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用雙手掰開原子彈的人」

2020-09-13 小石讀史

原子彈的威力令人感到恐懼,關於它的危害恐怕沒有人不知道,社會上經常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曾有人把將要發生核汙染的原子彈用手掰開過。而這位&34;就是加拿大科學家斯羅達博士。



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

斯羅達是加拿大著名的核工程師,一天,斯羅達博士在實驗室內做實驗,當時他正在實驗室研究核彈的核心部位---核彈頭,研究鈾( 235)臨界質量和對合問題。



斯羅達博士是用螺絲刀撥動滑軌上兩塊小於臨界質量的鈾做其臨界質量和對合問題的試驗。突然,他手中的螺絲刀不慎掉到了地上。

當螺絲刀掉到地下後,兩塊鈾一下子滑到了一起,重量超過了臨界質量,並發出了藍色的閃光。這表明這塊大於臨界質量的鈾在中子的作用下,鏈式反應已經開始,瞬間將引發核汙染。



如果發生核汙染,整座實驗室及所在小鎮將面臨巨大威脅。怎麼辦?再撿起地上的螺絲刀以撥開兩塊鈾已經來不及了,但如不立即將兩塊鈾分開,一場意外的核災難將在所難免。斯羅達博士深知形勢萬分危急,於是,他用兩隻手掰開了接觸在一起的兩個半圓形鈾核。一場恐怖的核事故避免了。

斯羅達鎮定的跟周圍實驗室的人說:你們站在剛才各自的位置上,我們測量一下每個人與實驗臺的距離,好讓醫生對每個人接受的輻射量有一個估計。去醫院上車前,斯羅達平靜的對周圍人說:你們應該還是問題不大的,我估計是不行了。



掰開後,由於他直接接觸鈾核,受到了遠大於致死量的核輻射,在立刻被送醫院後,還是在第九天全身生命系統枯竭而死。 他避免了一場核武器帶來的災難。為此,加拿大政府隆重表彰了斯羅達,人們也給予斯羅達以極高的評價,稱他為「用雙手掰開原子彈的人」。



但是事實上真的有這樣一件事情嗎,答案是沒有,但是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歷史上類似此次事件的主人公的名字叫Louis Slotin,路易斯·亞歷山大·斯洛廷,當時分開的不是鈾,而是鈽和反射層。上面的故事就是源自於該事故,然後在文學作品中被戲劇化來表達一個人的崇高品質。

