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20-10-29 07:28 來源:澎湃新聞
相信每一個人都聽說過「生物鐘」這個詞,而這就是晝夜節律的一種體現。為什麼有些人天生就是夜貓子,有些人可能過了點就睡不著,深受失眠症困擾?大腦究竟如何調節這些節律?
要解開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要從一隻失眠的果蠅開始說起。當時,科學家們從這隻失眠的果蠅身上找到了周期基因(period gene),從而翻開了晝夜節律研究的新篇章。
在今年的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就有一場圍繞「大腦的律動」展開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腦科學峰會。屆時,兩位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麥可·楊和麥可·羅斯巴什,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將圍繞生物節律相關的分子與遺傳機制、前沿課題與研究進展、相關神經疾病與藥物開發等進行探討。
1949年出生於美國邁阿密。1975年從美國德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75年至1977年,他在史丹福大學做博後。1978年起,他一直任職於美國洛克菲勒大學。
楊的研究對象是晝夜節律鍾,這是一種內源性機制,能夠記錄和調節在大多數生物體上觀察到的日常活動。1984 年他的團隊克隆出果蠅的周期基因,這個基因能夠調節果蠅的生物鐘。楊之後的研究還揭示了更多生物鐘相關基因,以及它們產物的運作情況。楊的發現對於研究睡眠和情緒紊亂,以及與基因活動節律(基因活動節律是視覺功能、運動能力、新陳代謝、免疫力、學習和記憶力的基礎)有關的功能性失調,都具有重要意義。
麥可·羅斯巴什1944年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城。1970年從MIT獲得博士學位,隨後三年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做博後。1974年起,他一直任職於美國布蘭迪斯大學。
1984 年他和傑弗裡·霍爾(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的研究小組克隆了果蠅的 period 基因,1990 年提出了生物鐘的轉錄翻譯負反饋迴路的概念。1998 年,他們在果蠅體內發現了 period 基因、時鐘基因。 2003 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3 年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
楊雄裡1941年10月14日生於上海,1963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1982年在日本獲學術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教授,「辭海」副總主編,「Progress in Neurobiology」國際顧問編委。他的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在視網膜中信號傳遞處理及其機制研究方面。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開。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除了上述話題,量子計算、光遺傳學、DNA晶片儲存、新冠病毒研究等關鍵詞也將被列入討論。
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大腦律動,頂尖科學家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