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貓子們請查收!一個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健康忠告

2021-01-17 手機鳳凰網

因為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三位美國遺傳學家:傑弗理·霍爾、麥可·羅斯巴希、麥可·楊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獎理由是:解釋了許多動植物和人類是如何讓商務節律適應晝夜變換的。

簡單來說就是,三位遺傳學家研究的是我們所說的「生物鐘」。他們通過研究得出幾個結論:熬夜會打破人體內精妙的時鐘,疾病匍匐而來;熬夜將造成大腦開始吞噬自己;調節節律的關鍵基因失效後,會促使腫瘤發生。

總結起來其實就是四個字:不要熬夜!

憑藉該研究,三位遺傳學家一共獲得了900萬瑞典克朗(約合740萬元人民幣)的諾貝爾獎金。

「夜貓子」早死風險高出10%!

中國古代養生講究順應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代生活中,人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熬夜很常見。

熬夜的危害究竟有多大?最近有一項基於英國50萬人生物樣本庫的研究發現:相比於早睡早起的人,晚上不睡、早晨不起,或起床困難的「夜貓子」們,早死風險高出10%!長期熬夜的人容易脫髮,皮膚看上去缺乏光澤,乾燥、粗糙,容易長黑斑和青春痘。

長期熬夜會造成內分泌紊亂

「長期熬夜還會出現視力的減退,長時間用眼,夜裡不能得到休息,尤其是對於青少年來說,夜晚熬夜過度用眼,會造成視力下降。」 宣武醫院老年醫學科住院醫師張亞欣解釋說,人體內有很多激素水平都有晝夜節律分泌的特點,長期熬夜會造成內分泌紊亂,對於女性來說,長期熬夜容易造成孕激素分泌不平衡,一些女性高發的腫瘤,如子宮肌瘤、乳腺疾病等,都與雌、孕激素水平密切相關。

導致神經衰弱甚至老年痴呆

有研究顯示睡眠障礙還會使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血糖波動增加。熬夜後第二天醒來,會覺得疲乏,整個人沒有精神、頭暈腦脹、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頭暈、頭疼等。時間久了,會造成神經衰弱、失眠等,嚴重者甚至會引發老年痴呆。

心腦血管疾病患病率增加

熬夜時人處於應激狀態,會造成血管收縮異常,且熬夜易疲勞,極易引起血壓升高,各種心腦血管疾病患病率增加,嚴重者甚至會引發猝死。還有研究顯示熬夜的人比睡眠正常的人更容易患上癌症。經常熬夜還容易導致突發性耳聾。

上夜班怎麼辦?熬夜前先小睡

對於長期上夜班的人來說,張亞欣建議上夜班之前小睡一會兒,這樣可改善夜班工作期間的狀態和工作表現。下夜班後,儘量避免咖啡、濃茶等,創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同時還要避免白天睡眠時間過長,影響夜間睡眠休息。

總之,熬夜的危害如此嚴重,如果不是因為客觀原因必須熬夜,那麼讓我們一起來聽從740萬的忠告吧——不要熬夜,不要熬夜,不要熬夜!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