相關焦點

  • 專業角度揭示「科學家徒手掰開原子彈事件」細節,避免以訛傳訛
    「科學家徒手掰開原子彈,科學家捨己救人」 的故事流傳甚廣,隨便就可找出幾篇相關的文章:《雙手掰開原子彈的人》(福州晚報)、《雙手掰開原子彈的人》(中國科學網)等。如果忽略臨界質量這一參數,一味地增加藥量,反正臨界質量就包含其中,這不是科學的態度,也違背研製原子彈的小型化和高爆性的初衷。當時斯洛廷是用的鈽核素做的試驗,長崎的「胖子」就是用的鈽做彈藥。據資料,當時的水平用高濃度的鈾20kg左右、高濃度的鈽(超級鈾)7kg左右即可超出臨界質量,換言之,就能夠造出原子彈。
  • 此人徒手掰開原子彈,阻止一場核爆炸,後因核輻射而死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加拿大的一個叫做斯羅廷的博士,竟然徒手掰開原子彈,阻止了一場核爆炸都故事。我們一同來看一下。斯羅廷1910年出生在加拿大,是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在共同研製原子彈工程,倒是許多優秀的物理學家都加入到這個計劃當中,斯羅廷最主要的職責就是負責原子彈的引爆。
  • 科技日曆 | 「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去世,他說自己的雙手沾滿了鮮血
    1967年2月18日,「原子彈之父」的尤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去世,被認識他的人形容其「核時代的天才,也是科學與文明的行走與對話的良心」。奧本海默是一個多才多藝、特別好奇的學生,除了礦物學之外,他對英國和法國文學也很感興趣。當他五、六歲的時候,在母親的堅持下學習鋼琴,儘管討厭討厭鋼琴仍然每天練習。在學習上,奧本海默在一年內就完成了三年級和四年級的課程。12歲時,奧本海默就開始用家裡的打字機與當地著名的地質學家交流中央公園的巖層。
  • 身為作死小超人,手撕原子彈,他也有他要守護的東西!
    人活在這世上,一舉一動,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在某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時間點上,一個小小的舉動可能會改變個人甚至國家的命運,這種事情,也只能後來去驗證了。而就有這麼一個人,他做的可不是什麼小舉動,他手撕了原子彈!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120年前,這個被稱為「原子彈之父」的男人誕生在高安!
    原標題:緬懷 | 再過一個月,中國「原子彈之父」將迎來120周年誕辰!
  • 她敢穿旗袍做實驗,被稱為"原子彈之母",讓原子彈提前十年問世
    如果要說到20世紀最著名的女物理學家,恐怕很多人會想到居裡夫人。的確,居裡夫人不但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甚至還曾摘得過諾貝爾化學獎的桂冠。她在物理學和化學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正也是因為居裡夫人一生奉獻於科學事業,她也受到了人們的尊敬。中國也曾有一位女科學家,與居裡夫人相比也不遑多讓。她曾經幫助楊振寧和李政道摘得諾貝爾獎桂冠,因此被稱為中國的&34;。
  • 美國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又用氫彈傷害日本人,威力是原子彈1000倍
    二戰末期,美國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後來,又用氫彈傷害日本人,威力是原子彈的千倍。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發表了《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迅速無條件投降,但日本不識時務,置之不理。1945年8月6日,美軍出動B-29轟炸機,來到廣島市上空。之後,美軍投下了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當量為1.5萬噸TNT炸藥。
  • 他僅僅看了幾次紀錄片,就準確地描繪出了原子彈放射圖
    要知道吳湖帆是一個著名的繪畫大師和收藏家,他怎麼會與原子彈這樣的高科技的東西有所關聯?這要追溯到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了,當時中國研究成果了第一課原子彈,並且發射成功,這是一個舉國同慶的大事件啊!雖然我沒經歷過那個時期,但是我們想像當時的人一定是非常激動的,而吳湖帆就抑制不住內心的情緒,他拿起自己最擅長的畫筆,把原子彈的放射圖畫了出來!
  • 美國用原子彈轟炸廣島時,愛因斯坦什麼反應?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眾所周知,最開始研製原子彈的是德國,二戰時期的德國人,其實在武器研發方面的思維一直很超前,在科研實力上,也僅次於當時的美國。但是由於德國倒行逆施的行為,許多猶太科學家都紛紛跑到美國避難,其中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
  • 為何生產原子彈需要用重水?
    為何生產原子彈需要用重水?重水,這個名詞我相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在高中化學裡,重水可是一個經常分析的化學名詞。那麼大家都知道重水是什麼嗎?我相信絕大部分人只會知道他的名字,以及化學結構名字,但不會真正知道它的具體使用方法,以及為什麼生產原子彈時需要加入重水。
  • 他才是中國原子彈最大的功臣!今天99%的中國人對他卻一無所知
