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EM團隊:讓生物製造改變世界

2020-11-26 澎湃新聞

美國東部時間2019年11月4日,美國波士頓,2019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以下簡稱iGEM比賽)落下帷幕。在這項國際頂級大學生科技賽事的舞臺上,有兩支黃皮膚面孔的隊伍在參賽的379支隊伍中脫穎而出,取得國際金獎,他們來自中國,來自大連,來自大連理工大學。這是大工繼去年首次參加iGEM比賽獲得銀獎和最佳單項獎後,第二次參加這項賽事。從零到金牌,大工學子離生物製造改變世界的夢想又邁進了一步。

緣起:「這件事很酷」

2017年9月,對於剛考入生命學院的陳凱迪來說,大工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不熟悉的夥伴、沒經歷過的集體生活、新的知識,嶄新的未來撲面而來。她未曾想到,因為一次新生入學教育,她似乎看到了未來具體的模樣。

那是開學後的第一次級隊會,研教樓報告廳裡是一張張略顯稚嫩的卻意氣風發的面龐。10餘位來自生物工程學院的領導和老師,依次向大一新生介紹學院的情況和自己的研究領域。老師們的敘述仿佛為同學們打開了生物工程學科的大門,那裡有好多未知的領域等待他們去開拓。陳凱迪認真的聽著每一個老師的描述,她在感受到生命科學無限可能的同時,卻被其中一項賽事深深地吸引。「我第一次聽說IGEM比賽是在楊君老師的報告中,她充滿激情地說這是一項特別牛的比賽,是一項集生物、數學、計算機、設計等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賽事,非常具有創造性和挑戰性,對生命科學研究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陳凱迪說,「Creative!這是老師反覆提及的詞語。我想創造,我接受挑戰,所以I’m in!」

帶著對合成生物學的無限嚮往,200多名本科生加入了學校組織的「IGEM項目培訓班」。合成生物學是把生物學、化學、物理學、數學、工程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個學科綜合在一起,重新設計和構建的、「工程化」的生物系統,是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的新興方向,課程難度很大,大一的新生很難在課堂上消化新知識。為了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幾乎所有培訓課程都會在周末進行,需要犧牲大量的休息時間。即使這樣,在為期2個月的培訓進入尾聲時,仍有幾十個學生堅持坐在前幾排,努力地弄懂那些晦澀的知識點。

朱婧銥是堅持下來的其中一位。他說:「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節課,學校特邀了國內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大牛』張浩千老師,他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和事例告訴我們,合成生物學是什麼,它能設計並構建新的生物系統,可以讓增強人類的健康,可以改善生存環境……這件事很酷!這也是我堅持下來最重要的原因。」

緊張的培訓剛一結束,學員們即收到了3月份校內選拔賽的通知。「培訓結束的時候,已經開始進入考試周了,根本沒有時間準備比賽。」參加2019年比賽,負責公眾調查和宣傳的王浩博說到,「今年寒假,我們有一半的時間留在學校準備比賽。」

陽春三月,校賽如期進行。經過激烈的比拼,綜合平日成績,共有2支隊伍(約30人)脫穎而出,他們將代表學校參加10月底在美國舉行的決賽。迎接他們的,除了晉級的喜悅,還有更加艱難的備賽過程。但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因為他們想用自己的力量,對世界做出哪怕一點點美好的改變,而iGEM的舞臺可以為他們的夢想助力。

備戰:「像打了雞血一樣」

萬事開頭難。備賽的第一件事就是確定選題。成員們沒想到,與選題過程相比,寒假的「歷練」只是小巫見大巫。IGEM競賽分為10個賽道,參賽者需要選擇一個賽道自主選題,選題不僅關係著比賽,更蘊含了參賽者對合成生物學未來的探索與思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個過程中,大家討論、推翻,再學習再討論,再推翻,往往要經歷長達2個月甚至更久的拉鋸戰。

「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的都要查閱文獻,每周要開2次組會,經常一開就是一下午,反覆和老師論證選題的可行性,不行就推翻重來。」第一次參加比賽的時候,陳凱迪就經歷過這樣來來回回接近20次的討論,第二次參賽,這個過程更是長達4個月之久,「我們幾乎看完了選題相關的所有文獻,那個過程經常令人沮喪,但隊員們都跟打了雞血一樣,因為我們想做好,想做出一些成果來。」

