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來的那一夜》集合了科幻和懸疑兩大元素,看完回味無窮,會情不自禁向親朋好友們推薦。
《彗星來的那一夜》原名叫「Coherence」,直譯就是「相干性」,在本片中指的是平行時空之間相互產生了幹涉,直譯名雖然不如「彗星來的那一夜」好聽,但其實更直接點名了本片的主題。
非常硬的科幻內核
誰能想到用幾萬美元就能拍一部硬核科幻片?《彗星來的那一夜》就做到了,5萬美元,8個非專業演員,主要場景就是一幢房子,呈現出了一部經典的燒腦科幻片,可見拍科幻片不一定要宏大的場景,華麗的特效,只要有一個牛逼的劇本,照樣能拍得精彩。
《彗星來的那一夜》用了量子力學的平行世界理論,由於受到彗星的影響,多個平行世界之間發生相互幹涉的故事。
根據量子力學理論,當時空進行到一個原因事件支點時,就會有幾個分岔支線,通往不同的事件結果,因為事件支點和分岔支線是無窮多個,所以造就了無窮條的時間軸,也就有無窮多個宇宙,他們分別在屬於自己的時間軸上,互相平行地進行著,互不幹涉,而且每個宇宙的物質和所遵守的物理定律都一樣的。
《彗星來的那一夜》的故事在平行宇宙理論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個科幻設想:如果因為某個原因,平行宇宙之間發生了相互幹涉,你可以看到另一個平行世界的自己,而且更想成為那個平行世界的自己,你會怎麼辦呢?會殺了那個世界的自己取代她嗎?
在電影中女主艾米麗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這一晚,一顆奇怪的彗星從天空划過,她與另外7個好友歡聚一堂,共度晚餐,突然一場停電過後,詭異的事情發生了,他們發現不僅僅存在一個自己,而是很多個,這些不同平行世界的人在同一幢小屋中發生了交匯,期間他們的任何選擇都會創造新的平行世界,艾米麗也見到了其中一個平行世界中的自己過上了夢想中的生活,她此時也在做了一個決定……
燒腦的懸念設置
本來平行宇宙就是個高逼格的物理學理論,但電影並沒有像很多科幻片一樣一開始就拋出科幻背景設定,而是從普通人的日常瑣事切入,直到出現一個個「不對勁」,作為觀眾,你會跟劇中人物一樣想要去搞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一步步去尋找謎底。
因為除了艾米麗,另外7個人都在不同的平行時間中來回穿梭變動,粗看時會感覺一臉懵逼,需要睜大眼睛,留100個心去注意電影中的細節,才發現導演留下的標記物,通過標記發現不同平行世界中人物的差異,比如Hugh貼的創可貼的差異,大家拿的螢光棒的差異,盒子中的物品的差異等。
所以這是一部需要看很多遍的電影,就如導演訪談說的,有些觀眾看了6遍才發現某個小細節的存在。
關於「我是誰」的哲學思考
當艾米麗看到了另一個生活幸福的自己時,動了歹念,她打算把那個平行世界中的自己給殺了,就可以代替她幸福地生活在那個時空。
那麼問題來了,平行時空的我是不是我呢?如果是我,那殺了另一個平行時空的我就顯得多此一舉,如果我和平行時空的我屬於不同的我,那麼另一個我與這個我是什麼關係?企圖謀殺另一個平行時空的我算不算謀殺呢?
電影最後是留了一個懸念,當現實世界的艾米麗以為殺了幸福世界的自己,正打算與幸福世界的男友開開心心出門時,男友接到了一個電話,是幸福世界的艾米麗打來的,似乎這個平行宇宙的艾米麗還活著,最後的結果留給觀眾暢想,每一種可能結果都是一個新的平行世界。
有人說一個人的所有選擇構成了他的一生,如果把不同選擇的結果完全呈現在你面前,你總會發現某個最完美的結果,會因為現實不夠完美而悔恨遺憾,但其實,哪怕像劇中的艾米麗一樣,代替了完美平行世界裡的自己,還是會面臨無數選擇,完美也是個暫時的狀態,之後又有無數的問題等著你去面對,這也是這部電影的看點之一。
總的來說,無論從懸疑氛圍,還是細節鋪陳,還是科幻與人性的關係,都是一部值得一看甚至多看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