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曆 | 「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去世,他說自己的雙手沾滿了鮮血

2021-01-13 手機鳳凰網

1967年2月18日,「原子彈之父」的尤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去世,被認識他的人形容其「核時代的天才,也是科學與文明的行走與對話的良心」。

出生於20世紀初,奧本海默很早就對化學和物理表現出濃厚興趣,最終使他在20世紀20年代的「量子物理學黃金時代」之際來到哥廷根大學,在那裡,他與博士導師馬克斯·伯恩(Max Born)、好友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以及後來的對手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一起工作。

儘管如此,早在奧本海默年輕的時候,就有身為「天才」和「怪人」都特質。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喜愛收集石頭,寫詩,學習法國文學。奧本海默的體重從來沒有超過130磅(118斤),在他的一生中,是一個「又高又瘦的菸鬼」,他曾說過自己「更需要物理而不是朋友」。在劍橋大學時,奧本海默甚至把一個有毒的蘋果放在一個導師的桌子上,差點被指控謀殺未遂。在哥廷根,奧本海默的同學們曾經給教授馬克斯·伯恩下了最後通牒:「要麼『神童』當道,要麼他人抵制這門課。」據報導,諾貝爾獎獲得者詹姆斯·弗蘭克在博士論文答辯成功後離開了考場。

從身為哈佛大學的學生,到在劍橋大學和哥廷根成為一名研究生研究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再到曼哈頓計劃領頭人,以及戰爭結束後,任職高級研究機構的主任,無論奧本海默去哪兒,他永遠堅守自己的思想。

馬克思·伯恩、保羅·狄拉克、約翰·馮·諾伊曼、尼爾斯·波爾、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庫爾特·哥德爾、理察·費曼,他們都欽佩「Oppie」。

截至1967年去世時,奧本海默在《物理學》雜誌上發表的文章總計73篇,涉及範圍從量子場論、粒子物理學、宇宙輻射理論到核物理學和宇宙學。有600多人參加了他的葬禮,其中包括許多來自學術界和研究界的同事、政府官員、軍方首腦,甚至還有紐約市芭蕾舞團的團長。

1904年4月22日,朱利葉斯·羅伯特·奧本海默出生於紐約市,父母分別是朱利葉斯·奧本海默和艾拉·弗裡德曼。父親是一位性格外向、富有的紡織品進口商,在1888年,17歲的時候移民到美國。母親艾拉是一位頗有成就的畫家,收藏過許多藝術品,包括畢卡索和梵谷的作品。

奧本海默有一個弟弟——弗蘭克,出生於1912年。同年,全家搬到了曼哈頓上西城一個富裕的社區。他們住在河濱大道155號的公寓在11層,面朝哈德遜河。

奧本海默是一個多才多藝、特別好奇的學生,除了礦物學之外,他對英國和法國文學也很感興趣。當他五、六歲的時候,在母親的堅持下學習鋼琴,儘管討厭討厭鋼琴仍然每天練習。在學習上,奧本海默在一年內就完成了三年級和四年級的課程。12歲時,奧本海默就開始用家裡的打字機與當地著名的地質學家交流中央公園的巖層。由於不知道年輕的奧本海默的年齡,甚至還提名他為紐約礦物學俱樂部的會員,不久之後,他還為該俱樂部的會員做了一次演講。

1922年9月,奧本海默考進哈佛大學,還獲得了獎學金,但被他拒絕了,理由是「沒有錢也能過得很好」。不過,哈佛給了他一本伽利略的早期著作。

「毒蘋果」事件

還在基督學院的時候,奧本海默就和他的導師、比他大幾歲的實驗物理學家派屈克·布萊克特(Patrick Blackett)產生了敵對關係。據好友弗格森說,有一天,奧本海默被一種強烈的嫉妒所吞噬,用實驗室裡的化學物質給一個蘋果下了毒,並故意把它留在了布萊克特的桌子上。幸運的是,布萊克特沒有吃蘋果,但劍橋聽說了這個故事,並得出結論,如果所謂的「毒藥」是致命的,那麼奧本海默的行為就是謀殺未遂。

