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的現狀
據估算中國每年因器官衰竭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僅在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中排隊的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為2.2萬人,但是每年我國器官移植數量僅為1萬例。如果不算終末期器官,實際需求量在200萬人次左右。
以角膜移植為例,中國每年的案例數在6000~8000例左右,而美國的案例數在5~6W之間。以人口基數來計算,我國接受角膜移植的患者比例僅為美國的1/32。主要原因除了手術價格昂貴以外,供體的極度稀缺是直接導致市場供不應求的核心原因。從全球範圍來看,每天都有22名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的過程中死去。
異種移植會是突破口嗎
異種移植(英語:xenotransplantation 或 xenografting)指將一個物種的組織移植到另一個物種體內。如果能夠成功實現,將會是解決人類器官移植難題的利器。理論上,選擇與人親緣關係最近的靈長類動物作為移植來源是最佳方案,但是受限於靈長目動物數量稀少,飼養與繁殖不易,價格昂貴,臟器體積偏小,以及極有可能會引發倫理學爭論。
在這些動物中,豬的器官在尺寸與功能上和人體器官較為接近,因此也獲得了學界的關注。然而,豬的基因組裡含有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的序列,對人體有潛在的健康風險。直接將豬的器官移植入人體,可能會導致新型疾病的傳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醫學研究者就一直在試圖解決這個難題。
2017年8月11日,一篇發表在《科學》的論文中,eGenesis首次提及利用基因編碼技術將與PERV相關的所有62處基因點敲除,實現所誕生小豬體內的PERV處於失活狀態。
36氪了解到國內的「蓋蘭德生物」是一家以近交系豬為核心資產的生物科技公司,主要商業化方向為角膜的異種移植。與eGenesis採用基因編碼技術進行定點敲除不一樣,蓋蘭德生物採用的是近交配種的技術路線。「蓋蘭德生物」CEO莊愛萍告訴36氪,早在1989年,馮書堂教授將瀕臨滅絕的2頭五指山豬(同窩1公1母)進行異地保種,通過28年的時間,採用「仔配母」、「全同胞」交配等綜合措施,跨越」畸形死亡率高」、「弱仔死亡率高」和「成活率恢復」三個階段,培育出F20-F25(第25代)近交系種群,建立了完整的近交系譜,近交係數已達0.995。這意味著F20五指山近交豬一旦實現PERV的活性消除,便可實現工業級批量化生產擁有無免疫排斥反應與無人畜共患病毒風險的器官供體。
談及商業模式的登陸市場,莊愛萍表示「眼角膜內膜」移植將會是公司未來兩年得重點深耕方向。整理自公開信息,美國每年行角膜內皮細胞移植手術為22,000例,而我國由於角膜供體缺乏,每年同類手術只有不到1,000例,但實際市場需求至少在每年8萬例左右。關於最新的進展,莊愛萍表示,從2016年至今,蓋蘭德生物已陸續完成13例豬-猴角膜內細胞皮移植動物實驗,靈長類動物最高存活時間已超過300天。
36氪了解到,國際異種移植指導委員會對異種移植進入的臨床研究的前提是「 60%的動物實驗受體存活時間超過3個月,至少10例連續的移植實驗。」而臨床實驗的目標則是永久性替換原有器官,必須有超過50%的受體生存時間長於6個月。因此,接下來蓋蘭德的計劃是成立無菌實驗室,落地臨床前研究,莊愛萍表示目前團隊正在積極準備文件申請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准。
目前蓋蘭德的近交系豬售價2萬元,成本為50%,在無菌環境下的培育周期為14個月。
蓋蘭德生物科技目前正在尋求總計2000萬人民幣的融資,主要用途為支持團隊將眼角膜移植技術進行到臨床研究階段並落地實驗工程團隊。
競品方面,United Therapeutics公司開展異種移植研發,在聖地牙哥的 Synthetic Genomics 公司投資了1億美元,在研究抗體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其他類型引起免疫反應的物質;eGenesis生物技術公司創立於2015年,由哈佛遺傳學家 George Church 和來自中國的 30 歲博士後楊璐菡聯合創立,專注於將基於基因編輯的異種移植技術運用到臨床醫療程序中;湖南賽諾生物科技為我國新三板企業,主營業務為異種移植(豬胰島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醫療技術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