關關難過關關過。過完了選題的難關,接下來就是實驗驗證了。備戰之處,隊員們基本沒有接觸過合成生物學實驗,他們從零開始,跟著師兄師姐學習實驗儀器的使用,追著老師討教實驗方法和思路,與指導老師反覆討論確定項目實驗方案。7月初,隊員們才真正開始比賽項目的實驗。實驗量大,又恰逢考試周,學期內的實驗時間被大量壓縮。為了完成選題的要求,成員們就只能在暑假完成大部分實驗工作了。化學生物實驗的周期一般都很長,就拿2018年的液晶實驗來說,每組實驗需要處理10個玻片,驗證這一個數據至少需要連續做3組實驗,算下來,一天一夜才能完成。為了取得最佳實驗效果,成員們經常在晚上七八點抱著被子來和之前做實驗的成員交接班,經過一夜的實驗,早上八點由迎著初升的太陽去上第一節課。

衣藻培養皿

為了更好的展示各個項目的全貌,IGEM競賽還要求參賽隊員在維基百科上製作項目的網頁。從網頁內容架構、編程製作,到美工設計、內容編輯添加,成員們自己動手,分工明確,對網頁的每個細節都精益求精,就連一個按鈕都反覆修改了近10次。他們說,這個網頁不僅是對他們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體現著他們對合成生物學的認識與追求,所以必須好好做。

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寒來暑往,隊員們一起熬夜,互相鼓勵,即使經歷挫折和失敗,也從未放緩前進的腳步。他們心中始終有兩盞燈,一盞是勇氣的燈,指引他們不畏困難,勇敢突破,另一盞是希望的燈,照亮他們生物製造改變世界的夢想。

追夢:「我的未來一定與合成生物學有關」

IGEM競賽以其特有的魅力和影響力,吸引著世界範圍內眾多名校參與其中。僅2019年,就有來自5大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多人參賽,這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的代表隊,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中國高校代表隊。比賽期間,各隊要對自己的項目做20分鐘的全英文展示,還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自製的海報補充講解項目詳情。比賽競爭之激烈,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金秋十月,大工迎來了最美的秋景。隊員們無暇欣賞,便踏上了比賽的徵途。十幾個小時的長途奔波過後,隊員們下了飛機便進入了緊張的備戰狀態。高壓狀態下,好多隊員出現了焦慮的情緒。「來到美國以後,倒時差再加上大賽將近,我們確實都緊張的很,但是隊長說,大家只要盡力了,沒有遺憾和後悔,結果就沒那麼重要了。」陳凱迪說,「瞬間,緊張情緒就減半了。漸漸地,大家準備的越充分,心裡越有底,自信心也就越來越強了。」

波士頓夜晚備賽

11月的美國波士頓,平和而美麗。而在海因斯會議中心,一場激烈的角逐正在進行。聚光燈下,戴相承和劉原源第一次站上國際賽事的舞臺。他們作為DUT CHINA A和B兩支隊伍的一員,向在場的評委和觀眾展示來自大工的研究成果。他們帶來的項目分別是「利用DNA水凝膠捕獲循環腫瘤細胞」和「光可控萊茵衣藻微型機器人的設計」。利用DNA水凝膠捕獲循環腫瘤細胞是為了解決活的循環腫瘤細胞的識別、可視化、捕獲等難題,構建了一種包膜CTC的多功能DNA水凝膠。通過這種策略,臨床上會建立起一種了解患者病情的新方法,具有極大優越性,大大降低成本。光可控萊茵衣藻微型機器人的設計的靈感來自漫威的超級英雄蟻人,萊茵衣藻是一種真核、光合自養的模式生物,隊員們希望設計一種光可控的衣藻微型生物機器人,未來用於靶向治療人類疾病,以提高治療手段的準確度和效率。

海報講解

「剛上臺的時候,我的手心都是汗,但等開始講述後,內心就平靜了,因為我要說的已經深深刻在我的腦子裡」 劉原源說,「等我們所有人完成陳述以後,在臺上停留的那幾秒時間裡,我感受到了那個舞臺,感受到了比賽帶給我的成就感,那一刻覺得我們所有的付出,值!」

金獎,兩個隊伍都是金獎!當隊員們聽到自己的名字時,隊員們開心地跳著叫著。興奮過後,他們把手握在一起,會心的笑了。IGEM競賽不僅提高了他們對合成生物學的知識水平,讓他們得到了能力、腦力、心力等全方位的成長,更讓他們堅定了心中的夢想。正如指導老師楊君所說的:「一年來,孩子們收穫和成長非常顯著,獲得獎牌算是錦上添花了。希望他們能把IGEM所負載的以生物製造改變世界的願景,以及聚焦地域問題,為人類實現更好生活提供合成生物學解決方法的情懷和責任,融入自己的追求和未來,在以生物工程學為引領的全新時代大有作為!」

