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賞析《彗星來的那一夜》:希望永遠不會有平行世界的交錯

2020-12-05 微覽百事

部影片其實很像是科幻版的《完美陌生人》,一些小概率事件,讓一群老友的真面目現出原形:出軌那是中年危機必然存在的戲碼,甚至如同聚餐必須吃喝一樣自然。導火索出現之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個好人。《完美陌生人》在現實的基礎上,給了我們另外一種可能性,提醒觀眾不作死就不會死;而《彗星來的那一夜》赤裸裸的將無數個平行世界打亂到你眼前,甚至給了你重新來過的希望,如同那瓶打著純植物幌子的氯胺酮,危險且致命。

在彗星來的那一晚發生了很多奇怪的事情:主人公的手機屏幕突然碎掉、聚餐時莫名的停電、還有在影片前半部就埋下的伏筆幾個人在餐桌上談論到1903年彗星來時發生的許多奇怪的事情。其實這部影片最核心的就是平行世界,而這部影片拋開那些複雜的科學理論外我還看到的就是人性,女主把另一個平行世界的自己殺掉,自己留在這個相對美好的平行世界中假扮另一個「自己」活下去。

平行時空的出現,使得在彗星經過的這段時間出現了無數個不同的自己,每個人內心都被暴露出來,逃避、恐懼、瘋狂,感覺這部電影已經相對淡化了對人性的剖析,與那些瘋狂殺戮充分暴露內心黑暗的電影有所不同,但我們還是可以思考一些問題。平行時空的存在,使得每個人存在著無數種可能性,那麼你是否願意去到「陌生」的時空去經歷那些你所認為的美好。在女主看來,比起經歷那些混亂時空,只要能在那個「最美好」的時空,即使讓自己在這個時空成為「替代品」也是值得的。

這部電影,從細節上,電影用心的在小小的故事細節中讓觀眾感知人物和時空的的變化,從故事情節上,沒有可以引導的感覺,全靠觀眾自己去發現。在看之前其實是被劇透了故事梗概,從最開始便關注了很多細節的變換,但是後面,更多的是關於人性的的思考,如果是我,會不會留下並信任來自不同空間的「朋友」 繼續生活,會不會去殺死「自己」來選擇一段看起來幸福的空間… 不同的選擇在平行空間發生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這部電影,非常欣賞的兩點,第一,就是對科學和人性的詮釋,我們能說原來世界的艾米麗錯了嗎,如果是我,可能在那種恐懼的環境下會比她做得更過分,跟殘忍,人在為他人著想之前,都會先為自己著想,這是正常的本能,但是,每個時空的人都是平權的,你覺得你才是主角,但另一個時空的你也是這樣想的,就像電影中人物所說,我們都說發現的那個世界是黑暗的我們,你們怎麼知道這個世界的我們不是黑暗的?第二,就是導演所表現的對平行世界他自己的看法以及開放的結局。我認為是充滿辯證性的思考的,也是我所欣賞的。第三,彗星來的那一夜大家所做出的選擇恰恰映射了人生路上,每個個體所做出的或經過深思熟慮,或只是處於巧合的選擇,而正是這些,促成了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成長或毀滅。影片的內容很強大,強大到可以忽視它的拍攝技法;影片的思想很強大,強大到每一個看完電影的人,都會不自主的去思考,去質疑;影片中的人物也很強大,強大到你開始去理解他們,為他們開罪。

你是由你的無數個選擇與決定構成的共同體:吃過的每一頓食物,看過的每一本書,遇到的每一個人,說過的每一句話,共同構成了獨一無二的你。黑暗也好,光明也好,都是唯一的你。

所以不要回首也不要懊悔,堅定的走下去,改變每個想改變的未來,而不在糾結於過往,幻想著如果過去…會怎樣。過去已經在選擇的那一刻變成了另一個平行宇宙,而你永遠無法進入。就像女主最後想要不勞而獲得到另一個宇宙中自己的生活,然而這不是她的人生,她註定不可能會如願。不後悔,不回首,請你在自己的宇宙裡堅強勇敢的活下去,在此刻努力改變想要改變的未來。

