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專注做「中國最需要的科研」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丁雷帶領團隊為大氣拍「超級CT」

2020-10-21 長寧政法綜治

作者:黃海華 來源:上觀 選稿:李宗煥

他沒有留過學,也沒有出國深造過。就是這樣一位「土博士」,帶領團隊在全球首次實現靜止軌道大氣高光譜垂直探測,為大氣拍「CT」。過去中國向國外衛星要氣象數據,現在中國的衛星數據成了國際氣象界迫切需要的。

他沒有換過工作,也沒有過跳槽的念頭,30年來只執著於一件事情——做中國最需要的科研。

實幹見物。他就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丁雷研究員,日前榮獲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瞄準中國需求

丁雷喜歡看科幻電影。《星球大戰》中,兩個秒速幾公裡的物體可以在空間實現精準對接。後來,他與衛星打交道後,才深知這有多麼難。

一開始做氣象衛星光學載荷,他們對標的是國外,後來發現指標並非越高越好。歐洲平原多,而中國山地多,臨時災害也多,有許多局部小氣象,這就要求不僅光學載荷解析度要高,還要系統響應快。瞄準中國需求,做最需要的科研,這是丁雷從科研起步階段就銘記在心的。

2008年5月風雲三號A星發射升空,技術指標與世界同期先進水平相當,我國氣象衛星技術步入國際領先行列。作為風雲三號衛星副總師,丁雷領銜研製了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這是世界上首個能獲取250米解析度紅外分裂窗區的成像儀,從而可以更精確地探測陸、水、雲的溫度。當時,我國航天專家發現太空高能粒子對存儲晶片有危害,為確保質量,衛星總體要求更換晶片,這需要對載荷的核心電路進行重新設計。頂著巨大壓力,整整24天,丁雷和同事「泡」在實驗室裡,一鼓作氣完成新方案設計、加工、調試、驗證、試驗和系統性能測試等工作。

用「土法子」做大氣垂直探測儀

早在20年前,科學家就提出能否為大氣拍「CT」的設想,測出每一層的溫溼度。這無疑是紅外光譜技術的一場革命,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但到了2006年,由於技術難度過大、所需經費太多,美國宣布放棄,歐洲也延遲計劃。

20年如一日,丁雷帶領團隊「啃」下「最難啃的骨頭」,在國際上率先在35800公裡高軌道對大氣高精度高光譜垂直探測,「切片數」實現1500層以上,每4小時能傳回一張地球全幅雲圖,對中國區域可實現每5分鐘一次的觀測覆蓋,最高解析度從1.25公裡提高到500米。歐美科學家認為,中國的大氣垂直探測儀是實現世界氣象組織2040願景的第一臺載荷,為更精細預測災害性天氣提供全新技術手段。

「中國怎麼做得比我們快?」國外一些科學家想不通,大氣垂直探測儀並沒有現成文獻和成功先例可參考。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丁雷和團隊成員為之付出了多少努力。「電影《魔戒》裡的劍,並不是電腦特效,而是製作人員打磨出來的。這就好比我們做大氣垂直探測儀,只能用『土法子』,一點點手工做出來。」丁雷說,今年大年初一,整個團隊是在實驗室度過的。過去的十多年,這就是團隊的常態。「只有把時間和精力投入進去,才會有所收穫。」在他的影響下,團隊成員齊心協力、共克難關。

52歲的丁雷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做科研,儘管苦和累,他卻樂在其中,能夠有機會做中國最需要的科研,為老百姓做點事情,還能得到國際上的認可,他認為值得。

