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冰來到阜康路35號院,對居民家暖氣溫度進行測試。
■大家在一起吃午飯,在吃飯過程中可以說一說上午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中午,張碩和薛冰準備午休,突然接到用戶反映的問題,二人一同協商解決方案。
■張碩正在查看數據採集柜上顯示的數據。
■張碩正在解答用戶反映的問題。
今日出鏡
華電供熱集團有限公司長安管理處大經街片區(以下簡稱「華電大經街片區」)工作人員。
採訪動機
一年一度的供暖季來臨,全市數萬名基層供暖人員以時為令,開啟「白加黑」工作模式,冒著嚴寒奔波在大街小巷、換熱站、居民家中,用敬業與堅守為廣大市民送去暖暖熱流。11月19日,記者跟隨華電大經街片區工作人員、85後張碩,體驗他們緊張而繁忙的日常巡查、檢修入戶等工作。
□文/本報首席記者 杜慧 圖/本報記者 張海強
一個安全帽、一輛電動車、一部手機、一個維修包,是85後張碩每日工作的標配。
今年32歲的張碩進入供暖行業已有3個年頭,管理著轄區10個換熱站、供暖面積50餘萬平方米。每到供暖季,忙得「不著家」是他最真實的工作狀態。
「除了要對轄區換熱站每日進行巡檢外,接到居民反映的各種供暖問題,我們需要30分鐘內上門測溫、檢修。如果轄區有供暖改造,我們還要進場協調督促施工進度……」11月19日9時30分,在長安區阜康路35號院市政公司宿舍換熱站,頭戴安全帽的張碩和同事薛冰正在觀察PLC控制柜上一次供水、一次回水、二次供水、二次回水的溫度。
「一次供水66.3℃、一次回水44.2℃……一切正常。」查看完供水回水溫度,兩人還對該換熱站的供暖設備進行了每日的例行「體檢」。
據悉,每個換熱站都有一名24小時看站人,田立華是市政公司宿舍換熱站的看站人,在這裡工作十多年了。
「今年省會提前供暖,我們站10月31日啟站,張碩天天來打卡、檢查我們的作業。」田立華口中的「作業」,是高溫水網換熱站運行日誌,需要每三個小時填寫一次,以確保換熱站各項設施運轉正常,保證居民在家過暖冬。
「22.2℃。」當天,在市政公司宿舍4號樓1樓隋女士家,張碩入戶了解熱用戶家供暖情況。「我家暖氣還可以,在家穿個薄毛衣就挺舒服。」隋女士摸著熱乎乎的暖氣,笑意盈盈。
走出隋女士家,就有平房區住戶找來,「我家暖氣不太熱,放放水好些,不放水又不行了,這是咋回事?」住戶焦急不已。張碩一邊解釋,一邊拿起鉗子等工具開始調試。
走出市政公司宿舍已是10時30分。這僅僅是他們當天巡檢的第三個換熱站。
「我還要去市勞保局宿舍、和平路房管所、阜康街道辦事處、慄新小區、中國銀行平安支行宿舍、工行宿舍……」這不僅是他所負責的片區範圍,也是他每日的工作路線。每個換熱站的地點、設施設備情況等,他早就銘記於心。
白天奔波在各個小區和換熱站,晚上若是遇到突發狀況,他乾脆就以站為家。
「供暖初期是最忙的時候,尤其是處理各種突發情況,有時忙到凌晨一兩點,我們也都不回家,吃住在片區宿舍,心裡也踏實些。」張碩說,這是供暖人的工作常態,沒什麼可說的。
12時30分許,巡檢完8個換熱站後,張碩和薛冰騎著電動車返回位於大經街上的華電大經街片區,其他同事也都陸續從各自工作點返回,大家吃著工作餐聊著工作。
「叮鈴鈴,叮鈴鈴……」一陣急促的電話聲響起。「我是慄新小區的,家裡暖氣有點問題,你們過來看看吧……」張碩顧不上吃飯,放下飯碗,拎起維修包,騎上電動車又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