幸運的是,奧本海默的父親成功遊說大學不要提出刑事指控。最後,奧本海默被判緩刑,並被要求定期去倫敦看精神病醫生。治療奧本海默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家後來診斷他患有早發性痴呆。

儘管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期,奧本海默在劍橋的時光對他成為一名物理學家的發展很有幫助,因為它使他能夠近距離接觸到許多世界領先的理論物理學家,包括波爾、狄拉克、查德威克、福勒、艾倫菲斯特、烏倫貝克和波恩。據說,他與尼爾斯·玻爾的第一次個人接觸是兩人共同的特點。

據報導,玻爾清楚地記得那次會面,因為奧本海默看上去格外年輕,而盧瑟福在奧本海默離開房間後轉向他,說對他有很高的期望。奧本海默與這些前輩會面的成果是他的頭兩篇研究論文。這兩篇論文寫於劍橋,並於1926年5月和7月提交出版。這兩篇論文都涉及了量子理論,第一篇涉及了分子光譜,第二篇涉及了氫原子向連續狀態的躍遷。

曼哈頓計劃

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化學家的戰爭」,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物理學家的戰爭」。當時,奧本海默專注於宇宙學,並發表了有關預測黑洞存在的論文,德國核物理學家奧託·哈恩和弗裡茨·斯特拉斯曼於1939年出版的Die Naturwissenschaften中報導了鈾裂變的發現,後來被Lise Meitner鑑定為核裂變。在1939年2月11日發行的《自然》雜誌上。這項發現的消息是由尼爾斯·玻爾帶到美國的,並很快由哥倫比亞大學的恩裡科·費米在美國進行了實證驗證。

在美國工作的匈牙利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很快意識到,由中子驅動的重原子裂變可以用來製造核鏈式反應,產生大量的能量用於發電,也可能用於製造原子彈。擔心德國科學家在納粹政權下工作可能會試圖利用新發現用於製造炸彈,西拉德認為應該警告比利時政府,因為比利時剛果是鈾礦的最佳來源。在與同胞愛德華·泰勒和尤金·維格納會面後,西拉德得出了這個結論。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當時是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和政治活動家,認識比利時王室,西拉德認為愛因斯坦將是最適合做這件事的人。

這封著名的愛因斯坦-西拉德的信於1939年8月2日寄給了比利時駐美國大使,以及美國大使富蘭克林·羅斯福。這封信認為美國應該參與鈾研究。讀了這封信後,羅斯福決定採取行動,因此授權成立一個鈾問題諮詢委員會,成員包括西拉德、特勒和威格納,以及哈羅德·C·尤裡、恩斯特·O·勞倫斯、詹姆斯·B·科南特、萊曼·J布裡格斯、E·V·墨菲裡和阿瑟·康普頓。

從1934年開始,奧本海默越來越關心政治和國際事務。繼1933年哥廷根的大清洗之後,1934年,他開始從自己的年薪中拿出3%——大約100美元(相當於2019年的2000美元)來支持逃離納粹統治下的德國物理學家。

曼哈頓計劃的負責人是陸軍中將萊斯利·格羅夫斯,他在20世紀40年代是美國陸軍工程兵部隊的一名軍官。1942年,格羅夫斯開始當時被稱為「Y計劃」的項目尋找領頭人,該項目實際上是試圖製造核彈。阿瑟·康普頓是該項目眾多實驗室之一的負責人,他建議格羅夫斯找來奧本海默。奧本海默當時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快中子研究的負責人。格羅夫斯做到了,並最終任命奧本海默負責這個項目。

雖然找到了領頭羊,但Y項目還沒有找到進行研究的地點。田納西州的橡樹嶺和內華達州的裡諾也在考慮之列,但根據奧本海默的建議,搜尋範圍縮小到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附近,他在那裡擁有一座牧場。

