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生活中需要導航,教學依然需要導航。
而基本的教學理論就如同導航系統,可以給我們的教學和培訓工作以最基本的指導。
而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關於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
那麼,什麼是行為主義呢?
一、行為主義(Behaviorism)概論
行為主義形成於20 世紀初期,其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
行為主義是強調運用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對社會政治生活的過程做系統的、經驗的和因果的解釋西方政治學思潮和流派。
二、行為主義的主要內容
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如下:
1. 機械唯物主義決定論。
2. 認為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研究人的活動和行為的一個部門,要求心理學必須放棄與意識的一切關係。
3. 極力要求用行為主義的客觀法去反對和代替內省法。
比如:觀察法、口頭報告法、條件反射法和測驗法。斯金納是行為主義的著名人物之一,他強調自己只研究可觀察的行為,試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函數關係。
斯金納認為:可以在不放棄行為主義立場的前提下說明意識問題。
斯金納在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基礎上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斯金納認為強化訓練是解釋機體學習過程的主要機制。
他把學習公式概括為:「如果一個操作發生後,接著給予一個強化刺激,那麼,其強度就會增加。」這裡所說的強度的增加並不是某一特定的反應,而是使這些反應發生的一般傾向。
他認為使條件作用的速率增加,關鍵的變量是強化,練習不會使反應速率上升,只是為進一步強化的發生提供機會而已。
三、行為主義的作用
斯金納認為「教學就是安排可能發生強化的事件以促進學習」,給學生創設能為學習的刺激做出反應的機會,教學要在學生做出反應之後, 應當有隨之而來的反饋。
1. 教學目標
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學生特定的反應,教學目標越具體、越精確越好。
2. 教學過程
斯金納認為,學生的行為是受行為結果的影響,要學生做出合乎需要的行為反應,必須形成某種相倚關係,即在行為後有一種強化性的後果; 倘若一種行為得不到強化,它就會消失。據此,相倚組織教學即為對學習環境的設置、課程材料的設計和學生行為的管理做出了系統的安排; 關注的是「怎樣教」,而不是「教什麼」。
3. 教學方法
學習過程的有效進行有三個條件,分別是:
(1)按照內部邏輯小步驟呈現學習材料;
(2)對學習者任何反應立即予以反饋;
(3)學習者自定步調學習。
為了更好地理解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可以結合陽明心學裡的「知行合一」和「事上磨」這兩個觀點來審視以「程序教學法」為體現形式的行為主義理論。
在培訓的課堂上,培訓師通過設定定向或定性的教學內容和學習活動來幫助學員們,從而完成「同化和順應」的過程。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啦~
關注格格,下期更加精彩喲!
摘自:《建構主義人才開發技術藍皮書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