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孫河支流眾多,其中長度超過1600千米的主支流就有7條,它們分別是馬臘尼翁河、烏卡亞利河、納波河、內格羅河、馬代臘河、塔帕若斯河、欣古河。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七條主要支流的基本情況:
馬臘尼翁河,公認為是亞馬孫河源頭,全長1600千米,發源於秘魯西部安第斯山脈。它先是向西北流,再轉折向東流,上遊穿過安第斯山深谷,之後經過高地叢林形成了一系列急流瀑布,然後河水再向東流,經過炎熱、人口稀少的雨林區,在瑙塔下遊與烏卡亞利河匯流,形成亞馬孫河。
烏卡亞利河,是亞馬孫河的另一個源頭,由秘魯中東部的阿普裡馬克和烏魯班巴河匯合而成,向北穿過山嶺,流經森林密布的泛溢平原,在伊基託斯西南88千米處同馬臘尼翁河匯流,形成亞馬孫河。它幹流全長約1609千米,如果連同其最長的支流阿普裡馬克河則為2700多千米平均流量9544立方米/秒。它是秘魯東部的主要大河,適合航行,是秘魯東部地區與外界運輸往來的重要通道。
納波河,全長1705千米,是亞馬孫河左岸第一條較大的支流。發源於厄瓜多境內海拔5704米的安蒂薩納火山附近,向東流經秘魯邊境,然後向東南穿過茂密熱帶雨林,最後在秘魯德奧雷利亞納附近匯人亞馬孫河。納波河是厄瓜多、秘魯重要的運輸通道,它滋養著沿岸的土著印第安人,為當地土著印第安人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如橡膠、糖膠、木材和毛皮等,成為他們重要的生活物資來源。
內格羅河,也叫「黑河」,因為它在西班牙語中就是「黑河」的意思。它全長2252千米,是亞馬孫河北岸最大的一條支流,源頭是奧裡諾科河,流經巴西西北部,之後向東南流,接納布朗庫河等支流,在瑪瑙斯下遊附近匯人亞馬孫河。