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天才落幕:他曾想封住太陽,用原子彈找外星人

2020-12-05 中信出版集團

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那些最有趣的事:用一個「球」去鎖定外星人,用核彈驅動太空飛行器,90多歲的時候還和好友霍金啟動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外星生命探索計劃……

96歲,繼霍金之後,這位重量級天才科學家——弗裡曼·戴森,走了。全球的媒體已經持續報導了一周,他平生的傳奇仍沒有講完。

弗裡曼·戴森 1923-2020

作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戴森與那個時代最優秀的人為伍:愛因斯坦、玻爾、哈代、奧本海默、泡利、費曼……《自旋波》一文更是被奉為物理學史上的重量級論文。

摯友楊振寧說他,「解決數學問題的絕妙能力在20世紀無人能及 」,科學趣味純正得可怕。

但這些並不是戴森生命的全部,正如他的訃告中所說,「(他)曾提出過許多革命性的科學見解……在眾多領域均有貢獻」,以至於「沒有他的才華,世界將暗淡些許」。

今天,阿信不講學術,只說戴森的「副業」——他與外星文明探索的那些事兒。

外星人在球裡?

在成人世界中,有個「無聊」到難上檯面的問題,但基本上每個小孩子都會好奇:真的有外星人嗎?

也許只有戴森,才會認真地用一篇頂級科技期刊論文的篇幅來回答:當然有!不過他們很厲害,我給你個法子,去找找看。

1959年,戴森在《科學》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人工恆星紅外輻射源的搜尋》的論文,提出了著名的思維實驗——「戴森球」。

「戴森球」可能看上去就是這個樣子

戴森爺爺在論文裡說,只要在宇宙中找到了一個大到能包住太陽的金屬球,那裡就是外星人生活的地方。

為此,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學術解釋:

宇宙中的文明是不斷發展的,對能量的需求也必將不斷提升,對外星人來說,有朝一日肯定要採集他們所在星系恆星的所有能量才行,這時候他們會建造一個用「太陽能板」拼接起來的大球,把恆星裝進去,以便於把能量一絲不剩地全給吸走。

「戴森球」就是這樣把太陽包起來的

所以理論上,這個「戴森球」吸收恆星能量後會產生大量紅外輻射,可能在星際距離上被探測到,我們順藤摸瓜就能定位到外星文明。

其實戴森爺爺在不少訪談和著作中透露,他從小就是個科幻迷。

8歲左右時,戴森讀到儒勒·凡爾納的著作《赫克託·塞瓦達克》,內容是關於一個星球的探險,這個故事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而戴森球的這個「神來之筆」其實來自奧拉夫·斯塔普爾頓1937年的科幻小說《造星主》。

《造星主》的作者是英國哲學家威廉·奧拉夫·斯塔普爾頓,講述了靈魂在宇宙中各個星球上進行自由探險的奇幻故事。

「戴森球」這個概念一被拋出,它天然的科幻氣質就被許多科幻作品吸納,比如,科幻系列電影《星際迷航》,以及拉裡·尼文的「已知空間」系列《環形世界》《環形世界工程師》等作品。

《星際迷航》中出現的「戴森球」

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個瘋狂得不著邊際的想法在提出60多年以後,還真就出圈了。

2015年9月的一項研究將一顆神秘恆星推向風口浪尖。這顆恆星編號KIC 8462852,俗稱塔比星,距離地球約1480光年,光變曲線極其異常——在2011年3月5日至2013年4月17日期間,亮度出現多次無規律下降,其中包括兩次15%和22%的驟降。

塔比星的異常令人費解,遠不是凌日現象所能解釋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傑森·萊特根據戴森老爺子挖出的腦洞,認為:它該不是被「戴森球」包起來了吧?

在之後的跟進觀測中,塔比星的光變曲線繼續出現不明不白的異常。天文學家對此提出多種自然解釋。比如,行星碰撞產生大量殘骸、彗星群解體、恆星因吞噬行星而變得不穩定......

然而,沒有一種能夠與所有觀測數據完美相符。

這也為戴森球的可能性保留了餘地。不過,天文學家沒能在塔比星周圍偵測到戴森爺爺說的那種紅外輻射異常。

Anyway,這最起碼說明,天文學家開始採納了戴森的思路,利用紅外衛星對宇宙中的恆星展開光譜觀測,試圖搜尋外星文明的跡象。

不成想,戴森一生中最大膽的設想,還真的從科幻童話一步步走進了現實。

原子彈不是用來幹仗的,是用來發射火箭的!