相關焦點

  • 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是彗星打開了平行世界
    今天,小編想為你們推薦一部燒腦片《彗星來的那一夜》,小成本電影,豆瓣和騰訊視頻的評分都非常高。該片大概講的是八個好友在彗星來的那夜聚會,在磁場產生了很多個平行空間,同時,平行時空引用了薛丁格貓。大概就是人性的黑暗面無限放大以後的每個樣子。結局可以有無限的討論。
  • 《彗星來的那一夜》:燒腦神作!讓人頭禿的平行宇宙
    《彗星來的那一夜》豆瓣評分8.5,它以極低的成本,靠對白和設定構建了一個非常硬核的故事,家庭DVD式搖晃拍攝的手法,正合適本片想要營造的氛圍。幾位許久未聚的好友在彗星來的那一夜重聚,手機的突然碎裂、言語中奇怪的細節都被熱鬧的歡鬧掩蓋。
  • 高分燒腦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解析:人性比平行世界更複雜
    《彗星來的那一夜》主要講述了一個我至今看著都有點懵圈的六個主要演員在互相聯通的平行世界上演的一出「你以為我是我,但我卻是另一個人」的故事。因為彗星的到來,讓一群正在聚會閒聊的各懷心事的朋友們先是手機屏幕裂紋,緊接著又從手機沒了信號到停電。
  • 《彗星來的那一夜》|願永遠保持真我
    在彗星來的那一夜,你選擇了最好的世界,卻湮沒最好的自己。在很多時候,當我身處一個情境之中,我的腦海會不自覺有一個念頭出現:這地方我好像來過,或者這個情景好像在什麼時候出現過。有人提出了「平行宇宙」的概念:據說世界上除了我們所處的宇宙外,還存在著無數個平行宇宙。而在平行宇宙的我們,過著與現處宇宙中相似卻又截然不同的生活。於是我常常不自覺幻想著存在很多平行世界的情景:如果真的有,我會是什麼樣子呢?我會選擇什麼專業,又會過上什麼生活?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了平行世界中的我,我該對她說些什麼?
  • 相干性——彗星來的那一夜
    《彗星來的那一夜》又名《相干性》。小成本科幻片。科幻的內核是量子物理現象的其中一種解釋:平行宇宙。     從量子層面說,某個事件,或說變量,在沒有被測量之前,是各種可能性的疊加,量子既在這兒又在那兒,所以有了著名的「薛丁格的貓」,在你沒有打開門觀察它之前,它處於又死又活的疊加狀態,直到你觀察它時,才知道它是死是活。
  • 【每周鑑影】 平行時空的另一個我 高分燒腦電影 《彗星來的那一夜》
    《彗星來的那一夜》是詹姆斯·沃德·布柯特自編自導的第一部長片,由艾米麗·芭爾多尼、莫瑞·史特林、雨果·阿姆斯特朗、伊莉莎白·格瑞斯、亞歷克斯·馬努吉安、勞倫·馬赫、尼古拉斯·布蘭登、勞倫·斯卡法莉婭等人主演。電影從八個朋友的餐會開始,在一場大停電之後,所有的人際關係、甚至世界秩序都有了驚人的改變,融合科幻、懸疑及室內心理劇等各種類型元素。
  • 一部低成本的燒腦劇情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
    《彗星來的那一夜》總概《彗星來的那一夜》(Cohenrence)據說這部由詹姆斯·沃德·布柯特自編自導的電影,只用了五個晚上在同一個場景拍攝,是一部低成本的燒腦劇情電影。於2013年美國奇幻電影節首映,而後獲得奇幻電影節黑鬱金香獎並且攬獲數個最佳劇本和最佳影片。
  • 科幻懸疑燒腦電影推薦:《彗星來的那一夜》
    《彗星來的那一夜》集合了科幻和懸疑兩大元素,看完回味無窮,會情不自禁向親朋好友們推薦。《彗星來的那一夜》原名叫「Coherence」,直譯就是「相干性」,在本片中指的是平行時空之間相互產生了幹涉,直譯名雖然不如「彗星來的那一夜」好聽,但其實更直接點名了本片的主題。
  • 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一頓令人顛覆認知的晚餐
    今天,小編想為你們推薦一部燒腦片《彗星來的那一夜》,一部靠對白撐起的劇情,卻極度燒腦,細節扣的好強,值得反覆回味,是一部值得反覆揣摩反覆觀看思考的好電影。影片的主題是關於你和你自己,或者說和另一個可能存在的你之間的衝突和鬥爭。同是,這部片子使用了量子力學的多重宇宙詮釋的設定,將多個平行世界集中在一棟房子處發生相干。
  • 《彗星來的那一夜》:小成本,大生產,平行空間,我們在做什麼?
    我推薦美國科幻懸疑驚悚片高分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豆瓣得分8.5,在豆瓣TOP上排名230,250,別小看他的排名!上榜影片均根據「看過」的數量和綜合電影的評級進行篩選,排名前250名,因此他們都是公認的優秀影片,而阿姆斯特丹奇幻電影節的榮獲黑鬱金香獎也不容小覷。
  • 《彗星來的那一夜》:有些東西比平行世界更複雜
    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英文原名為《Coherence》,從原名更能搞清這一燒腦科幻片的主題。(Coherence,相干性,是物理學中波與波相互幹涉的現象。)在現在流行的量子力學「平行多宇宙」理論中,你的每一次選擇,都讓你的人生多了一個節點,而這些無數的選擇節點分叉開去,裡面有著各種可能性的你的世界,無數的你在無數的宇宙中生活著,卻彼此不幹擾。導演Byrkit在決定嘗試拍攝一部「沒有工作人員、沒有劇本」的電影後,提出了拍攝《彗星》的想法。