遨遊青天中,其樂不可言。所有參與到IGEM競賽的隊員都有著滿滿的收穫,他們說,他們了解了什麼是合成生物學,經歷了科研工作最真實的過程,還在合成生物學中找到了未來努力的方向……兩屆「元老」陳凱迪卻說:「我的收穫還未完待續,明年的比賽我還想參加,我還沒『玩』過癮呢。IGEM讓我篤定,我的未來一定與合成生物學有關。」在IGEMer看來,追夢,一直在路上!

新聞來源:大工新聞網

作者:孫晨、徐澤平、田世豪

編輯:王天姝

校對:徐一丹

相關焦點

  • 華中農大iGEM團隊第七次斬獲國際遺傳工程機器競賽全球金獎
    本項目的靈感來源於一次團隊的頭腦風暴,一位同學提到自己牙痛,恰好一名隊員對牙齒健康這方面有一些了解,提出可以嘗試用生物的方法修復牙釉質。以此為契機,團隊對這個點子進行了深挖,最終形成了今年的項目。同時,團隊成員還合作完成了項目Wiki、項目展示視頻和海報等比賽材料的製作及提交,參加了線上實時答辯,並最終在2020年度再次站上世界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最高國際性學術競賽的最高領獎臺。
  • 深圳大學2020 iGEM競賽團隊榮獲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金獎!
    你知道嗎 有這樣一支團隊 登上國際舞臺,一展風採 為深大贏得世界的掌聲 他們就是SZU-China 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他們的故事
  • 【國際競賽 - 信息科學類】 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
    獲獎團隊需要嘗試利用合成生物學創造出能產生更少二氧化碳的能源技術,利用原料和廢料製造能源,或者以其他可持續的方式產生能源。Best Environment Project:空氣、水和土地的質量決定了所有生物的幸福生活。
  • 多細胞模塊化生物傳感器開發框架-紐卡斯爾大學2017 iGEM項目簡介
    這些反應調節因子可以通過蛋白質相互作用,轉錄調控或RNA結合來改變細胞行為(Gao等,2007)。 近年來,使用合成生物學方法生產的生物傳感器的數量大幅增加。 合成生物學涉及工程原理在操縱生物系統中的應用。 使用這些方法構建的生物傳感器適應先前討論的天然細胞生物傳感過程,例如蛋白質或RNA結合,並使用這些相互作用誘導報告基因如螢光蛋白的轉錄。
  • 科學家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完全合成並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
    科學家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完全合成並徹底改變DNA密碼的活體。這種實驗室製造的微生物,是一種通常存在於土壤和人類腸道中的細菌,與它的天然近親相似,但依靠一套更小的遺傳指令存活。這種細菌的存在證明,生命可以以有限的遺傳密碼存在,並為那些生物機器被徵用來製造藥物和有用材料,或添加病毒抗性等新特性的生物鋪平了道路。經過兩年的努力,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閱讀並重新設計了大腸桿菌的DNA,然後創造出了合成版的已改變基因組的細胞。
  • 新型生物製造技術
    二、全球進展新型生物製造是,由20世紀90年代生物製造技術發展而來,在21世紀初得到了迅猛發展。目前在製糖,油脂,皮革,造紙等領域,已經形成了大約1萬億元的市場規模。生物技術體系日趨成熟,利用生物製造技術替代傳統的化石能源產品已經取得顯著成效。例如,2017年國際生物及產品的規模已達2.5萬噸。
  • 微生物+人工智慧:開啟新一代生物製造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新聞事件  近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吳邊團隊通過使用人工智慧計算技術,構建出一系列的新型酶蛋白,實現了自然界未曾發現的催化反應;並在世界上首次通過完全的計算指導,獲得了工業級微生物工程菌株,取得了人工智慧驅動生物製造在工業化應用層面的率先突破。
  • 上海交大iGEM團隊以「快樂科學」為導向培養國際視野創新人才...
    備受矚目的世界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
  • 美國團隊製造半人造子宮,成功產下後代
