投喂。由於目前池塘養魚中大都實行高密度精養方式,基本上投餵商品配合飼料,天然飼料基本不投餵或投餵很少,有些養殖者為了降低養殖成本,往往採用廉價的低劣配合飼料進行投喂,有的甚至採用單一的菜餅等投喂,造成營養不全,魚體內脂肪積累過多,肝臟受到損傷,發生脂肪變性,使魚體的抵抗力明顯下降,成為疾病的易感群體。因此,在魚類生長迅速而疾病多發的高溫季節,應投餵質量較好的商品飼料,或在飼料中添加複合維生素、複合礦物質、免疫調節劑等,可有效促進生長和加強魚體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發生。
4、及時殺滅魚體寄生蟲。魚體的體表及鰓上有寄生蟲寄生但數量不多尚未暴發流行時,雖然寄生蟲本身不會直接引起魚類死亡,但不能忽視,因為魚的鰓及皮膚被寄生蟲損傷後很容易感染患病,且一旦患病,病情也較嚴重,治療效果不理想。因此,要及時有效殺滅魚體體表的寄生蟲,防止魚體體表受損後繼發感染暴發病。同時,殺蟲要時儘量避免使用硫酸銅、敵百蟲等毒性和副作用較大的藥物,可選用藥性溫和、對魚類和水體副作用較小的藥物,可大大減少對魚體的刺激和保護池塘水質。
5、使用消毒藥物進行預防。在暴發性疾病流行的高溫季節,可定期在池塘食場周圍或全池潑灑高效溫和的消毒藥物,如二氧化氯製劑等消毒劑,可有效殺滅病原菌,改善池塘環境,防止疾病的暴發。
治療措施
發生暴發性流行病時,要儘早治療,同時,治療時須按照一定的步驟和方法進行,才能保證確切的療效。
1、如果魚體體表有寄生蟲寄生時,須先殺滅體外寄生蟲。注意不能使用硫酸銅,以免加重暴發病病情。可根據寄生蟲的種類選用較溫和的殺蟲藥物。
2、使用殺蟲藥的第2天,開始使用治療暴發性流行病的專用藥,連續使用2次,如病情較嚴重,第1次使用時可加量使用,第2次可按說明正常使用。一般用藥2—3天后病情可得到很好的控制。
3、使用消毒藥物期間,同時內服抗菌藥物5—7天。內服藥物可選用水族金安(15—20克/100公斤魚)、氟哌酸(2—5克/100公斤魚)、環丙沙星(1—2克/100公斤魚)等。
4、治療後7天左右,全池潑灑生石灰1次,以調節池塘pH到8•0左右。
注意事項
期間及剛治好後不要大量換水、加水及捕魚,以免刺激魚體,引起應激發應加重病情或引起復發。 1、殺蟲選用的藥物要有針對性,不能濫用殺蟲藥,以免刺激病魚,加重病情。
2、做成的藥餌在水中的穩定性要好,一般要求在水中至少穩定1小時以上。因此,藥餌中的粘合劑選用要恰當,藥餌做好後如使用2—3個雞蛋清包被,並適當晾乾後投餵效果更好。
3、投餵藥餌的量要準確。一般要求在投餵後30—45分鐘內吃完為好。
4、內服藥物須連續投餵5天以上,或停止死魚後,再繼續投餵1—2天,不能過早停藥,以免魚體內病原菌未被全部消滅引起復發。
5、外用的消毒藥物須潑灑均勻,食場周圍和池邊病原菌較多的地方可適當多潑,如使用粉劑藥物時要充分溶解後再潑灑。
6、治療期間及剛治好後不要大量換水、加水及捕魚,以免刺激魚體,引起應激發應加重病情或引起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