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 —— 培根
大概在明末清初那會,我國佛教人士曾寫過一本叫《毗尼日用錄》的戒律書。其中記錄了求佛之人在日常生活中悟出來的大量戒律條款,以及一些衣食坐臥頌念的偈咒。其中一句是這麼寫的「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若不誦此咒,如食眾生肉。」
什麼意思呢?即佛有慈悲之心,知道水中有數以萬計的蟲子,如果不誦念此咒給這些蟲子超度,喝水幾乎跟殺生無異。聽起來頗為哲學,不過,這句話裡卻有一個讓人相當困惑的地方,即明末清初那會的我國古人,怎麼就知道水裡有這麼多寄生蟲呢?
初中生物告訴我們,現代微生物學的創始人乃是荷蘭的安東尼·列文虎克,他不僅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顯微鏡,還利用它觀測到了微觀世界,從此開創了微生物學領域。
而列文虎克乃是1632年生人,這會雖然也是明末清初時期,但基於地域壁壘和信息差,列文虎克剛發明的顯微鏡不可能傳到我國。再加上我國的現代科學是從晚清時期開始起步的,早前因為閉關鎖國,民間也不可能接觸到西方的微生物學說。
那麼,在沒有顯微鏡,也對微生物學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古人是怎麼寫出「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這句話的呢?
其實,雖然第一臺顯微鏡誕生於明末清初時期的荷蘭人列文虎克之手,但並不代表我國並沒有相應的發明出現。而在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後不久,我國明末時期還有個叫孫雲球的人,幾乎同時發明了顯微鏡的替代品。
孫雲球何許人也?乃是明末時期著名的發明家,專研領域就是在光學儀器這塊。他是江蘇吳江縣人士,對數學物理這些理科工學相當感興趣。顯然,在那個以儒學主導的時代,孫雲球無疑是個異類。
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孫雲球對理學和發明的興趣,元朝那會望遠鏡便傳入了我國。而家境殷實的孫雲球從小便接觸到瞭望遠鏡,他也對這兩塊玻璃製成的玩具產生了濃厚興趣。長大後更是雲遊四海,拜訪名師,只為學習製作望遠鏡以及各種特色鏡子的原理和製作方法。經過多年的打磨,孫雲球已然成為當時全國小有名氣的鏡片專家。
當時孫雲球不但會做望遠鏡,還會做萬花鏡、放大鏡甚至是近視眼鏡。他還將自己多年對鏡片的研究經驗編撰成了《鏡史》這本書籍,而這本書裡普及的制鏡工藝,也為近視眼鏡在我國民間普及提供了重要的推波助瀾作用。
而孫雲球不僅發明了近視眼鏡和望遠鏡,還發明了一種叫存目鏡的東西,這個鏡子便是如今複合式顯微鏡的別稱,也是我國最早的顯微鏡。因此,我國顯微鏡的誕生完全不是靠引進荷蘭人列文虎克的技術,而是自主發明的。
在存目鏡發明後不久,由於其功能新奇,受到了不少百姓的追捧。在孫雲球的眼鏡鋪裡,就屬存目鏡賣得最好。因此,當時古人用存目鏡看到水中微觀世界的寄生蟲,其實並不是什麼稀奇事。看到這裡,也就不難理解《毗尼日用錄》裡為何會出現「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這句話了。
當然,靠孫雲球發明的存目鏡,並不可能看到水裡八萬四千隻蟲子。所謂的「八萬四千蟲」只是古人一種形容多的誇張修辭而已。而能看到寄生蟲,已經算得上是劃時代的科學壯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