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醫生天天與您說健康】
有朋友問:我的空腹血糖總是在7.0-8.0mmol/L之間,也沒有太高過,三年多了沒管過會有啥後果?對身體的哪個器官損害最大?
按照糖尿病空腹血糖大於7.0mmol/L或(和)餐後2小時血糖大於11.1mmol/L的診斷標準,這位朋友應當已經患上了糖尿病。由於空腹血糖代表著全天血糖的基礎水平,而飲食是血糖的主要來源,因此他的餐後2小時血糖可能會更高,這樣的血糖不加控制的後果很讓人擔心。
其實,有糖尿病的人最關心的莫過於能不能把血糖降下來,這本沒什麼不對,但一定要知道控制好血糖只是一種表象,糖尿病真正的危害在於血糖控制不佳導致的各種併發症,這些併發症可以發生於全身各個器官。不少有糖尿病的人只是把那些可致命的心腦血管病、尿毒症等等當作糖尿病的併發症,其實全身的各個器官都會有病變發生,無論哪一個器官的病變都會對生活質量帶來不良影響,都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來看看糖尿病是如何導致併發症發生的。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含量越高濃度越大,就象醃糖蒜把蒜放進糖水裡一樣,血管的內表面便長期浸泡在高濃度的「糖水」中,內皮細胞會受到「糖水」的侵蝕而受損。此時,血液中的脂肪就會順著受損處的「小傷口」大量沉積在血管內皮中,接著脂肪會發生炎性反應而脂質化,形象一點說就會形成像「粥」一樣的物質夾在血管內皮和中膜之間,動脈粥樣硬化就發生了,如果「粥」狀物形成較多並結成團塊,就形成了平常所說的斑塊。
發生了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的血管,管壁會變厚變硬,導致管腔狹窄影響血流,就象呼吸不暢時會感覺很憋氣一樣,血流不暢使得對周圍組織器官的供血供氧不足,器官也會「憋氣」而功能下降,嚴重時還會導致功能喪失,於是各種併發症就發生了。因為全身任何一處都離不開血液運送氧及營養物質,所以任何一處的血管發生了病變都會導致周圍器官功能障礙,所以糖尿病併發症是全身性的,只不過心腦、腎臟病變可能有生命危害,其它器官有了病變可能不會在短時間內危及生命,但卻會大大影響生活質量:
比如,全身的皮膚是毛細血管最為豐富的器官,也正因為此處血管很細小,所以更容易受到高血壓的侵害而發生病變。病變發生後不但對皮膚的供血不足,皮膚表面神經末稍也會因供氧不足受到損傷,就會出現皮膚乾燥、瘙癢、總像有螞蟻在爬,甚至麻木、刺痛、破潰等等,最嚴重的人皮膚不能有任何觸碰,連衣服都不能穿。
再比如,高血糖可使很多黏膜組織成為細菌的「培養區」,致病細菌大最繁殖引起炎症感染,比如口腔裡的牙齦發炎引起牙周炎,導致牙齒鬆動、疼痛、化膿、口腔異味等,女性常出現婦科的炎症且久治不愈等,且治療起來難度很大。
如此等等,所以糖尿病被稱為是百病之源,可以引起全身任何一個器官的損害,並不是只有心腦眼腎等器官發生病變就嚴重。臨床實踐表明:有糖尿病的人如果未經有效治療,大約3-5年後即會有併發症發生,且大多由細小血管分布豐富的器官起始,如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率高達60%以上,使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因此,對有糖尿病的人來說如何有效避免血管病變的發生最為重要,但要知道並非只把血糖控制好就可以,因為糖代謝異常會影響其它代謝,所以需要同時控制其它一些指標,且要控制達標,比如:
空腹血糖要控制在6.1mmol/L以下,至少要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後2小時血糖要控制在7.8mmol/L以下,至少要控制在10.0mmol/L以下糖化血紅蛋白要控制在6.5%以下,至少要控制在7.5%以下血壓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至少要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要控制在1.8mmol/L以下,至少要控制在2.6mmol/L以下【如果此文幫到了您,點個讚打年賞點擊關注吧,一起學習交流更多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