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於世,每天都要面對很多的選擇,有些選擇無關緊要,比如今天晚上吃什麼?明天上午穿什麼?有些選擇可以決定我們一生的軌跡,比如是否要輟學?到底要跟誰結婚?

我們總是覺得人生路還很長,一切都還有機會。其實真實的人生不是這樣的。以我的親身經驗來說,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基本決定了我們一生的工作範圍。身邊大多數的同學,可能會換工作單位,但是很難換行業。第一份工作在金融系統,後面換工作的選擇基本也只能在銀行、證券、保險行業進行選擇,第一份工作選擇了做銷售,以後換工作也大概率還是銷售工作。
在做出幾次選擇後,我們就會悲哀地發現,已經沒有了再做選擇的機會。
不管是大的選擇還是小的選擇,大部分人總是能出奇一致地做出錯誤的選擇,於是悔恨、懊惱經常伴隨著我們。慢慢地我們開始不敢選擇、逃避選擇,變成了一個選擇困難症重度患者。那麼,有沒有一種科學做選擇的方法呢?
經過多年的學習總結,在看了幾十本個人成長書籍以後,我總結出兩個方法助你做出好的選擇。
方法一:把問題上升一個維度。
愛因斯坦說過:你不可能在製造問題的維度上解決問題。當面臨選擇時,我們可以把問題上升一個維度,我們就會有更開闊的視角。
我們是否應該輟學去打工?我們面對的並不是明天應該進學校還是進工廠。問題上升一個維度就是我們想過怎樣的人生?一種是放棄對知識的渴望,踏實生活,可能會有一技之長,大概率被鎖定在某一個行業,再次進行選擇的機會非常少。另外一種是勉強跟上時代的步伐,把自己的圈子提升一個層次,雖然不能一步到位,但是還保持隨時重新選擇的能力。
這樣一想,是不是就更容易做選擇了?其實很多選擇都是類似的,不是選擇跟誰結婚,而是選擇跟哪個家庭建立聯盟,跟誰一起教育下一代,跟誰一起面對衰老和死亡。
方法二:把每個選項寫下來分析。
富蘭克林比較法是富蘭克林做選擇的時候使用的方法。簡單地說就是把每種選擇分為優勢和劣勢進行比較。
還是以是否輟學為例子,我們需要先想一下,現在輟學了有哪些好處和壞處,然後把好處寫到一張紙的左邊,壞處寫在右邊。
可以想到的好處有:馬上可以掙錢,學到一門技術,不用忍受無聊的課堂;壞處有:失去學習高層級知識的機會,身邊認識的朋友也都是輟學的人,失去結識大學同學的機會,失去對學歷有要求的工作的機會,失去重新選擇的機會。
同樣,還可以對繼續上學進行兩方面的比較。
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兩方面的結果都寫到紙上,寫到紙上,寫到紙上。寫到紙上才會有直觀的感受,只在大腦裡想是沒用的。
據說,富蘭克林在面臨兩個結婚對象的時候,也是這樣把每個姑娘的好處和壞處寫下來進行比較選擇的。
一個選擇對我們一生有多重要?可以說人生幾個關鍵點的選擇決定了我們今後一生的命運軌跡。
祝願所有的人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