20世紀50年代,和很多科學家一樣,戴森被原子彈「引誘」進了物理學的職業生涯。

1958年,戴森開始計劃建造一支由核彈驅動的宇宙飛船艦隊,環繞太陽系航行,它被稱為「獵戶座計劃」。

為「獵戶座計劃」設計系列火箭

計劃的框架很簡單:製造迷你型原子彈,然後從飛船的尾端逐個引爆。每次迷你型核彈爆炸,都會產生一股能力衝擊波,推動星際飛船前進。

原則上,如果連續釋放一系列迷你型核彈,火箭可能被加速到接近光速。

為了實現這個想法,戴森還拉了一位核物理學家泰德·泰勒入夥。這一任務主要的挑戰是如何精準控制一系列小爆炸,使星際飛船能安全地駕馭核爆炸的衝擊波而不在這個過程中被摧毀。

他們設計出了這種太空飛行器的初步模型:最大的模型直徑為1/4英裡,重達800噸,由1080枚炸彈推動。理論上,它可以達到光速的10%,並在40年內到達半人馬座阿爾法星。

儘管這艘飛船體型巨大,但計算表明它應該是可行的。

然而,由於建造獵戶座號太空艙的推動器必然要產生出一種新型便攜的核彈,在當時美蘇爭霸愈演愈烈的環境下,泰勒和戴森敢想但是不敢幹,出於和平的考慮,最終放棄了這個計劃。

美國物理學家加來道雄介紹「獵戶座計劃」。加來道雄後來採訪泰勒為何放棄「獵戶座計劃」,泰勒回答說,不想研究成果被恐怖分子利用。

1963年,隨著《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生效,小型原子彈的實驗變得更加困難,獵戶座號太空艙也迎來了它的最終命運:被作為一種好奇心收錄進了科學書籍。

航天飛船雖然沒建成,但戴森稱這段時期是「科學生涯中最令人興奮,也是在很多意義上最快樂」的日子。可到了1969年,隨著阿波羅飛船成功登月,這種快樂也隨之消散。

1969年,阿波羅11號飛船將人類首次送上了月球,在戴森看來獵戶座核動力火箭才是火箭中的「蘭博基尼」,搭載阿波羅11號的土星5號火箭由化學燃料驅動,效率很低,是火箭中的「自行車」。

戴森的朋友回憶道:「在弗裡曼·戴森的眼裡,這些都令人失望。」

為什麼他會對阿波羅飛船感到失望?

因為戴森想用核燃料推動火箭,它比阿波羅號飛船使用的化學燃料高效很多,通俗來說,就是家裡有蘭博基尼你不開,非要騎一輛小破自行車。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我們將能觸碰群星的世界

因為核戰爭的陰雲,人類放棄核動力火箭,儘管戴森有點失望,但即使到了90多歲,戴森依然沒有放棄探尋外星文明的夢想。

2016年,史蒂芬·霍金和弗裡曼·戴森通過支持一個名為「突破攝星」的項目震驚了世界。

戴森和霍金曾為「突破攝星」計劃站臺

該項目堪稱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外星智慧生命的搜索行動。

霍金、戴森等在發布會上講解「突破攝星

而且這個項目比「獵戶座項目」更加環保,不用核能驅動,直接用「光」,而且是人類研發出的已知最強光——「雷射束LFEX」。

它的峰值功率可達2千萬億瓦,功率相當於全中國接收到的陽光功率總和,但這些能量被集中在了頭髮絲粗細的空間中。

光束照射在4米乘4米的極薄光帆上,能為質量僅幾克的太空飛行器施加數萬倍重力加速度,在這段距離內加速到光速的20%,所需時間僅1分多鐘。整個過程消耗的能量,與發射一艘太空梭所消耗的能量相當。

為飛船提供動力的雷射從地球上發出,由飛船的光帆接收。

「突破攝星計劃」的構想是開發納米飛船,將複雜的晶片放置在這樣的光帆上,人類要做的,僅僅是在地球發出這些雷射束就能讓它們飛向太空。這些晶片不過拇指大小,重量不到1盎司,卻能包含數十億個電晶體。

這項探索最有吸引力的是,可以利用現有技術來實現這一目標,而不必等上一兩百年。

現實地說,人類的第一艘星際飛船可能不是載人飛船,而且一艘不比一枚郵票大多少的納米飛船。

納米飛船不用背負沉重的燃料,動力由地球上的雷射發射站直接發出。

霍金說,可以在一代人的時間內用100億美元開發納米飛船。用1000億瓦的雷射能量作為驅動,它以1/5的光速在20年內到達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系統——半人馬座。

