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呈高發和低齡化趨勢,嚴重影響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10月1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適宜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南》中指出,對懷疑遠視儲備不足,有近視高危因素者,應當予以高危預警,重點幹預。
近日,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寧利教授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在線訪談上表示,「嬰兒從生下來便有遠視儲備,我們應該建立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檔案,監測兒童遠視儲備情況。」
兒童發育過程中遠視儲備逐漸減少 應密切監測
王寧利介紹,嬰兒生下來都是遠視眼,能看遠距離事物是他的第一生存需要,如媽媽在哪裡、食物在哪裡等。3歲左右的兒童大概有300度遠視,6-7歲的兒童大概有100-150度遠視,12歲左右的時候兒童才完成正視化。在整個兒童的發育過程中遠視在不斷減少,到12歲時他的儲備全部到了我們所說的0水平。
王寧利建議,現在要做近視篩查,建立檔案,尤其幼兒園的屈光檔案就是用來監測兒童的遠視儲備,幼兒園、學校校醫那裡有參考值,可以根據這個數字作出判定。
「對於遠視儲備,傳統方法是到醫院驗光,比較費時,而且無法進行密切監測。現在已研發有可攜式手持監測儀,操作簡單,在家庭中即可實時監控。」王寧利說。
標準對數視力表5.0相當於國際視力表的1.0
視力檢查時,經常聽到視力「5.0」「1.0」,這都是表示視力的記錄法,分別對應了標準對數視力表和國際標準視力表。在訪談中,王寧利介紹了作為視力檢查依據的標準對數視力表和國際標準視力表的區別和換算方法。他表示,從視力表的設計上來看,標準對數視力表是呈指數遞增的,比國際標準視力表更科學、方便,而國際標準視力表從0.6到0.8的跳躍並不是簡單的等級,所以《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適宜技術指南》中採用的是更加標準的標準對數視力表,應重視對標準對數視力表的推行,但是一些數據的判斷依然需要兩種視力表的並行。
據介紹,標準對數視力表的5.0相當於國際標準視力表的1.0,5.1相當於國際標準視力表的1.2,5.2相當於國際標準視力表的1.5,依此類推,標準對數視力表的4.0相當於國際標準視力表的0.1。由於這個換算沒有簡單的公式,對數和指數之間的換算比較困難,日常生活中可以記住這幾個關鍵的換算關係。
標準對數視力表和國際標準視力表的換算如下:
近視手術只能矯正屈光 後續仍需進行視力保護
當前中小學校都在推廣做眼保健操,眼保健操是否能起到預防近視的作用?王寧利指出,有的隨機對照研究認為,眼保健操是有效的,有效在於做得好,做得標準,這對短暫地緩解眼疲勞確實有作用。但是還有一些研究是以近視作為終點指標,他們認為,做眼保健操和不做眼保健操沒有明顯區別。
對此,王寧利認為,現在的眼保健操無效,不是眼保健操本身無效,是由於給學生的負擔太重,眼保健操的效果被不良因素所影響。所以,從科學的道理來說,眼保健操對緩解視疲勞、緩解近視、調節滯後確實有作用,應該正確地看待眼保健操。
現代很多人採用手術方式矯正近視,認為這樣可以一勞永逸,治癒近視。對此,王寧利表示,近視眼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能治癒的方法,首先,近視眼手術只是矯正屈光狀態,把眼鏡戴到眼睛的角膜上,儘管屈光狀態被矯正了,但是眼底的病理損害依然存在,如果眼睛的負擔依然很重,近視還會繼續發展。做近視眼手術有幾個可供參考的選擇:如果由於職業各方面確實因戴眼鏡不方便,可以選擇手術矯正,一般來說,手術矯正時視力800度以下的效果比較好,由於技術發展也有1000多度的近視人群做這類手術,都能達到很好的矯正作用。但是對於角膜很薄,眼睛已經發生了病理性改變的人群,建議不做這類矯正手術。
「有些患者做完手術剛一年,就又有兩百度的近視,這是因為患者以為手術後近視就治癒了,所以依然不節制地看電腦、看書,最後造成了新的近視。」王寧利強調,手術是矯正,不是治療,特別是對高度近視患者而言,做完手術一定要到醫院定期檢查眼底改變。
王寧利認為,《指南》的出臺對於我國目前開展的近視防控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從公共衛生的層面對近視的防控作出了一個整體的布局和指導,提出了三級近視防控措施。一級是指在小學之前怎樣不讓兒童把遠視儲備消耗掉,不要發生近視;二級是指小學到中學不要讓近視增加;三級是指高度近視要預防發生病理性近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