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影片其實很像是科幻版的《完美陌生人》,一些小概率事件,讓一群老友的真面目現出原形:出軌那是中年危機必然存在的戲碼,甚至如同聚餐必須吃喝一樣自然。導火索出現之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個好人。《完美陌生人》在現實的基礎上,給了我們另外一種可能性,提醒觀眾不作死就不會死;而《彗星來的那一夜》赤裸裸的將無數個平行世界打亂到你眼前,甚至給了你重新來過的希望,如同那瓶打著純植物幌子的氯胺酮,危險且致命。
在彗星來的那一晚發生了很多奇怪的事情:主人公的手機屏幕突然碎掉、聚餐時莫名的停電、還有在影片前半部就埋下的伏筆幾個人在餐桌上談論到1903年彗星來時發生的許多奇怪的事情。其實這部影片最核心的就是平行世界,而這部影片拋開那些複雜的科學理論外我還看到的就是人性,女主把另一個平行世界的自己殺掉,自己留在這個相對美好的平行世界中假扮另一個「自己」活下去。
平行時空的出現,使得在彗星經過的這段時間出現了無數個不同的自己,每個人內心都被暴露出來,逃避、恐懼、瘋狂,感覺這部電影已經相對淡化了對人性的剖析,與那些瘋狂殺戮充分暴露內心黑暗的電影有所不同,但我們還是可以思考一些問題。平行時空的存在,使得每個人存在著無數種可能性,那麼你是否願意去到「陌生」的時空去經歷那些你所認為的美好。在女主看來,比起經歷那些混亂時空,只要能在那個「最美好」的時空,即使讓自己在這個時空成為「替代品」也是值得的。
這部電影,從細節上,電影用心的在小小的故事細節中讓觀眾感知人物和時空的的變化,從故事情節上,沒有可以引導的感覺,全靠觀眾自己去發現。在看之前其實是被劇透了故事梗概,從最開始便關注了很多細節的變換,但是後面,更多的是關於人性的的思考,如果是我,會不會留下並信任來自不同空間的「朋友」 繼續生活,會不會去殺死「自己」來選擇一段看起來幸福的空間… 不同的選擇在平行空間發生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這部電影,非常欣賞的兩點,第一,就是對科學和人性的詮釋,我們能說原來世界的艾米麗錯了嗎,如果是我,可能在那種恐懼的環境下會比她做得更過分,跟殘忍,人在為他人著想之前,都會先為自己著想,這是正常的本能,但是,每個時空的人都是平權的,你覺得你才是主角,但另一個時空的你也是這樣想的,就像電影中人物所說,我們都說發現的那個世界是黑暗的我們,你們怎麼知道這個世界的我們不是黑暗的?第二,就是導演所表現的對平行世界他自己的看法以及開放的結局。我認為是充滿辯證性的思考的,也是我所欣賞的。第三,彗星來的那一夜大家所做出的選擇恰恰映射了人生路上,每個個體所做出的或經過深思熟慮,或只是處於巧合的選擇,而正是這些,促成了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成長或毀滅。影片的內容很強大,強大到可以忽視它的拍攝技法;影片的思想很強大,強大到每一個看完電影的人,都會不自主的去思考,去質疑;影片中的人物也很強大,強大到你開始去理解他們,為他們開罪。
你是由你的無數個選擇與決定構成的共同體:吃過的每一頓食物,看過的每一本書,遇到的每一個人,說過的每一句話,共同構成了獨一無二的你。黑暗也好,光明也好,都是唯一的你。
所以不要回首也不要懊悔,堅定的走下去,改變每個想改變的未來,而不在糾結於過往,幻想著如果過去…會怎樣。過去已經在選擇的那一刻變成了另一個平行宇宙,而你永遠無法進入。就像女主最後想要不勞而獲得到另一個宇宙中自己的生活,然而這不是她的人生,她註定不可能會如願。不後悔,不回首,請你在自己的宇宙裡堅強勇敢的活下去,在此刻努力改變想要改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