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除美國之外唯一研製出兩款隱身戰鬥機的國家,也正因如此,在我國下一代隱身艦載同的選擇上,就產生了爭論,到底是在殲-20的基礎上改進,還是在FC-31的基礎上改進。
國內軍事雜誌《兵工科技》2020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採訪著名航空專家傅前哨的文章,在傅前哨看來,FC-31改進型最有可能成為我國下一代艦載機。
據傅前哨介紹,殲-20和FC-31兩種方案各有優缺點,殲-20的優勢是態勢感知能力強,戰鬥能力也強,航程也遠,尤其是航程,對於航母艦載機講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FC-31,它的優勢在於它是一款中型隱身戰鬥機,相比殲-20,我國下一代航母可以攜帶更多的數量,這一點對於我國尚沒有美國那樣的十萬噸級的航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雖然FC-31的很多技術指標並不追求高大上,但其實它的能力也不弱,尤其是它的隱身能力是非常強的,未來如果進一步改進的話,整體能力達到美國F-35C的標準,也是沒有問題的。
雖然殲-20在整體作戰能力上要強很多,但是作為艦載機來講,它最大的不足就是機體的尺寸重量比較大,會佔用大量甲板和機庫面積,部署數量上不去。
看明白沒有,同樣的航母,艦載機的部署數量至關重要。在這一點上,FC-31有優勢。
對於艦載機而言,不僅要看性能,更要看數量,即使能力再強,但裝備數量少,也不一定利於戰鬥力的發揮。因此綜合考慮,目前主流觀點都認為中型艦載戰鬥機是比較適合航母未來作戰需求的,這樣航母載機數量相對比較大。
其實,美國就選擇了這條路,它現在已經淘汰了重型的艦載戰鬥機,全部換裝中型機。
另外,我國的航母在排水量方面還趕不上美國的「尼米茲」級和「福特」級航母,那麼載機數量的多少,從某種程度上就更加關鍵了。
傅前哨進一步介紹,目前來看,FC-31的性能同美國F-35C相比,還有很大的不足,首先是結構重量大,發動機推力不足,載彈量和載油量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未來能夠換裝推重比在10左右的國產先進發動機,那麼無論是它的推重比,還是翼載荷和飛行性能,都應該和F-35C相當,如果減重的工作做得好,機動性方面可能還強一點。
在隱身方面,傅前哨認為,FC-31比美國F-35C要更好一點。雖然它們總體布局都是相似的,但是FC-31的細節處理上要更好。
當然,FC-31要上艦,還必須要進行改進,比如改機翼,減小後掠角,增大翼面積,目的是減小翼載荷和低速飛行時的誘導阻力,提高低速飛行的升力係數。再比如對機翼進行摺疊,對起落架進行加粗等。但更重要的是動力系統,目前的FC-31裝備的俄羅斯RD93發動機,加力推力大概是83千牛左右,那麼今後上艦可能需要90甚至100千牛的國產發動機,這個才是關鍵。
傅前哨認為,目前我國應該有這種比較先進的國產中型推力發動機,它可能會是俄羅斯RD93發動機的國產化型號,也有可能是全新研製的推力更大的國產發動機,如果說到了90多千牛,那麼兩臺發動機加起來就跟F-35C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