    一種可降解的生物高科技材料,可以支撐細胞,再生發育成為完整的組織美國一個再生生物研究所近日發布了一項重要突破,他們使用先進的生物工程技術製造了半人造子宮,在兔子實驗中,他們成功修復了子宮並且使兔子的後代存活,這無疑是一項重大的科技突破。
  • 美國團隊製造半人造子宮,成功產下後代
    一種可降解的生物高科技材料,可以支撐細胞,再生發育成為完整的組織美國一個再生生物研究所近日發布了一項重要突破,他們使用先進的生物工程技術製造了半人造子宮,在兔子實驗中,他們成功修復了子宮並且使兔子的後代存活,這無疑是一項重大的科技突破
  • 2020年,人類製造的東西,首次超過了世界所有生物總和
    對於生物量方面,他們使用了2018年研究的數據,其中一些相同的研究人員整理了數據,以發現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質量及其分布方式。該研究發現,人類自身僅佔世界生物量的不到0.01%。這項最新研究的作者之一羅恩·米洛告訴《時代》雜誌,儘管鑑於其「龐大」的規模,數據存在很大的誤差,但他的團隊可以95%的信心說人類處於「臨界點」製成的材料勝過生物量的生產發生在2020年之前或之後的六年中,而今年是最可能的日期。
  • 生物技術:微流體分子交換器有助於控制治療細胞的製造!
    徹底改變了其他製造工藝。喬治亞理工學院喬治W.伍德拉夫機械工程學院的伍德拉夫教授安德烈·費奧多羅夫說:「今天細胞療法的生產方式非常具有藝術性。」「過程控制必須非常迅速地發展,以支持當今基礎科學中出現的治療應用。我們認為這項技術將幫助我們實現將這些令人興奮的基於細胞的療法廣泛應用的目標。」
  • 華中農業大學iGEM團隊第七次斬獲國際遺傳工程機器競賽全球金獎
    ▲團隊作品介紹頁面牙釉質是牙齒表面一層主要由排列緻密有序的羥基磷灰石組成的堅硬保護層,它在牙齒發育的早期由成釉細胞構建產生。由物理磨損、酸蝕和細菌侵蝕引起的牙釉質損傷則是許多牙齒健康問題的根源,但人體本身不具有相關的修復機制,且目前世界上並沒有有效的物理或化學方法可以重現牙釉質的天然結構。
  • 美制出世界首例人造生命 將來可造特殊功能生物
    美制出世界首例人造生命 將來可造特殊功能生物 ,在實驗中製造出世界首個完全由人造基因指令控制的人造生命,使人類的能力拓展到可以操縱自然世界,將來可製造有特殊功能的生物,在生產疫苗及潔淨能源等領域大派用場。
  • 要改變世界,不要被世界改變
    我熱愛網路,以及網路背後代表的自由主義,因此我很喜歡這些改變。但我不只想擁抱這些改變,還想去影響這些改變。第一個衝動是搬去矽谷,嘗試著在震心找到可以發揮長才的地方。但仔細想想,那裡人才濟濟,哪差一個 Jamie Lin。我去頂多是錦上添花,不要幫倒忙就不錯了。
  • 2020年可能改變世界的科學大事
    新華社 發  剛剛過去的2019年,是人類科技史上又一個不平凡的年份:中國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美國「新視野」號探測器完成了人類探測史上最遙遠的一次星際「邂逅」;「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發布人類獲得的首張黑洞照片,震驚世界;谷歌公司領銜的團隊宣稱成功實現「量子霸權」;愛滋病治療重現曙光……有的發現已然推動了實用進步,有的研究卻爭議尚存。
  • 蠶絲:擁有改變世界的潛質
    編譯/江敏浩 黃詩欣它是一種可塑性強、透明、有機生物材料,在世界上,幾乎找不到另外一種和它一樣的材料了。 它與所有的生物都嚙合,無論是皮下還是皮上。沒有人知道是為什麼,當將它移植進入充滿水的身體時,你的身體就像看不到它一樣。 看,一條蠶在吐絲!
  • 做分子生物領域的「華為製造」
    「我們要做分子生物領域的『華為製造』,生產出國際質量的民族品牌。」在湖南檢驗檢測特色產業園,湖南艾科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艾科瑞生物)法人代表、副總經理朱士亮告訴記者,他們的目標就是打破行業領域的國外壟斷,為中國科研用戶提供屬於自己的產品。
  •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改變世界的六個技術發明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近日,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發布了過去100餘年間改變世界的六個技術發明:1、量子油菜 Quantum Canola20世紀90年代,黑腿病的流行使得當時價值數十億加元的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