  • 高分懸疑巨作《彗星來的那一夜》,影片的伏筆,你真的看懂了麼?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今天要給大家分享一部名叫《彗星來的那一夜》的高分懸疑驚悚電影,這部電影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5分,僅次於2010上映的由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主演的《禁閉島》,可以稱得上是懸疑驚悚電影中的經典作品了。
  • 豆瓣高分懸疑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你真的看懂了嗎
    《彗星來的那一夜》是詹姆斯·沃德·布柯特自編自導的第一部長片,電影從八個朋友的餐會開始,在一場大停電之後,所有的人際關係、甚至世界秩序都有了驚人的改變,融合科幻、懸疑及室內心理劇等各種類型元素。它沒有複雜多變的場景,雖然只有這些地點的轉換,但是卻不會讓人感覺到煩悶,因為在漸入佳境後,每一分鐘的神經都緊繃著渴望知道真相,即使是鮮少場景的變換,少數幾個演員的配合,也能讓人感受到那種步步緊逼,壓迫性的緊張感。豆瓣上有這樣的影評:「量子力學的平行多宇宙學說,在交叉小徑的花園裡總會有一條路,讓人們在生命中的每一個節點都得到幸福。
  • 《彗星來的那一夜》,你對這部電影的理解是什麼?
    《彗星來的那一夜》,你對這部電影的理解是什麼?剛看完《彗星來的那一夜》這部電影,最大的疑惑的它到底哪裡燒腦了。無限的平行宇宙,無限個人來自不同的地方,不斷的替換。可是它並不需要推理啊,並不需要知道誰來自哪個世界,也沒有一個所謂的真相,我反倒認為如果只有有限個世界相互影響,前後互相對應會比較燒腦。唯一讓我耳目一新的說法是,其實最後那個世界並不是一開始就美好,或許只是一群尋找美好的人匯集在一起小心翼翼,不去過多的交流罷了。我的理解是,我們的生活是有無數可能性的,一個極微小的選擇都會分叉出一個平行空間。
  • 經典小成本優質燒腦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
    《恐怖遊輪》是一部腦洞極其大,整部電影細節豐富,埋藏的線索也能融會貫通,那麼這部《彗星來的那一夜》,不得不說與《恐怖遊輪》一樣設計精巧,甚至在邏輯思考上,更勝一籌。《彗星來的那一夜》用很低的成本,簡單的電影鏡頭,還有簡單的故事架構,卻是在邏輯上埋下了更多細膩的伏筆,一部引起人們內心對平行空間,這個概念思考的科幻懸疑作品。
  • 《彗星來的那一夜》,究竟發生了什麼?
    美國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場景基本上是在一幢房子裡,出場角色也只有八個人,但隨著一顆米勒彗星划過地球上空,這幢房子及周圍,這八個人物之間的關係,發生了一些奇怪的變化。以上種種不可思議事件的發生,都是因為那顆彗星~彗星的到來,讓他們都置身於平行世界:每個維度裡都有一個自己,在做著不同的事情,而且這些平行世界可任意切換,這樣一來,每個人就存在N種可能性。
  • 理科生教你如何解讀《彗星來的那一夜》
    《彗星來的那一夜》用簡單的格局詮釋了量子力學裡的平行宇宙理論,相信你一定看懂了導演結尾關於人性的解讀,但這篇影評中用理科視角對片中的平行世界進行的詳盡解析,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  我得說,原片名《Coherence》比中文譯名《彗星來的那一夜》逼格高很多。      Coherence,直譯就是「相干性」。經典物理中最簡單的定義就是:這是一種讓兩列波產生幹涉的性質。而在量子物理中,coherence可以從很多種角度去定義,後面再講。      我不同意有人說的這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人文片。
  • 懸疑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觀看資源及影評
    那其他互相穿越的房間裡的那些人到第二天早晨來臨是就是一場災難啊。。。4、影片的視角是女主存在的這個房屋,但是除了電影拍的這個房屋,其他住在附近的人應該也被彗星影響了吧?是否意味著即使最後女主選擇的世界不知道平行世界,但是他們的鄰居、同事等等可能都不是原來的人了?
  • 美國有《彗星來的那一夜》,義大利有《月食來的那一夜》
    ·賈利尼 / 卡夏·斯穆特尼亞克 / 愛德華多·萊奧 / 阿爾巴·羅爾瓦凱爾 / 瓦萊裡奧·馬斯坦德雷亞 / 安娜·福列塔 / 朱塞佩·巴蒂斯通類型: 劇情 / 喜劇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語言: 義大利語上映日期: 2016-02-11(義大利)片長: 97分鐘又名: 完美謊情(港) / 波動的信息分享 / 晦星來的那一夜
  • 影評|《彗星來的那一夜》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本片的核心主人公Emily,她在自己本來的世界(電影的主視角)裡過的並不如意,她放棄了自己的芭蕾舞事業,而彗星來的那一夜,她竟然發現發現另一個平行世界的自己不僅沒有放棄舞蹈事業還收穫了巨大的成功,對於命運的不甘和一種對所謂的幸福的追求驅使她傷害了平行世界的另一個自己,甚至妄圖殺死並取代那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