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來的那一夜》是詹姆斯·沃德·布柯特自編自導的第一部長片,電影從八個朋友的餐會開始,在一場大停電之後,所有的人際關係、甚至世界秩序都有了驚人的改變,融合科幻、懸疑及室內心理劇等各種類型元素。隨著一顆米勒彗星划過地球,他們的手機失去信號,電腦失去連接甚至電源短路,大家開始討論這一切是否是彗星造成的,這時Em講述了一個很久之前聽過的傳說並坦言她對彗星的到來有著不祥的預感,但朋友們只是一笑而過,直到他們參觀附近的房子時,他們顛覆了對事件的認知。

這部電影的製作成本很小,只有5萬美元,但是它新奇而燒腦的劇情得到了大部分觀眾的青睞。它沒有複雜多變的場景,雖然只有這些地點的轉換,但是卻不會讓人感覺到煩悶,因為在漸入佳境後,每一分鐘的神經都緊繃著渴望知道真相,即使是鮮少場景的變換,少數幾個演員的配合,也能讓人感受到那種步步緊逼,壓迫性的緊張感。
豆瓣上有這樣的影評:「量子力學的平行多宇宙學說,在交叉小徑的花園裡總會有一條路,讓人們在生命中的每一個節點都得到幸福。 在每一次銘心刻骨的選擇裡,總有一個你選對了路 。在茫茫的恆河沙數的宇宙裡,總有一個你,終生幸福。」所以,最後我選擇了,留在那一個看似最好的版本,不惜幹掉另一個「我」。

電影裡面有幾個改變的元素,照片背後的數字,螢光棒的顏色,箱子裡的標誌物。有平行時空、量子力學、薛丁格的貓這些知識性的東西。電影中的每個人似乎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彼此之間都有猜忌,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女主角從剛開始的驚慌害怕,到後來殺死自己,這是她在為她在自己那個平行世界裡的自己做的事情。這有點像《恐怖遊輪》的內容。但不同的是,《彗星來的那一夜》中,當彗星划過後,平行世界被打亂後,又恢復如初了,但昨晚的一切都是真實發生過的。而《恐怖遊輪》裡的循環到最後都沒有結束,也不知道真正的重點是在哪裡。

關於電影一開始看似無聊的對話,絮絮叨叨的談話,好像無關緊要似的出現在電影前面,但是試想一下,這不就像是每年大家庭過年過節聚一下時,那種相同的感覺。人物的對話代入日常感,也揭露了角色之間的風起雲湧以及自身的黑暗之處,在彗星未降臨之前,餐桌上的氣氛已經幾乎是一觸即發,每個人揣著心裡的秘密和不能說的話,恨不得狠狠撲上去給上誰一刀,這時恰好黑了燈,氣氛一下達到最緊張的點。在那之後,細節之處的層層抽絲剝繭,埋的伏筆被一一揭開,直到眾人的矛盾被激化至不得不撕破臉皮······
沒有酷炫的場面、外星生物、高科技的展示,只有一群普通人陷入未知的平行世界時所展現的真實人性。絮叨的開場讓我覺得有些沉悶,停電後好戲才漸漸登場,信息量大得讓我有些反應不過來,時間、地點、人物甚至時空的聯繫讓我變得跟故事中的角色一樣神經質,不敢相信任何事物,角色也從一開始的一團和氣變得相互猜忌、互不信任,人性中的陰暗面暴露無遺,女主角最後選擇逃離卻造就了一個意外的結局。

這種布景很簡單,單靠劇本和表演來撐場面的科學電影本身就很有勇氣。看的時候專門對開場的一些細節做了留意,果然到了後面可以看出許多貓膩。既表現了平行宇宙的概念,又在最後女主擊打另一個宇宙中的自己中表現了人性的陰暗。

這個充滿著幻想的結局還是太過暗黑。至少電影的結局最後悵然若失精神緊繃的只有女主一個人,而這個結局,也是仁者仁智者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