相關焦點

  •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的健康忠告
    Young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他們的獲獎理由是: 解釋了許多動植物和人類是如何讓生物節律適應晝夜變換的。 簡而言之,他們研究的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生物鐘」!
  • 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環球網綜合報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0分公布。據諾貝爾獎官網(http://www.nobelprize.org/)最新消息,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Ōmura和中國人屠呦呦(Youyou Tu)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William C.
  • 諾貝爾獎得主的健康忠告:只有四個字!價值700萬
    ▲屠呦呦是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而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則是下面這三位學者:(圖via nobelprize.org)三人因為在生理學/醫學上的巨大發現,一共獲得了900萬瑞典克朗的諾貝爾獎金——相當於人民幣700
  • 發現C肝病毒,三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0分正式揭曉,由科學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C型肝炎病毒。
  • 前瞻丨從失眠到夜貓子,科學家告訴你晝夜規律究竟有多重要
    為什麼有些人天生就是夜貓子,有些人可能過了點就睡不著,深受失眠症困擾?大腦究竟如何調節這些節律?要解開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要從一隻失眠的果蠅開始說起。當時,科學家們從這隻失眠的果蠅身上找到了周期基因(period gene),從而翻開了晝夜節律研究的新篇章。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Sofia共同獲得了2016年拉斯克-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肝炎——對人類健康的全球性威脅肝臟炎症,或肝炎,是希臘語中肝臟和炎症的合成詞,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酗酒、環境毒素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重要原因。20世紀40年代,很明顯有兩種主要類型的傳染性肝炎。
  •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獲得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大隅良典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綜合外媒報導,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因其細胞自噬機制研究,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大隅良典是第6位出生於日本的諾貝爾醫學獎獲獎者,也是第23位出生於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71歲的大隅良典現任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名譽教授、基礎生物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是細胞自噬研究的先驅,曾獲得京都獎、蓋爾德納國際獎及日本人第2座威利獎。大隅良典是細胞自噬研究的先驅,專長生物學,特別是分子生物學領域。最知名的成就,是闡明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
  •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等人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10月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屠呦呦將獲得獎金的一半,另外兩名科學家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歷史趣聞
    諾貝爾獎官網在近日的報導中,為我們分享了1901年至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相關事實和趣聞。獎章的含義每名諾貝爾獎得主將得到3樣東西:一份諾貝爾獎獲獎證書、一枚諾貝爾獎獎章和一份獎金證書。每一份諾貝爾獎證書都是由瑞典和挪威最為卓越的藝術家和書法家創作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獎章背面圖案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健康女神正從巖石中收集泉水,為生病的少女解渴。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歷史趣聞—新聞—科學網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7日新鮮「出爐」,所謂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百年歷史中,有人過世3天獲殊榮,有人陪跑32載終成空。諾貝爾獎官網在近日的報導中,為我們分享了1901年至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相關事實和趣聞。
  • 百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2020年10月5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Harvey J. Alter, Michael Houghton 和 Charles M. Rice獲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發現了C型肝炎病毒」。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來源:健康縣域傳媒綜合報導十月,諾貝爾獎如約而至!當地時間10月5日11:30,北京時間10月5日17:30,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哈維·阿爾特 (Harvey J. Alter)、麥可·霍頓 (Michael Houghton)、以及查爾斯·賴斯 (Charles M. Rice)。他們因發現C肝病毒而獲獎。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出爐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出爐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出爐 global_Insight 10-05 17:37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北京時間5日傍晚率先公布
  •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健康忠告:只有四個字,價值740萬!
    其中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受到了民眾特殊的關注,因為這似乎是諾貝爾獎離我們的生活最近的一次!三位研究「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的科學家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 和Michael W. Young獲得該項殊榮。「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到底是個啥東東?
  • 趣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最年輕的獲獎者   1923年,32歲的加拿大醫學家弗雷德裡克·格蘭特·班廷爵士因發現胰島素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這使他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醫學獎獲得者。勞斯因提出病毒致癌學說,開創癌症起因研究的新紀元而獲得196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時,他已經87歲。  回顧諾貝爾獎的歷史,可以發現,科學獎項經常頒發給垂垂老者,而不是正值創造力巔峰的中青年。保證獲獎成就經得起時間考驗,這是諾貝爾獎的頒獎原則。
  • 發現「生物鐘基因」使這三個美國人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三名美國人——傑弗裡c霍爾、Michael Rosbash和麥可w楊——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控制晝夜系統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研究。霍爾出生在紐約,Rosbash在堪薩斯城,他們都在布蘭斯大學工作。麥可楊出生於邁阿密,曾在洛克菲勒大學工作。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當地時間10月5日11:30,北京時間10月5日17:30,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哈維·阿爾特 (Harvey J.十年回顧2010~2019的生理學或醫學獎根據諾貝爾獎官網顯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
  • 盤點10年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新聞—科學網
    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成為亞洲第一位獲得這一獎項的女性科學家,也讓這一獎項更為中國人所熟知。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所獲成果,長期以來為人類的生命健康作出了突出貢獻。 2014年 英國科學家約翰•奧基夫和挪威兩位科學家愛德華•莫索爾和梅•布萊特•莫索爾因「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2013年 美國科學家詹姆斯•E•羅斯曼和蘭迪-W.謝克曼,以及德國科學家託馬斯-C.蘇德霍夫因「在細胞內運輸系統領域的新發現,三人發現了細胞囊泡交通的運行與調節機制」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深度解讀!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17:30,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Harvey J. Alter、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Michael Houghton和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Charles M. Rice因發現了C肝病毒而獲得此獎。
  • 解讀: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3分,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三人共同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C型肝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