奧本海默對新墨西哥州的熱愛可以追溯到1922年夏天,當時他得了第一場結腸炎,前往新墨西哥州與朋友弗格森一家住在阿爾伯克基。在那裡,奧本海默愛上了戶外沙漠生活、開闊的視野和騎馬。他後來形容騎馬穿越聖格雷得克裡斯託山的小徑是「不可思議的」。

1943年春天,實驗室在奧本海默的指導下開始運作。在招募科學家加入該項目時,奧本海默自然而然地利用了自己直到那時為止作為研究人員所建立的關係,來自他自己在UCB小組的Serber和McMillan以及明尼蘇達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史丹福大學和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麻省理工學院輻射實驗室的漢斯·貝斯和羅伯特·巴赫爾,愛德華·泰勒,奧本海默的前學生羅伯·F·克裡斯蒂,以及普林斯頓的羅伯特·R·威爾遜的小組(其中包括理察·費曼)。總的來說,一共有670人,其中200人是女性,包括奧本海默的妻子凱薩琳·凱蒂·奧本海默。

歷史上第一次核裝置爆炸發生在1945年7月16日凌晨5點29分,地點是新墨西哥州索科羅東南56公裡處的約爾納達德爾穆爾託沙漠。奧本海默對爆炸的代號為「三一」( Trinity,三位一體),是受到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詩《Holy Sonnet XIV: Batter My Heart, Three-Personed God》的啟發。

被引爆的試驗對象是一個胖傢伙,重量達5千噸的鈽彈,與最終投放在長崎的那枚類似。在爆炸發生之前,著名的觀測科學家們就測試結果的量級建立了一個賭注池。愛德華·特勒是最樂觀的人,他預測這次爆炸的威力相當於4萬5千噸TNT炸藥。伊西多爾·拉比預測有18千噸,貝特8千噸,奧本海默只有0.3千噸TNT。爆炸產生的威力相當於22000噸TNT炸藥。在目睹爆炸的過程中,奧本海默後來回憶說,他想到了《薄伽梵歌》中的句子,「漫天奇光異彩,有如聖靈逞威,只有一千個太陽,才能與其爭輝。」

在三一測試一個月後,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核武器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引爆了,造成129000至226000人死亡,其中大多數是平民,約有一半人死於炸彈被投下的那一天。

1965年,在冷戰最嚴重的時候,奧本海默接受了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電視節目《投下炸彈的決定》的採訪,內容是關於他參與曼哈頓計劃和開發核武器。到61歲時,羅伯特關於科學家對第一次核爆炸反應的評論已經廣為人知:

「我們知道世界將會不同。有人笑了,有人哭了,大多數人都沉默了。我想起了印度經文《博伽梵歌》中的那句話。毗瑟奴試圖說服王子,他應該履行自己的職責,並以他的多臂形態打動他,他說:『現在,我變成了死亡,世界的毀滅者。』我想我們都是這樣想的。」

1945年8月原子彈爆炸後,10月份,奧本海默受到了時任美國總統哈裡·杜魯門的接見,他說對研製原子彈感到遺憾,並說自己「雙手沾滿了鮮血」。這番話激怒了總統,他站起來示意會議結束。後來,據報導,杜魯門告訴迪安·艾奇遜,並且出言不遜,「我不想再看到這個狗娘養的在這個辦公室」。

