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基因編碼,「蓋蘭德」認為近交配種也能實現異種移植的技術落地

2020-11-29 36氪

器官移植的現狀

據估算中國每年因器官衰竭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僅在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中排隊的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為2.2萬人,但是每年我國器官移植數量僅為1萬例。如果不算終末期器官,實際需求量在200萬人次左右。

以角膜移植為例,中國每年的案例數在6000~8000例左右,而美國的案例數在5~6W之間。以人口基數來計算,我國接受角膜移植的患者比例僅為美國的1/32。主要原因除了手術價格昂貴以外,供體的極度稀缺是直接導致市場供不應求的核心原因。從全球範圍來看,每天都有22名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的過程中死去。

異種移植會是突破口嗎

異種移植(英語:xenotransplantation 或 xenografting)指將一個物種的組織移植到另一個物種體內。如果能夠成功實現,將會是解決人類器官移植難題的利器。理論上,選擇與人親緣關係最近的靈長類動物作為移植來源是最佳方案,但是受限於靈長目動物數量稀少,飼養與繁殖不易,價格昂貴,臟器體積偏小,以及極有可能會引發倫理學爭論。

在這些動物中,豬的器官在尺寸與功能上和人體器官較為接近,因此也獲得了學界的關注。然而,豬的基因組裡含有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的序列,對人體有潛在的健康風險。直接將豬的器官移植入人體,可能會導致新型疾病的傳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醫學研究者就一直在試圖解決這個難題。

2017年8月11日,一篇發表在《科學》的論文中,eGenesis首次提及利用基因編碼技術將與PERV相關的所有62處基因點敲除,實現所誕生小豬體內的PERV處於失活狀態。

36氪了解到國內的「蓋蘭德生物」是一家以近交系豬為核心資產的生物科技公司,主要商業化方向為角膜的異種移植。與eGenesis採用基因編碼技術進行定點敲除不一樣,蓋蘭德生物採用的是近交配種的技術路線。「蓋蘭德生物」CEO莊愛萍告訴36氪,早在1989年,馮書堂教授將瀕臨滅絕的2頭五指山豬(同窩1公1母)進行異地保種,通過28年的時間,採用「仔配母」、「全同胞」交配等綜合措施,跨越」畸形死亡率高」、「弱仔死亡率高」和「成活率恢復」三個階段,培育出F20-F25(第25代)近交系種群,建立了完整的近交系譜,近交係數已達0.995。這意味著F20五指山近交豬一旦實現PERV的活性消除,便可實現工業級批量化生產擁有無免疫排斥反應與無人畜共患病毒風險的器官供體。

談及商業模式的登陸市場,莊愛萍表示「眼角膜內膜」移植將會是公司未來兩年得重點深耕方向。整理自公開信息,美國每年行角膜內皮細胞移植手術為22,000例,而我國由於角膜供體缺乏,每年同類手術只有不到1,000例,但實際市場需求至少在每年8萬例左右。關於最新的進展,莊愛萍表示,從2016年至今,蓋蘭德生物已陸續完成13例豬-猴角膜內細胞皮移植動物實驗,靈長類動物最高存活時間已超過300天。

36氪了解到,國際異種移植指導委員會對異種移植進入的臨床研究的前提是「 60%的動物實驗受體存活時間超過3個月,至少10例連續的移植實驗。」而臨床實驗的目標則是永久性替換原有器官,必須有超過50%的受體生存時間長於6個月。因此,接下來蓋蘭德的計劃是成立無菌實驗室,落地臨床前研究,莊愛萍表示目前團隊正在積極準備文件申請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准。

目前蓋蘭德的近交系豬售價2萬元,成本為50%,在無菌環境下的培育周期為14個月。

蓋蘭德生物科技目前正在尋求總計2000萬人民幣的融資,主要用途為支持團隊將眼角膜移植技術進行到臨床研究階段並落地實驗工程團隊。

競品方面,United Therapeutics公司開展異種移植研發,在聖地牙哥的 Synthetic Genomics 公司投資了1億美元,在研究抗體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其他類型引起免疫反應的物質;eGenesis生物技術公司創立於2015年,由哈佛遺傳學家 George Church 和來自中國的 30 歲博士後楊璐菡聯合創立,專注於將基於基因編輯的異種移植技術運用到臨床醫療程序中;湖南賽諾生物科技為我國新三板企業,主營業務為異種移植(豬胰島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醫療技術的研發。

