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內容、請勿抄襲。
文| 薰兒
塑膠袋,顧名思義,就是以塑料為主要原料製成的袋子,在生活中廣泛使用——「少數人能看到它,多數人卻無視它」;因為廣泛地使用塑膠袋,實際上已經造成了嚴重的汙染,所以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替代品。
最近日本科技界傳來了1則「好消息」,根據日本NHK報導,日本三菱化學哈一家包裝材料製造商研發出了新型的「塑膠袋」,可能有助於改善當前的「白色」汙染,但是消費者用塑膠袋可就要小心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塑膠袋之所以會廣泛使用,是因為它性價比很高,價格低、重量輕、容量大、易收納,4大優點集於一身,消費者的最愛;但是用得久了,許多人都麻木了,忽視了一個問題——塑料的降解。
地球上有各個生態系統(通俗點,環境+生物=生態系統,生物之間有著吃與被吃的關係,同時還有各種細菌真菌去分解、腐化動植物),地球上的各種物質、能量都是在循環,大自然擁有多種降解方式,比如生物降解。
植物吸收水、無機鹽,再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糖類物質;後面植物被動物吃了,物質和能量很大一部分就轉移到了動物身上,少部分通過呼吸作用返回大自然;動物「大限已到」,被真菌、細菌等分解腐化,一部分能量被轉移到了真菌、細菌上,大部分又回到了自然。
但是塑料這種物質對於地球而言,是全新的物質,生物降解、光熱降解、風化降解都有困難,往往只是體積變得極小,並沒有降解,被生物利用,比如在海洋的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就發現了塑膠袋;又比如科學家已經在美國落基山脈的雨水已經發現了塑料微粒。
塑料微粒已經無處不在,參與了地球上的水循環和大氣循環,但是生物體沒有在短時間內迅速進化,對塑料這種新物質的生理適應幾乎為0,多少動物因體內過多的塑料而瀕危。
以往的塑料幾乎不能降解,或者降解的時間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但現在日本已經研發出可以在海水中降解的塑膠袋,而且時間只要一年。
正所謂「海納百川」,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海洋的面積佔到了地球總面積71%,大氣循環和水循環都離不開海洋,日本這次總算對世界作出了大貢獻,有望削減海洋塑料垃圾,因為現在太平洋上,已經有了「白色陸地」(由塑料漂浮而成)。
但是消費者就要小心了,因為這種塑膠袋是由甘蔗等植物成分構成,應用了微生物降解垃圾原理,所以製造所用的技術十分先進,1隻新型塑膠袋的價格是普通的6倍以上,而且根據目前的消費習慣,很有可能會被轉移到消費者的頭上。
如果能夠為環境出一份力,相信消費者也是願意,而且塑膠袋是有替代品的,只不過大多數人有了消費惰性而已。
日本傳來的,的確是好消息,「白色汙染」日益嚴重,新型塑膠袋「造福」全人類;但是高昂的成本,消費者將來使用的時候可就要小心翼翼,不過也有很好的警醒作用。
話說回來,塑膠袋,正所謂「物無美醜,過則有害」,塑膠袋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用得太多了,過猶不及啊;但也希望國內外的科研機構再加把勁,把製造成本降下來。
對於日本的新型塑膠袋,有什麼看法呢?歡迎下方留言。
說了這麼久,你懂我意思吧?那就意思意思
——薰兒,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