相關焦點

  • 美國「原子彈之父」為什麼被判有罪?他完成核試驗後,被開除公職
    20億美元投入、10萬人參與,1945年7月,奧本海默主導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因此,他也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也稱讚奧本海默帶領科學團隊,完成「一項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有組織的科學奇蹟」。原子彈的出現,完全改變了世界,甚至可以說,核武器完全支配了當今世界格局。
  • 美國「原子彈之父」為什麼被判有罪?他完成曼哈頓計劃後,被開除...
    不過,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奧本海默,只輝煌了一瞬,他很快被判決有罪、開除一切公職…… 20億美元投入、10萬人參與,1945年7月,奧本海默主導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因此,他也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也稱讚奧本海默帶領科學團隊,完成「一項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有組織的科學奇蹟」。 原子彈的出現,完全改變了世界,甚至可以說,核武器完全支配了當今世界格局。
  • 歷史今天,「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
    1967年2月18日,美國理論物理學家,曼哈頓計劃的主要領導者之一羅伯特·奧本海默去世,享年62歲。 奧本海默出生於美國紐約,是家境富裕的猶太人家庭。1925年,奧本海默以榮譽學生的身份畢業於哈佛大學,隨後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他想跟盧瑟福從事實驗物理研究,但盧瑟福不願收他為學生,這時他迷上了量子力學,於是開始攻讀理論物理,加入到著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隨後,奧本海默先後在德國、瑞士、荷蘭深造,在1929年回到美國,在加大伯克利分校任職。 1939年,二戰爆發後,奧本海默被選為最高機密的曼哈頓計劃的發展原子彈計劃主任。
  • 反核競賽的奧本海默:原子彈之父的悲劇人生
    對話的一方是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另一方是被稱為「原子彈之父」的羅伯特·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1945年10月25日上午10點半,在總統辦公室裡,主人自信地談論關於核武器的觀點,客人則在一旁不安地扭動著雙手。在遇到壓力時,奧本海默一貫如此。或許是注意到了客人的神情,總統俯身想聽聽客人的意見。不料奧本海默只是平靜地說,「我覺得我的手沾滿鮮血。」
  • 原子彈之父的內疚與氫彈之父的罵名
    要說「大國重器」,無疑要數原子彈與氫彈。原子彈之父,是美國的奧本海默;氫彈之父,則是美國的泰勒。同樣是製造「大國重器」者,後來的人生遭遇,卻有天壤之別。   奧本海默在發明了原子彈之後,看到原子彈毀滅性的殺傷力,而深感內疚。
  •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所有美國人都在歡呼,唯獨此人陷入悲傷之中
    美國陸軍部於一九四二年六月開始實施利用核裂變反應來研製原子彈的計劃,亦稱曼哈頓計劃。該工程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最優秀的核科學家,動員了十萬多人參加這一工程,歷時三年,耗資二十億美元,於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六日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經過戰後解密,很多人都知道:羅伯特·奧本海默,是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也是美國的「原子彈之父」,更是「曼哈頓計劃」的領導者。
  • 誰先沾滿了印第安人和伊拉克人民的鮮血?答案不是美國人
    可能大家在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美國,其實不然,第一個沾滿印第安人和伊拉克人民鮮血的其實是老牌資本國家英國。的確,按照美國在19世紀時期的定義,印第安人毫無疑問是他們眼中的野蠻人。但,其實美國並非第一個沾滿印第安人和伊拉克人民鮮血的國家。眾所周知,美國是後來才成立的,在此前只是英國的十三個殖民地。
  • 《奧本海默傳》:解密美國的「普羅米修斯」
    《奧本海默傳——「原子彈之父」的美國悲劇》,[美]凱·伯德、馬丁·J.舍溫著,李霄壠、華夏、裔祖譯他領導的科研隊伍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彈;20世紀50年代,美國當局對他的安全聽證會在冷戰時期曾經震驚全世界的科學界
  • 中美人才「脫鉤」,華裔科學家遭受的迫害讓我想起奧本海默
