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所以有選擇恐懼症和選擇困難症,是因為機會成本,我們選擇了A,就意味著失去B,而很多情況下,我們出於貪婪,A和B我們都想試試。
有些選擇,我們損失的可能只是金錢,比如在AB兩種產品之間,先選A試試,下次有機會再試試B。
有些選擇,我們的損失是不可挽回的,比如選對象,錯過了最佳的選擇機會,他可能和別人好了。
我們有時會把選擇的好壞歸結為緣份和運氣,這是我們對隨機概率事件無法解釋的一種說辭。
其實客觀世界冥冥之中是有一套算法的,所謂「恰到好處」是有定數的。比如,黃金分割理論,我們看一幅畫,一張照片,我們覺得好看,其實它恰好是符合了黃金分割理論。
再比如,決策中的「最優停止理論」,也叫37%理論,這是數學家歐拉總結出來的一個隨機選擇優化的解決辦法。
舉個例子。我們在一塊玉米地,一直往前走,但又不能回頭,只有一次選擇機會,選出一個讓你滿意的最大的玉米。選擇困難症面對這類問題就會糾結,選早了,看到後邊有更大的那就會很氣人,選晚了,前邊錯過的更大的也會很後悔。我們如何才能摘到儘可能大的那一個呢?
我們可以把玉米地分成兩個區域,這個區域以37%作為劃分,前37%我們只看不摘,記得那些大的玉米的大小,過了37%這條線,就要留意,一旦看到比剛剛大的玉米,就該摘了。
這個辦法可以用到相親、租房、招聘、買房等場景。
就拿參加相親大會來說。如果我們給自己的目標是相親10個對象,前4個先做大致的了解,掌握一些你關心的指標。從第5個開始,你已經有了前4個的樣本經驗,遇到優秀的,就可以深入的交流並表現出你對他的興趣了。
數據量對我們的決策很重要,所以我們在做決策之前,喜歡收集大量的數據。但是,決策是有時間窗口的,最好的時機並不是在我們掌握了所有數據之後才到來的。就像查爾斯·漢迪說的:「當我們明白我們該走哪條路的時候,我們常常失去了走這條路的機會。」
再厲害的人炒股,也不可能做到在最低點買入,在最高點賣出。而高手往往能大致把握到低位區間和高位區間。
對於「度」的拿捏就是對限度和邊界的認知,智慧就體驗在這個「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