相比之下,太空梭運行在近地軌道上,每次發射任務都要花費近10億美元不說,根據人類現有的化學燃料火箭技術推算,要達臨近的半人馬座星系大約要7萬年。

現今的計算機技術已經發展到可以把整個科學實驗室裝進晶片的階段。由於計算機晶片的成本已經大幅下降,我們能將成千上萬的晶片送往太空,寄希望於其中的一些能夠在危險的旅途中倖存下來。

根據「突破攝星」開發出的晶片

納米飛船可以快速地對行星進行成像分析,以確定它們的表面特徵、溫度以及大氣組成,特別是尋找水或氧氣的存在。它還會在恆星系統中尋找射電輻射信號,因為這可能表明存在智能外星人。

「突破攝星」計劃在基本科學原理方面表現得非常完美、可行性非常高,以至於臉書CEO扎克伯格也加入了項目董事會。

如果這一計劃能夠按照預期進度實現,那麼人類將用20年的時間完善所有技術並發射成功,用20年時間等待它們完成前往半人馬座的漫漫長途,再用4年時間等待它們將數據發回地球。

但不少科學家表示,以當下的工程技術,幾乎很難實現。最悲傷的是,到現在,項目的主要發起科學家:霍金和戴森都已經離我們而去了。

1899年,一個17歲的少年剛剛讀了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世界大戰》,然後靈光一現,以實現書中的載人火箭為畢生的事業。

他的理想卻成為了《紐約時報》嘲笑的對象,說這個構想荒唐而沒有科學依據。

這個少年叫羅伯特·戈達德。

1945年戈達德去世,1969年「阿波羅號」登月,用的正是他構建起的所有化學火箭的基本構架,隨後《紐約時報》出了一篇道歉聲明:「現在清楚確定了火箭在真空中也可以像在大氣層中一樣工作。我們對自己的錯誤感到懊悔。」

「火箭之父」羅伯特·戈達德

戴森和戈達德一樣,一生都在追求年少時代的夢想:探尋外星文明,但很遺憾,他們都沒能親眼見證夢想實現的那一刻。

很多時候,人類的進步,都是經由這種永不磨滅的少年般的好奇心實現的。戴森曾說:

「有些數學家是鳥,其他的則是青蛙。鳥翱翔在高高的天空,俯瞰延伸至遙遠地平線廣袤的數學遠景…… 」

也許在數學領域,正如他自己評價,他是一隻青蛙,但在人類探索茫茫星空的航路上,戴森或許是一隻鳥。

霍金說:

「什麼是讓人類獨一無二的品質?在我看來,超越極限是我們獨有的品質。今天,我們邁出了駛向宇宙的又一大步,因為我們是人類,我們的本質就是飛翔。」

人類探索太空的過去和未來,全都在這裡了:

20世紀的物理學之神愛因斯坦關於世界、關於物理的權威讀本:

有趣的外星生命探索指南,專業人士對天文學前沿研究的幽默總結:

相關焦點

  • 與霍金齊名的傳奇天才:未來我們會包住太陽,用原子彈找外星人?
    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那些最有趣的事:用一個「球」去鎖定外星人,用核彈驅動太空飛行器,90多歲的時候還和好友霍金啟動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外星生命探索計劃……96歲,繼霍金之後,這位重量級天才科學家——弗裡曼·戴森,走了。
  • 黎曼,為數學而生的天才,他的理論曾啟發愛因斯坦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從出生那一刻起,似乎就帶著某種使命,在短暫的一生中,圍繞著他們所鍾愛的事業,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撼動世界的傳奇,當輝煌過去,他們猶如夜空中的星辰般,驟然隕落,斂盡一世的光輝,今天我們要講的,正是這麼一位天才,他就是德國數學家黎曼,黎曼一生,先後創造了黎曼函數,黎曼積分黎曼幾何
  • 天才愛因斯坦竟然是這樣的人
    天才愛因斯坦愛情史豐富曲折,曾有1位初戀、2個老婆、10多個情人。不僅物理科技成果卓越,愛情也不同凡響! 曾有一個醫生把他的大腦偷偷帶回家研究,發現他大腦表面的「溝壑」少,溝壑就像馬路上的路障,路障少所以轉得快。這樣一位傳奇人物,愛情史也非同一般:在16歲求學期間,他愛上了老師的女兒。也就是他的初戀,長達一年的愛情,因為愛因斯坦去留學而終止。在大學期間,他遇到了他第一任妻子米列娃。在世俗觀念很強烈的18世紀,他們成為了第一對未婚先孕的模範夫妻。可見愛因斯坦真的是走在時代的前沿。
  • 《無中生有的世界》:天才們橫空出世,量子力學科學家的集體傳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各個國家紛紛宣戰,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德國人也打起了原子武器的主意,當時的德國佔領這世界上最大的鈾礦,由世界上最大的化學工業,所以黨軍找來了海森堡,要他擔任原子武器的主設計師,當然他是負責理論的,實驗部分還是交給哈恩。哈恩比海森堡大了22歲,這是典型的老少分配。1939年9月26日,德國軍方制定了鈾規劃,著手開始進行核武器的研發,計劃代號叫「鈾俱樂部」。
  • 發現青島:陳孟元曾自製原子彈抗美援朝時
    據陳孟元的後人介紹,雖然家財萬貫,但他一生簡樸,只愛穿妻子親手縫製的衣服,但是在愛國救國方面卻從不吝嗇,他曾想賣掉所有工廠,用這筆錢去製造一顆原子彈,以防外敵再次入侵,也曾在抗美援朝時期向國家捐贈一架噴氣式戰鬥機。  為開煙廠學吸菸  十七年的從商經歷,讓陳孟元認識到中國工業的落後,於是他打算用銷售香菸獲利的兩萬塊大洋建一家工廠。
  • 百歲的他,曾為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製備鈾原料
    新華社北京9月16日電 題:百歲的他,曾為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製備鈾原料  新華社記者 餘曉潔   中關村一處不起眼的宿舍區裡,幾棟略顯陳舊的專家樓掩藏在林蔭深處我國放射化學的奠基人、為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鈾原料的製備作出巨大貢獻的楊承宗老先生就在這裡安享晚年。  走過一個世紀的光陰,楊老先生在這個金秋迎來了百歲壽辰。  鮮花、蛋糕、掌聲……16日,楊老先生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中國化學會、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等單位的高徒們齊集北京,感念這位世紀老人的傳奇人生。
  • 天才科學家,靠他20歲時的論文,你才能用手機拍照發朋友圈!
    不知道差友們用朋友圈分享假日生活,煲各種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些文字、圖片、聲音都是怎麼跑到你手機裡去的?這個資訊時代有沒有一個源頭呢?有的,這一切都和一個偉大數學家有關。剛巧,昨天還是他生日。他就是程式設計師祖師爺、通訊工程開山怪、人工智慧舅老爺、雜耍屆資深博士、信息學創世神,克勞德 · 艾爾伍德 · 香農。
  • 高考歷史中,被埋沒的四大天才學生,都曾是一個時代的傳奇人物
    高考歷史中,被埋沒的四大天才學生,都曾是一個時代的傳奇人物在歷屆的高考中,總會有一些學生脫穎而出,他們的優秀讓人不敢想像,因此,人們把他們稱之為天才,本身他們的未來都是一片光明,可是,很多卻在中間夭折了,變成了一個普通人,這四位天才學生就是典型代表
  • 所謂天才,不過是日積月累的堅持與積累
    成名後的愛因斯坦曾給自己闢謠說:「我數學一直都學的很好,我15歲之前就掌握了微積分。」愛因斯坦學習雖然不錯,但他對一切形式的教條和權威都感到反感,他對周圍的事物總是抱有懷疑的態度,而他對所謂權威的蔑視,引起了中學裡一些老師的不滿。
  • 達文西為啥被質疑是外星人?你看他畫的設計圖有多先進,就明白了
    然而事實上達文西的高成就還遠遠不止在繪畫上,他十分全能,用學術界的話來說就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不過這位全才還一度被質疑為外星人,這要從他的設計圖和思想說起,你就知道為什麼有人這樣認為。    除去繪畫,他還在音樂、建築、天文學、地理學、物理學、生物學等等方面有顯著的成就。對於天文學,達文西否認當時主流認為的地球中心說,認為地球只是圍繞太陽運轉的行星、月亮反射太陽的光輝。