相關焦點

  • 明星女科學家楊璐菡領銜,首個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誕生
    2017 年,被譽為是「基因剪刀手」的哈佛大學和美國 eGenesis 公司異種器官移植課題帶頭人楊璐菡領銜其團隊,克隆出世界首批 PERV 活性滅活豬。當時,其研究成果登上 Science 封面。時隔 3 年,楊璐菡再次領銜團隊,將 CRISPR-Cas9 和轉座子技術相結合,做出了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的雛形,實現了異種器官移植的又一重大突破。異種器官移植:從 1.0 到 3.0器官移植的概念大家已經不陌生了,但何謂「異種器官移植」?
  • 明星女科學家楊璐菡領銜,首個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誕生
    2017 年,被譽為是「基因剪刀手」的哈佛大學和美國 eGenesis 公司異種器官移植課題帶頭人楊璐菡領銜其團隊,克隆出世界首批 PERV 活性滅活豬。當時,其研究成果登上 Science 封面。,實現了異種器官移植的又一重大突破。
  • 科技日報:豬器官移植非天方夜譚,中國異種移植研究處於領先
    截至2016年底,全國範圍內累計實現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9996例,捐獻大器官27613個。我國每年因終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等原因而等待行移植手術的患者數約為30萬人,而因供體短缺等原因,每年能進行移植手術的人數僅約1萬餘人,供需比例只有1∶30,仍處於極度供需不平衡狀態。
  • 國產 CRISPR 女神楊璐菡與「三隻小豬」的故事
    在漫長的探索過程中,各種各樣的動物由於不同的原因被逐漸淘汰,而繁殖速度快,器官大小與人類相似的豬,漸漸成為能夠為異種移植的「第一候選者」。1.0」和「小豬 2.0」,得到了能夠同時規避 PERV 和異種排斥問題的「小豬 3.0」,將異種移植向真正的臨床應用推進了一大步。
  • 異種移植 從科學研究正走向臨床治療
    但為了治療糖尿病,以湘雅三院王維教授為代表的醫生們已經能將豬胰島細胞移植到人體了。據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教授、湖南省異種移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維介紹,進行了臨床試驗的受試者糖尿病已經得到較好控制。 更具未來感的進展來自啟函生物的楊璐菡博士團隊,他們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了13個點位的基因修飾,培育(克隆)了代號為「3.0」的豬。
  • 豬3.0有望解決異種器官移植難題?或成為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
    啟函生物的楊璐菡博士談到:「這是啟函的第一例兼備兩種功能的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這個成果讓我們備受鼓舞,現在我們正在靈長類動物身上測試做出來的器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全球每天有 17 人在等待器官移植中死去,每 9 分鐘就會有一個人添加到移植等待列表中。截至 2020 年 9 月,全球等候器官移植的人數超過了 10 萬人,而供體數量緊缺。
  • 一頭「二師兄」價值上百萬 基因豬讓異種器官移植成為可能|尋訪黑...
    2005年,潘登科博士自主研發,成功培育中國首例體細胞克隆豬,為異種器官移植事業奠定了基礎,15年來,潘登科帶領著他的團隊精心鑽研基因編輯與體細胞克隆技術,培育低免疫排斥醫用豬。2020年6月,國內首個醫用小型豬產學研繁育基地在四川內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內落戶,預期3—5年內腎臟、胰島細胞移植進入臨床試驗。
  • 異種移植:豬的器官「得天獨厚」
    「如果異種移植能從基礎研究推廣到臨床研究,乃在未來大規模臨床應用,則可能讓數以百萬計的病人有希望重獲新生。但和所有新技術一樣,它也有自己的風險,如免疫排斥、傳染病風險等。因此,需要各方達成共識,做好技術、倫理等全面保障,將風險降至零。」
  • 異種器官移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專家: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張樹庸,本文部分內容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2015年9月刊《基因剪刀——基因組編輯的魔術手術刀》,原創作品,轉載請標明出自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   導讀   豬的器官因為大小和功能和人類似,被科學家們認為是最有可能成為能移植到人的異種器官
  • 走近異種器官移植 探訪神秘的「克隆豬實驗室」
    在南京醫科大學有個江蘇省異種移植重點實驗室。作為國內第一個以異種移植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省級重點實驗室,這裡的科研團隊正在研究通過克隆技術,解決人體器官移植短缺問題。正值江蘇省科普周,記者今天走進這個神秘的實驗室,聽他們講述克隆的故事。克隆一頭豬大約需要半年實驗室裡,科研人員正對著顯微鏡進行卵母細胞體細胞克隆。
