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來的那一夜》,你對這部電影的理解是什麼?
剛看完《彗星來的那一夜》這部電影,最大的疑惑的它到底哪裡燒腦了。無限的平行宇宙,無限個人來自不同的地方,不斷的替換。可是它並不需要推理啊,並不需要知道誰來自哪個世界,也沒有一個所謂的真相,我反倒認為如果只有有限個世界相互影響,前後互相對應會比較燒腦。唯一讓我耳目一新的說法是,其實最後那個世界並不是一開始就美好,或許只是一群尋找美好的人匯集在一起小心翼翼,不去過多的交流罷了。
我的理解是,我們的生活是有無數可能性的,一個極微小的選擇都會分叉出一個平行空間。最後女主男朋友接到的那個電話應該就是那個沒被自己幹掉的自己吧,在女主最終選擇的這個平行空間裡,因為大家都沒有出去,所以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是在別的世界,他們最後都是意識到的,所以很可能亂套了,我覺得開頭他們在吃飯喝酒的一段,領子和杯子只是bug。因為在他們進到屋子前,就已經受到彗星影響而來自於不同空間,談話時職業啊什麼的偏差就是不同空間的證明。
但是一旦他們進了同一個屋子,只要不出去,他們就仍舊是進來時的他們,因為平行空間在這個屋子是不會對他們影響的。所以從進來到吃飯,他們沒有出去過。導演在訪談也說過全程看到的這個女主就是最開始的女主,我們是在跟著她走而已。另外有人問幹嘛要殺掉自己。因為女主最後選定的空間是她認為最好的一個空間。開頭說到她拒絕了當芭蕾舞替補,哪知道當了替補的人碰巧因為選定的演員不演了而上臺成名。女主雖然在餐桌上沒有表現出,但是看得出來也想的出來她肯定後悔。
而電影最後一部分她離開屋子看到了一個個不同空間的他們,發現了一個大家很愉快地在一起聊天,女主男友跟她也很恩愛,並且對話提到說女主就算跟男友出差一個月她在芭蕾舞舞臺的地位也不會撼動的屋子。所以女主決定趁此機會殺了這個空間的女主,自己取而代之。實際上我覺得真女主並不要殺掉這個空間的女主只要丟到外面就可以了。可能她當時緊張第一反應就是幹掉。這個劇不是就在說薛丁格的貓嘛,就是所有的平行空間都有他們這些人生活中可能性的兩種分支,時間也不一樣。
比如:Laurie在另一個空間裡沒有和Kevin分手,所以有一個房間裡他們倆是抱在一起的,所以那個空間裡女主跟這撥人估計還沒有關係。又比如:女主還沒有遇到頂替她跳舞的那個女演員,還在做決定是不是放棄當名演員替補的時間段,這個別說空間不等同了,時間也不一樣。所以不管是殺了別人還是沒有殺別人,既然女主可以後來跑進別人的屋子萌發殺人的想法,那麼所有人都可能想殺掉其他時空的自己,而所有人都可能不是電影鏡頭裡上一秒那個人(當然,必須落單給另一個自己殺人的機會)。
這也就是為什么女主講的那個上一次彗星靠近的時候那個老婆硬要跟警察說她老公不是她老公了,因為彗星過後,空間錯亂停止,她或者她老公壓根就不在之前那個時空中了。在整個電影中,無論房客們來自幾號房,無論再怎麼組合,但有一點是變的,每個房子都是標準8人組合,不會多也不應該少,量子物理講盒子中的每一種可能性都存在,在外部觀察者存在的時候會坍縮為一種,但在沒有觀察者存在事,這每一種可能都佔一個位置哦,大家彼此間是平衡且平等的,是和諧的,是質量能量守恆的,而如果有一種可能突然被扼殺了,整個完美的混沌就再無法坍縮,缺失質量的鏈條會強奪其他的鏈條以維持自身的完整。
整個秩序只會越來越混亂再也回不去。我認為這是一部跟《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一樣的被過譽的片子。如果非要說不就是無數個時空相錯亂的故事麼?如果可能性是無窮的,那再怎麼分析也分析不出來啊。再說我真心覺得裡面的人物反應過度,個個作死,還非得扯上一個量子力學來彰顯逼格,怎麼看都牽強透頂。還有談什麼人性還有哲理的,拜託,就幾句臺詞往那一放就彰顯人性了顯示哲理了?故作什麼深沉啊。整部片子就只看到一幫人在那閒扯淡加大驚小怪,完事只覺得心裡煩悶得緊。
好了,今天小編的分享就到這了,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和建議歡迎留言,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