  • 拉馬努金:傳奇數學天才,僅憑「直覺」發現了世上最美的數學公式
    在印度歷史上,有一位傳奇的數學家。這個充滿傳奇的人就是——拉馬努金。貧窮與他同行,是天才的機遇1887年12月22日,拉馬努金出生於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埃羅德縣的一個沒落的婆羅門家庭。但是在找工作的時候,拉馬努金的腦子仿佛一下子開竅了,展現出了驚人的數學計算能力。也是憑藉著這個本領,他獲得了一個在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正是這份工作機會,拉馬努金拉開了他天才般的數學傳奇之路。
  • 他是國際奧賽最傳奇的中國天才,北大視他如珍寶,哈佛要人也不給
    看多了武俠小說,裡面總說一句話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今我想把這句話改一改,叫「有數學的地方就有天才」。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在數學方面有極高天賦的人都能和「天才」掛上邊。那檢驗一個數學天才最好的地方,自然是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畢竟這個舞臺集結全世界各地數學領域的頂級選手,能從這些人中脫穎而出,實力不言而喻。近幾年,中國學子在國際奧數舞臺上創造了很多輝煌,而今天我們要介紹這其中最傳奇的一位——北大數學天才韋東奕我們都知道,對於中國學子來說,北京大學是頂級學府,而北京大學的數學系,更是被譽為「第一學府第一系」,在北大全校所有專業中排第一。
  • 「幽靈」天才 傳奇數學家納什
    納什和夫人早慧的天才少年約翰·納什曾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其主要研究領域為博弈理論,同時,在代數簇理論、黎曼幾何、拋物和橢圓型方程上取得了一些突破。納什寫的論文不多,僅僅幾篇便足夠引起學界矚目。
  • 天才爭霸賽:二戰德國先開始研究的原子彈,為何卻被美國反超
    天才爭霸賽:二戰德國先開始研究的原子彈,為何卻被美國反超 要知道二戰時期,各個國家為了取得勝利都紛紛開始研究原子彈,其中美國是最先研究出原子彈的國家,其實在美國之前德國早早的就開始研究原子彈了。
  • 世界公認的天才有3人,後兩人是霍金與愛因斯坦,第一人是個傳奇
    最近的一條消息引起了全球人的感慨,美國接收到了來自外太空的神秘電波,有很多人猜測這是否是來自外星人的窺探。而通過這條消息,已經過世的霍金的名字,又出現在了人們的話題中。人們稱霍金是偉大的天才,除了他對科學的研究外,他一生受病魔折磨,仍能頑強與命運抗爭這點是很令人欽佩的。
  • 外星人真的存在嗎,人類為什麼找不到它們,或許是用錯了交流方式?
    這兩個解釋互相相關,但是它們或許會讓急切想見到外星人的科幻迷們失望從簡單的生命體發展到今天的高度文明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需要很多苛刻的條件才能實現,地球的母星——太陽,地球的鄰居行星及衛星——月亮,地球自己本身等等都得符合相當苛刻的條件,才可以實現文明的誕生。
  • 他被稱為「用雙手掰開原子彈的人」
    原子彈的威力令人感到恐懼,關於它的危害恐怕沒有人不知道,社會上經常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曾有人把將要發生核汙染的原子彈用手掰開過。而這位&34;就是加拿大科學家斯羅達博士。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斯羅達是加拿大著名的核工程師,一天,斯羅達博士在實驗室內做實驗,當時他正在實驗室研究核彈的核心部位
  • 愛因斯坦是不是蘇俄「原子彈間諜」?他又為什麼後悔來到美國?
    美國聯邦調查局曾將天才科學家愛因斯坦列入頭號「危險反動分子」,作過多年的秘密監控,誣指愛因斯坦曾為間諜與綁架案策劃人。《愛因斯坦檔案》([美]弗雷德·傑羅姆著,席玉蘋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詳述了案件始末,揭開了那段黑暗的歲月,讓世人看到愛因斯坦身上作為知識分子的光輝一面。
  • 為什麼有人說達文西是外星人?看他畫的設計稿有多先進,就明白了
    對於他,人們的第一印象都是畫家,他既是一名享譽世界的畫家,還是一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發明家,還有科學家、音樂學家、醫學家等頭銜。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多種可能性,甚至有人覺得如此全能的人,很有可能是穿越到達文西時代的外星人,而這樣的說法與他所畫的設計稿息息相關。達文西是世界名畫《蒙娜麗莎》的作者,這幅畫以神秘的微笑著稱。
  • 豆瓣評分7.7,作者用獨特視角解讀精神病患者的天才世界
    而凡·高的偉大不僅僅是被定義為十九世紀偉大的藝術巨匠,而是他那源遠流長的藝術作品。在高中時期,因為藝術生出身的我,曾臨摹過凡·高的大作,在老師的講解下,便去了解了這位偉人。在他的作品裡,他不但大量地描繪了陽光下的鮮豔色彩,總是描繪朝向太陽的向日葵,而且一再正面地描繪令人無法仰視的太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