  • 異種移植從科學研究正走向臨床治療
    有國外科學家認為,這項研究位無數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帶來了希望。 異種移植,到底何時可以廣泛應用呢? 王維教授告訴紅星新聞,「豬3.0」的基因修飾點位略多,由於植入不少抑制人體免疫反應的基因,這種基因修飾後的豬,作為異種移植的生物安全性還需要經過驗證,在王維參與的2018年「第三屆WHO全球異種移植臨床研究規範研討會」上,世界專家們曾達成共識,如果要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對異種器官移植來源進行修飾,修飾基因點位控制在儘可能少的範圍以內比較穩妥。」
  • 基因編輯「豬3.0」,有望用於異種器官移植
    獲取最有價值行業趨勢信息日前,在中國科研人員領銜的國際團隊研究下,十幾隻經過CRISPR基因編輯的「豬3.0」成功問世,這些小豬具備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及增強異種器官的免疫相容性兩個特性,不僅安全且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該研究於9月21日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
  • 基因編輯「豬3.0」誕生 異種器官移植離「人人用得上」更近一步
    時隔三年,楊璐菡歸國後組建的杭州啟函生物公司領銜團隊9月21日在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宣布,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問世,並成功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這讓她和團隊距離實現「人人用得上」的異種器官移植夢想更近一步。
  • 異種器官移植夢想更近一步!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時隔三年,楊璐菡歸國後組建的杭州啟函生物公司領銜團隊在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宣布做出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成功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這讓她和團隊距離實現「人人用得上」的異種器官移植夢想更近一步。
  • 異種器官移植技術正在路上
    圖源:雲南農業大學魏紅江教授介紹,他們將基因編輯技術和轉座子技術結合在一起,培育出了這種特別的豬。這種基因工程豬及其器官都具有正常的生理特徵、生育能力以及轉基因向下一代傳遞的能力。研究還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距離實現「人人用得上」異種器官移植的夢想更近了一步。記者了解到,雲南農業大學近期構建起集供體豬培育、異種器官移植臨床前研究、移植術後護理為一體的生物醫學大平臺,為該校豬到非人靈長類異種器官移植移植研究打下了基礎。
  • 科技前沿 | ​異種移植:我要在身上裝一隻豬肝!
    後來在狗、兔、豬等不同動物之間的研究,逐漸發現跨物種的移植存在致命性的排斥反應。由於無法控制這種排斥反應,異種移植研究由此進入冰點。而後的近一百年中,異種移植的發展起起落落,但始終處於不太受重視的地位。到了20世紀90年代,由於同種移植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供體短缺的情況日漸嚴峻。科學家將供體目標再次鎖定在豬。
  • 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新華社記者彭茜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 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新華社記者彭茜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 特稿 | 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
    時隔三年,楊璐菡歸國後組建的杭州啟函生物公司領銜團隊在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宣布做出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成功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這讓她和團隊距離實現「人人用得上」的異種器官移植夢想更近一步。
  • 中外合作育出首批無「毒」活豬,3年內實現豬到人的器官移植
    哈佛大學教授、基因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喬治·丘奇認為,這批克隆豬的誕生和存活具有奠基性,異種器官移植有望兩年內被安全應用到臨床上。豬是解決人類器官短缺理想供體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每年超200萬人需器官移植,但器官捐獻數遠低需求數。移植器官供體不足隨著老齡化和慢性疾病的多發愈加嚴重,供需矛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