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來的那一夜》總概
《彗星來的那一夜》(Cohenrence)據說這部由詹姆斯·沃德·布柯特自編自導的電影,只用了五個晚上在同一個場景拍攝,是一部低成本的燒腦劇情電影。
於2013年美國奇幻電影節首映,而後獲得奇幻電影節黑鬱金香獎並且攬獲數個最佳劇本和最佳影片。該導演布柯特也是動畫片《蘭戈》(Rango) 的編劇,演員團隊比較小眾,多以美劇演員組成。
影片內容和特色
關於故事情節
故事發生在一個不尋常的夜晚一顆米勒彗星划過地球……八位好友在聚餐上彼此交談著敘說近況,而對話中卻有著許多驢頭不對馬嘴,八人開始討論關於彗星的傳說,一種不祥的預感從每個人心中升起,均被一笑帶過。
談笑間燈光盡滅,眾人發現不經手機信號被切斷,甚至電源短路。啟用備用電源後,房屋附近只有一戶人家還在亮燈。勇敢的男士決定前去求助,他們從窗戶望去亮燈人家裡坐著的竟是他們自己!
一切蹊蹺反常的線索都指向這顆米勒彗星的磁場力量,每一個人都意識到自己已經不經意間走入了不屬於自己的另一個時空,身邊的「好友」已不再熟悉。
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性格使本來就暗藏玄機的八人關係一觸即燃。女主角Emily在混亂中依然保持清醒,她在不同的房子中尋找一個成功的「自己」,只為這一夜過去後,自己可以擁有這美好。
關於拍攝手法和特色
雖然這部電影在敘事和人物刻畫上都非常隨意隨意,據說演員的臺詞多為即興發揮。但是每一個場景都被精心的布置,每一次鏡頭切換都是時空的交換。電影對細節的把控可謂是精緻到了極點,這樣的電影拍得看似有些漫不經心卻有著它的獨到之處。
這類懸疑燒腦電影有一個屬於他們的名字:封閉空間式的群戲電影。十一月院線電影《東方快車殺人事件》和前段時間頗受好評的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都是其中的翹楚。
這類電影的特點是利用小空間的封閉性,劇情的的遞進和反轉還有戲劇性為觀影者製造一種密不通風的壓迫感,在不束縛觀眾想像力的同時讓觀眾體會劇情衝突帶來的出乎意料的快感。
這部電影和小編看過的另一部懸疑電影《恐怖遊輪》(Triangle) 有著相形見肘之處,在緊湊的電影劇情中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嫉妒、猜疑、魯莽,自毀。
女主角在平行時空交匯的混亂中頓悟了在人生際遇一個個失去的時候,要付出任何代價去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甚至不惜去做一個替身。
關於平行時空和相干效應
電影裡的八人在逐漸了解彗星帶來的磁場力量的同時也不停地打破自己所處的時空秩序。他們想到用概率來解決問題卻沒意識到平行宇宙脫離了純科學範疇的概念,這種衝突給予了觀眾極大的遐想空間和代入感。
用電影情節中的擲骰子可以稍微揭示一下平行時空和相干效應。第一次擲骰子可以擲出一到六的任意一個數字,你所在的世界就分離成了六個不同的世界。第一個世界的你擲出了一,第二個世界你擲出了二…這些世界在擲下骰子的一刻分道揚鑣,從此再也沒有任何交集。
電影中每一個時空的八人都拍下自己照片並用骰子決定照片背後的數字,他們找到不同的物品來象徵自己的屋子,演員看似隨意的一個選擇都是一種可能性,一個屋子,一個平行時空。
現實世界猶如骰面,永遠也不能見面,直到彗星來臨的那一夜,每一個骰面之間被搭起了橋梁使彼此相通,而還沒有察覺的電影裡的八人因此迷失。
平行時空是一種物理學術語,也叫多重宇宙論(parallel universe),卻是物理學中還沒被證實的理論。
小編認為宇宙之大無奇不有,而光速之快可以穿越時間,外星人或是平行時空都不是無中生有,而如何證實,可能時間,也可能需要高科技,而最主要的是需要一個人才,去履行毛澤東爺爺的至理名言: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最後想說
女主在電影中冷靜的尋找最好的「自己」的行為被人詬病為電影的缺點。這個情節過於冷血,使得這個角色沒有人人情味。
然而,對於小編來說,她的選擇其實是合乎人性的。這樣一次可以重置之前錯誤的機會,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很具有誘惑力的。如果能利用這個,挽回失去的人,彌補犯下的失誤,抓住錯過的機會,小編覺得每個人都可能無論多大代價,都會和女主做出一樣的事情。
不過,在真實的世界裡是沒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們去「重置」的。對於過去我們既然無能為力,那麼對於將來的選擇,小編認為:
與其放棄不如去選擇
與其等待不如去嘗試
我們總會後悔,那麼後悔當初沒有做過事情,不如去後悔自己當初做過的做錯的事。這樣多年後回憶起來,還能釋懷地會心一笑。畢竟錯誤會讓我們成長,而無為只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