    作為曼哈頓計劃的領導者,1943年奧本海默主持創建了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並擔任主任,而後於1945年7月主導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因此被譽為「原子彈之父」。因為其卓越的貢獻,他的聲望在二戰之後達到了頂點,要他擔任社會職務的邀請紛至沓來。
  • 被聯邦調查局竊聽、身陷米高梅的糾纏——「原子彈之父」
    然而,很快,他將被好萊塢一家製片廠騷擾,因為他被許可在一部大型預算電影中扮演他自己,並且因為他與前共產主義者有聯繫而受到聯邦調查局的跟蹤。為了討好他的新朋友,馬克思在一封信中向他保證,他給電影的編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J.羅伯特·奧本海默這個角色一定是一個非常討人喜歡的角色,他熱愛人類,謙遜,烹飪技巧相當不錯。」」 他最後說:「我們和你一樣渴望真相。我寧願看到你對這張照片感到滿意,而不是任何一個關心原子彈製造的人。」馬克思也許對此很真誠,但訴諸奧本海默的虛榮心也無妨。
  • 被聯邦調查局竊聽、身陷米高梅的糾纏——「原子彈之父」
    隨著1945年8月革命性的新武器原子彈的出現,曼哈頓計劃的科學總監羅伯特·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成為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具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之一。然而,很快,他將被好萊塢一家製片廠騷擾,因為他被許可在一部大型預算電影中扮演他自己,並且因為他與前共產主義者有聯繫而受到聯邦調查局的跟蹤。
  • 誰是「中國原子彈之父」?
    事實上,「中國原子彈之父」不但沒有給錢三強帶來榮譽,反而給他帶來了很多煩惱和傷害。最大的煩惱就是被人認為自己是在「爭功」,要知道,在那個只講奉獻的年代,突出個人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儘管這並不是錢三強主觀的意願。傷害則來自於「文化大革命」,在那個極左年代,「中國原子彈之父」是錢三強這個「反動學術權威」的罪狀之一,為此他沒少吃苦頭。
  • 【7.16】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背後的四個人
    但是,這份聲明引起了包括美國科學家在內的很多人的不滿,認為他在撒謊。海森堡到底是不是不希望納粹製造出原子彈,所以故意點錯了「科技樹」?這個爭論其實直接關係到海森堡在二戰期間究竟扮演什麼角色。但是,現在依舊沒有明確的答案,所以被稱為20世紀人類科學史上的「海森堡之謎」。
  • 血腥鑽石,沾滿非洲男女的鮮血與眼淚(圖) - 網易旅遊頻道
    血腥鑽石,沾滿非洲男女的鮮血與眼淚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去世後,曾於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名著名科學家,目前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核潛艇之父、原子彈創始人、兩彈一星元勳,三個讓中國自豪的偉人
    美國對於軍事人才素來非常的重視,特別是不願意看見,別的國家有比自己厲害的軍事專家,近年來中國開始對於科研人才非常的重視,不惜重金吸引中國科研專家回國,可是在中國的近代歷史上,有三位科研人員他們是中國的驕傲,同樣也是美國人最害怕的人。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
    1947年,他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獲得物理學學位。Arthur Ashkin的哥哥,Julius Ashkin,也是一位核物理學家,當時服務於美國的核武器研究——曼哈頓計劃。在兄長的引薦下,Arthur Ashkin也加入了曼哈頓計劃。當年參與美國核武器研發的不少科學家,都為開發毀滅性武器而自責,其中最著名的是曼哈頓計劃的總負責人奧本海默。
  • 他被稱為「用雙手掰開原子彈的人」
    原子彈的威力令人感到恐懼,關於它的危害恐怕沒有人不知道,社會上經常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曾有人把將要發生核汙染的原子彈用手掰開過。而這位&34;就是加拿大科學家斯羅達博士。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斯羅達是加拿大著名的核工程師,一天,斯羅達博士在實驗室內做實驗,當時他正在實驗室研究核彈的核心部位
  • 計算機之父、博弈論之父,原子彈也有他一份,馮諾依曼何方神聖?
    「計算機之父」和「博弈論之父」。·諾依曼體系結構,直至今天的計算機仍然在使用,所以我們一般都稱他是「現代計算機之父」。另一邊,在1944年,諾伊曼正參加原子彈的研製工作,該工作涉及到極為困難的計算(算是黎明前的黑暗吧,次年第一顆原子彈就試爆成功了)。在對核反應過程的研究中,要對一個反應的傳播做出「是」或「否」的回答。解決這一問題通常需要通過幾十億次的數學運算和邏輯指令。他所在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為此聘用了一百多名女計算員,用臺式計算機從早算到晚,還是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