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為大家帶來的電影推薦,是豆瓣評分高至8.5的一部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
《彗星來的那一夜》是詹姆斯·沃德·布柯特自編自導的第一部長片,由艾米麗·芭爾多尼、莫瑞·史特林、雨果·阿姆斯特朗、伊莉莎白·格瑞斯、亞歷克斯·馬努吉安、勞倫·馬赫、尼古拉斯·布蘭登、勞倫·斯卡法莉婭等人主演。
電影從八個朋友的餐會開始,在一場大停電之後,所有的人際關係、甚至世界秩序都有了驚人的改變,融合科幻、懸疑及室內心理劇等各種類型元素。
電影從八個朋友的餐會開始,在一場大停電之後,所有的人際關係、甚至世界秩序都有了驚人的改變,融合科幻、懸疑及室內心理劇等各種類型元素。這部電影的成本只有區區50000美元,整部電影花費了5個夜晚在同一個場景拍攝,而且對話很大程度上是即興創作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小成本小製作的電影,卻聯繫了量子物理、時空穿梭等宏大的命題,如導演所說,這絕對是一部「常看常新」的電影。它展現了現代社會人類被困於特定生活中的矛盾,以及對世界的不懈探索。其中隱藏的諸多謎團也格外引人深思。
在一個靜得有些詭異陰森的夜晚,年輕女子艾米麗(艾米麗·芭爾多尼 Emily Baldoni 飾)驅車來到朋友家參加聚會。
此前她一邊開車一邊和男友打電話,然而通話突然中斷,她的手機屏也莫名其妙出現裂痕。這一事件讓艾米麗的心中升起隱隱不安,因為當晚一顆彗星剛好接近地球,一個很久之前聽過的傳說使她對彗星的到來有著不祥的預感。稍後,朋友們落座,一共八人。
大家彼此交談,敘說近況,雖然言語中有著許多莫名其妙、蹊蹺反常的線索,然而均被一帶而過。突然間,燈光盡滅。當光明重新來臨時,眾人發現附近只有一戶人家還在亮燈,而亮燈人家裡坐著的竟是他們自己……
你是誰?我是誰?身邊的人,真的是你認識的人嗎?
該片榮獲2014年阿姆斯特丹奇幻電影節黑鬱金香獎,被許多網友譽為「年度科幻神作」。
這部影片其實是在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詮釋是正確的設定下,描寫了「多世界」(平行世界)發生相干(coherence)時發生的事。
平行世界是指「蟲洞」所連接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同世界,它們互無關係,對其中一個世界的改變,不會影響到另外一個世界的歷史進程。
正常情況下,各個平行世界是互不幹擾的,也就是不相干的。然而當影片設定的前提具備後,即彗星到來時,這些平行世界就相互發生交疊。生活在1世界裡人,可能走著走著就進入2、3、4直至N世界中,你會驚訝地發現,有無數個你自己,無數個你的伴侶,以及無數個相同的其他人活在這個「世界」或是另外的「世界」裡。
當彗星過去後,一切又正常如初,物理學上稱之為「退相干」。如果你錯進了別人的世界,那就只能留在那個世界裡,與另一個自己爭奪地位。
影片還巧妙地藉助「薛丁格的貓」這個概念。
「薛丁格的貓」是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於1935年提出的有關貓生死疊加的著名思想實驗,是把微觀領域的量子行為擴展到宏觀世界的推演。這裡必須要認識量子行為的一個現象——觀測。微觀物質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即粒子和波。通常,微觀物質以波的疊加混沌態存在;一旦觀測後,它們立刻選擇成為粒子。實驗是這樣的,在一個盒子裡有一隻貓,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質。之後,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將會衰變並釋放出毒氣殺死這隻貓,同時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不會衰變而貓將活下來。
根據經典物理學,在盒子裡必將發生這兩個結果之一,而外部觀測者只有打開盒子才能知道裡面的結果。在量子的世界裡,當盒子處於關閉狀態,整個系統則一直保持不確定性的波態,即貓生死疊加。貓到底是死是活必須在盒子打開後,外部觀測者觀測時,物質以粒子形式表現後才能確定。
「薛丁格的貓」,讓很多人迷惑的多半是在人開門觀察之前,貓所處的那種不死不活又死又活的狀態。其實,這種狀態雖然詭異,但理論上總可以用一個波函數來表示。這個波函數在物理學家眼中具有很好的性質,因為它隨時間的變化遵循薛丁格方程。門一開,「詭異"的狀態立刻解除,我們得到了一個確定的狀態:死或者活。開門瞬間貓的狀態改變了,這意味著貓的波函數也有了一個突變,這個突變幾乎是瞬時的,且不遵循薛丁格方程,是一種看上去由我們的觀察(測量)而導致的突如其來的變化——這種由測量導致的突變才是更詭異的地方。
影片中,但凡劇中人做出一種選擇,就相當於開箱「觀察測量」貓的死活狀態,就會製造出平行宇宙來。
成本雖低,影片用懸念抓人的功力卻相當深厚,只要熬過稍顯散漫的頭十分鐘,但凡稍有好奇的觀眾都會被牢牢吸引。事實上,即使那些看似漫無目的的閒聊,每一段也都緊扣主題,並在主線展開後一一得到照應。而最大的包袱甚至在聚會開始前就已紮起。主創就像充滿自信的偵探小說家,把所有線索拋出,公然挑戰觀眾解謎;他們也擁有一流魔術師的技巧,在你瞪大眼睛觀察、以為奇蹟即將發生時,他們早已完成了關鍵的一環。影片場面調度十分精心,每個鏡頭都有條不紊地交代了一些相關信息,以待慢慢拼出真相,不到90分鐘的片長,沒有哪個鏡頭是多餘的。(騰訊網評)
總的來看,《彗星來的那一夜》的故事很簡單、結構不複雜、概念也比較淡化,並不能算是一部科幻元素佔大頭的科幻片,並且在敘事和人物刻畫上都較為隨意,但相對那些一本正經用力過猛的硬科幻作品,這樣的隨意反而不會過度束縛觀眾的想像力,特別是平行宇宙這種已經快脫離純科學範疇的概念,更是需要讓觀眾有極大的遐想空間和代入感。這一點上,拍得看似有些漫不經心的《彗星來的那一夜》有著它的獨到之處。(網易評)
新浪微博:@時間之旅官方微博
服務熱線:4000039011 075532914433
郵箱:time@timechina.cc
時間旅遊開發|時間主題文創
時間主題研學|旅遊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