    他不斷的在科學中探索,不久後又首次發現了與「異常吸收」,同時存在的還有「額外散輻射」,並進一步測得了,這種特殊輻射的能量為0.5兆電子伏。他首先發現的這種特殊輻射,是一對正負電子湮沒輻射。如果把已發現的電子稱為負電子,那麼他則是,第一次發現了正電子的存在!如果把已經發現的負電子稱為物質,他則是人類物理學史上。第一個觀測到正反物質湮沒的人,第一個發現了反物質的人!
  • 美國「原子彈之父」為什麼被判有罪?他完成核試驗後,被開除公職
    但是,因為他的移民身份,不是「根紅苗正」的美國人,愛因斯坦被美國排除在「曼哈頓計劃」之外。另外一位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成為曼哈頓計劃的領導者,在他的帶領下,美國成功研製出原子彈。20億美元投入、10萬人參與,1945年7月,奧本海默主導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因此,他也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也稱讚奧本海默帶領科學團隊,完成「一項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有組織的科學奇蹟」。原子彈的出現,完全改變了世界,甚至可以說,核武器完全支配了當今世界格局。
  • 美國「原子彈之父」為什麼被判有罪?他完成曼哈頓計劃後,被開除...
    但是,因為他的移民身份,不是「根紅苗正」的美國人,愛因斯坦被美國排除在「曼哈頓計劃」之外。 另外一位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成為曼哈頓計劃的領導者,在他的帶領下,美國成功研製出原子彈。
  • 被原子彈炸了兩次都沒死的那個人是誰?山口疆
    我們經常用喝口涼水都塞牙來形容一個人點背,這種運氣不好肯定沒有被原子彈炸更糟糕;我們也經常用買彩票中大獎來形容一個人運氣好,但這種運氣好,肯定沒有被原子彈炸還沒死更好;日本有個名字叫山口疆的人,他被原子彈炸了兩次都沒死,你說,他的運氣是好還是不好呢?
  • 愛因斯坦發明了原子彈?不,他只是和平的捍衛者
    這是誤解,一些人以為一個質能方程就能發明原子彈?質能方程只是闡述了質量和能量的關係,表明的質量和能量是統一的,能夠用來解釋為什麼核反應會釋放出這麼多的能量,但是不能解釋為什麼會發生核反應。在愛因斯坦受到納粹迫害時,他前往了美國。在知道納粹德國希特勒正在計劃造原子彈時,在科學界的朋友的推舉下,1939年由愛因斯坦牽頭給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寫了一封,希望美國務必趕在德國之前造出原子彈。後來當愛因斯坦知道納粹德國當時並沒有足夠的能力造出原子彈,他為自己當初寫的那封建議信感到後悔。不過原子彈的發明和使用加快了日本的投降,挽救了很多無辜人員的生命。
  • 她被稱為原子彈之母,成就了李政道和楊振寧,家族卻被罵成賣國賊
    如果不是「小男孩」和「胖子」這兩顆原子彈光顧了日本,二戰也不會那麼快結束。二戰不結束,中國就會繼續在日本的踐踏下不斷死人。而她,作為華夏兒女,她被稱為東方的居裡夫人,曾幫助並成就了李政道和楊振寧兩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項,並被稱為原子彈之母。
  • 傳奇天才落幕:他曾想封住太陽,用原子彈找外星人
    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那些最有趣的事:用一個「球」去鎖定外星人,用核彈驅動太空飛行器,90多歲的時候還和好友霍金啟動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外星生命探索計劃……96歲,繼霍金之後,這位重量級天才科學家——弗裡曼·戴森,走了。全球的媒體已經持續報導了一周,他平生的傳奇仍沒有講完。
  • 反核競賽的奧本海默:原子彈之父的悲劇人生
    對話的一方是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另一方是被稱為「原子彈之父」的羅伯特·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1945年10月25日上午10點半,在總統辦公室裡,主人自信地談論關於核武器的觀點,客人則在一旁不安地扭動著雙手。在遇到壓力時,奧本海默一貫如此。或許是注意到了客人的神情,總統俯身想聽聽客人的意見。不料奧本海默只是平靜地說,「我覺得我的手沾滿鮮血。」
  • 落魄乞丐堵清華門口,校長見他泣不成聲,用他的菜罈子造了原子彈
    以錢老為代表的海外學子回國後,科技人才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緩解,可是科研物資的匱乏還是沒能解決,此時出現了一位學者,他做出的貢獻和錢老他們一樣偉大,他就是趙忠堯,是我國核物理研究學者,被譽為我國『核物理事業上的第一人』,他的研究和發現對我國的核事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原子彈產生的能量居然是碎紙計算出來的,科學家:結果十分準確
    1945年,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的沙漠地區爆炸了。美國物理學家恩裡克·費米的一個舉動,成了物理歷史上津津樂道的實驗:鬆手讓碎紙掉在地上就能算出原子彈的能量。在原子彈爆炸前,費米在筆記本上撕下了一張紙並將其撕碎握在手中,當他感覺到原子彈爆炸的震波時就鬆開了雙手,使紙片自然掉落在距離費米約2.5米的地方。經過5分鐘的心算,費米得出了原子彈能量為1萬tTNT當量。一開始人們還認為這只是費米的隨口說說,可是在經過研究組幾個星期的收集、分析、計算數據後,發現經過精密計算後的原子彈能量與費米不超過10分鐘的計算結果驚人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