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突破20大關,創下我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同樣是「上海智造」的《分子植物》影響因子突破12,在植物科學領域研究類期刊中穩居第二,連續9年在亞洲同領域期刊中排名第一;《光子學研究》在世界光學期刊中躋身前十……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是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標誌。如今,一批刻著上海烙印的科技期刊乘風破浪,在世界一流學術出版陣營中佔據愈發顯要的地位。
《細胞研究》創刊於1990年,由中科院主管、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學會共同主辦,是我國生命科學領域高質量的全英文學術期刊。2006年,時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裴剛接手了《細胞研究》,當時身為《細胞》雜誌科學編輯的李黨生恰好有回國工作的打算,便受邀擔任了《細胞研究》的常務副主編一職。經過近20年的發展,《細胞研究》從最初的「鮮為人知」成長為生命科學領域世界一流期刊,近年來更是發表了不少具有概念性創新的原創成果,其影響因子也來到了20.507,已經超過多個《自然》和《細胞》旗下本領域內的高端子刊。
「這標誌著《細胞研究》作為我國本土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頂尖學術期刊,已穩居國際一流頂尖期刊行列。在推動提升我國學術期刊話語權和影響力,推動我國科學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促進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原始創新方面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李黨生告訴記者。現在,《細胞研究》是一個受到國內外廣泛認可的高端學術平臺,海外科學家佔了投稿數量的一半。
提及《細胞研究》雜誌影響因子的「晉升」之路,李黨生透露了其中的兩個「秘訣」:職業編輯團隊、與科學共同體結合。辦學術期刊不是商業行為,而是軟實力積累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基線」的定義就很重要了——定得高了,會讓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期刊的論文數量無法保證;定得低了,毫無疑問會拉低期刊的學術質量。為此,《細胞研究》於2015年推出了在線網絡期刊《細胞發現》,兩者形成「高端-中高端」階梯出版互補模式,這是創新辦刊理念的又一重要實踐。如果論文的標準暫時無法達到《細胞研究》的「基線」,科研人員可以先嘗試《細胞發現》。「當然我們有信心,假以時日《細胞發現》也將躋身國際分子與細胞生物學領域優秀期刊的行列,必將更好地為科學家們提供優質服務。」李黨生表示,「我們也希望大家有科研文化自信,相信中國的本土品牌期刊。」
由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與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國際學術期刊《分子植物》,今年也收穫喜訊:影響因子突破12分,上升為12.084,連續4年超過美國植物生物學家學會主辦的植物科學領域頂級期刊《植物細胞》。記者獲悉,《分子植物》編輯團隊長期以期刊品牌建設為核心、不斷提升期刊國際影響力,經過多年不懈努力使《分子植物》逐步發展成為植物科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之一,發表了大量來自國內外的優秀科研成果,促進了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為我國植物科學研究成果走向國際做出了重要貢獻,提升了我國植物科學研究和科技期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中國雷射雜誌社由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中國光學學會共同投資成立,在學術與產業上「兩翼齊飛」。近日,雜誌社旗下《中國雷射》等3份中文刊物,幾乎同時被科睿唯安資料庫收錄。今年5月16日,在雷射器發明60周年的紀念日,雜誌社策劃了光電產品購物節,成交金額超千萬。
本報記者 郜陽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