相關焦點

  • 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丁雷:20年啃下歐美知難而退的「硬骨頭」!他帶領團隊打造大氣「超級CT」
    人物小傳丁雷,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我國天基光學成像探測技術與大氣遙感載荷專家,榮獲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丁雷在實驗室「做國家最需要的科研項目,研究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展示上海科技最美的一面。」
  • 他帶隊打造了大氣「超級CT」,國外科學家想不通:怎麼做得比我們快
    就是這樣一位「土博士」,帶領團隊在全球首次實現靜止軌道大氣高光譜垂直探測,為大氣拍「CT」。過去中國向國外衛星要氣象數據,現在中國的衛星數據成了國際氣象界迫切需要的。他沒有換過工作,也沒有過跳槽的念頭。正如他30年來只執著於一件事情——做中國最需要的科研。實幹見物。
  • 杜小剛赴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調研
    6月19日,市長杜小剛帶隊赴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調研並舉行座談會,詳細了解該所與我市產學研合作情況。中國科學院院士、無錫中科德芯光電感知技術研究院名譽院長匡定波,中國工程院院士、無錫中科德芯光電感知技術研究院院長方家熊,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丁雷、黨委書記龔海梅,副市長高亞光,市政府秘書長張明康等參加調研。
  • 朱江任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圖/簡歷)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6月12日電  (崔小粟 薛露露)據中國科學院網站消息,日前,中科院任免大氣物理研究所幹部,朱江任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陳洪濱、王生林、程新金、陸日宇任副所長。
  • 特種所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攜手打造院士工作站
    中國航空報訊:11月21日,航空工業特種所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進行了院士工作站籤約儀式,雙方將在「紅外/微波功能材料技術」領域展開研究與合作。特種所所長張明習和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院士褚君浩代表雙方在合作協議上簽字。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原標題:   30歲這年,劉真成為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一名研究組組長。  建立自己的研究組,這是做科研的年輕人夢寐以求的。
  • 國家核電(上海核工院)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2021年1月12日,國家核電(上海核工院)黨委書記、董事長盧洪早帶隊赴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應物所」)交流,就先進燃料研發、核技術應用等合作進行會談,並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 記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ADS團隊—新聞—科學網
    ;他們,是一群與時間賽跑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ADS團隊,承擔著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未來先進核裂變能——ADS嬗變系統」,建成了國際上穩定運行的連續波質子束流強度最高的RFQ加速器、首次提出了一種加速器驅動先進核能系統ADANES概念,有望實現核能系統真正的閉式循環、原創性地提出了顆粒流靶概念……使我國在未來先進核裂變能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技術轉化已創下過億收入
    在上海原法租界「最具科學氣息」的嶽陽路上的中科院大院內,有一座赭石色的建築,外形酷似中世紀的城堡,由很多連續的拱門相連,交響詩般的工整磅礴令人驚豔。這幢原名為「在君樓」的建築,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最早建的一座大樓,後來被命名為「生科樓」。
  •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2020年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慧眼尋光」優秀大學生暑期夏令營報名通知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培養單位之一,2020年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慧眼尋光」大學生暑期夏令營將於2020年7月23日至25日線上舉行。
  • 李政道研究所所長維爾切克:做科研離不開家庭的滋養
    東方網記者解敏10月30日報導:在今天開幕的2018年浦江創新論壇上,李政道研究所所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分享了他對人才培養、科研機構如何開展高質量研究的觀點。2018年浦江創新論壇開幕式  李政道研究所是在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的呼籲下開始籌建的。2016年底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該所參照丹麥玻爾研究院、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建設,引入全球頂尖的科學家。
  •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逸平:為做新藥「再戰一回」
    上圖 王逸平在實驗室做藥物實驗。右圖 王逸平在辦公室電腦前。(資料照片)王逸平,1963年2月份出生。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所學位委員會副主任、所黨委委員、藥理黨總支書記。2018年4月11日,他因病逝世,時年55歲。
  • 大連光源: 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1月13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調試「大連光源」儀器設備。   中科院上海應物所所長趙振堂研究員說,第三代光源,比如上海光源,其峰值亮度相當於太陽光的百億倍。而大連光源屬於第四代光源,其峰值亮度相當於第三代光源的百億倍。與以前我國研製的光源相比,大連光源不僅能夠像以前的光源那樣給分子原子拍照片,而且能給分子原子「拍電影」。它是一個動態的研究工具,能解決分子動力學的許多問題。
  • 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的科研院所不拘一格培養青年人才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團隊負責人孫強,沒有海外留學經歷。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因其在猴生殖的技術突破,破格作為正高級工程師引進時,他正向原單位申請副高級職稱,並考慮是否要放棄非人靈長類研究工作。就在不久前,為便於他培養博士研究生,神經所再次將其由工程系列轉為研究系列。  兩次重用,其背後是神經所求賢若渴的迫切,更是對人才的尊重。
  • 記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所長蒲慕明:但求慈航心中渡
    中國科學院迎來了50年歷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長——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教授。當蒲慕明出任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首任所長時,杜克大學的馬克·卡倫教授對美國《科學》雜誌說:他是科學界的一位「super star」(超級明星)。
  • 【科技日報】大連光源: 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下稱大連化物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下稱上海應物所)聯合研製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光源」,發出了世界上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單個皮秒雷射脈衝包含了140萬億個光子。  從去年9月底安裝完成首次出光之後,經過3個多月的調試後,總長100米的大連光源終於成為了世界上最亮且波長完全可調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光源。
  • 中國環境光學儀器正在崛起——訪中科院安徽光機所所長劉文清研究員
    日,儀器信息網採訪了中科院安徽光機所所長劉文清研究員,其就我國環境光學技術與儀器的目前現狀、產業化模式、發展趨勢等方面發表了見解;採訪過程中,安光所副所長劉建國研究員、環境光學監測技術研究室副主任謝品華研究員全程陪同。
  • 大咖雲集 李政道研究所物理新興前沿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交大舉行
    10月31日至11月2日,李政道研究所物理新興前沿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交大閔行校區舉行,國內外的頂尖科學家們圍繞科學前沿問題碰撞智慧火花。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理事會理事長林忠欽今天上午在致辭中提到,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重點建設了物理與天文學等基礎學科,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前沿成果,實現了學校相關學科的跨越式發展。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建造大型對撞機正當其時
    9月4日,《知識分子》刊發了楊振寧先生的文章《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作為正在高能物理一線從事實驗工作的科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我不能同意他的觀點。  (一)楊先生反對的第一點理由是造大型加速器是無底洞。這裡涉及三個問題,一個是SSC為什麼失敗?第二是中國的大型加速器需要多少錢?第三是這個估計可靠嗎,是不是又是一個無底洞?
  • 上海多支團隊為「天宮二號」造科研「神器」
    來自上海的多支傑出科研團隊,為「天宮二號」精密打造了多件先進的科研「神器」。「現代迷你太空溫室」「天宮裡的尖端『數位相機』」「追求極度精準的量天尺」「系列英雄材料」「天宮之爐」「天宮守護者」等,皆由上海出品或參與出品。 ■ 現代迷你太空溫室 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中太空人在火星上種土豆的情節,能成為現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